APP下载

山东平度地区“祖子”纵横谈

2014-04-29邓宁贾鸿源

寻根 2014年5期
关键词:供品家谱祖先

邓宁 贾鸿源

在胶东半岛的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流行着一种传承已久的家族祭祀习俗——“贡谱”或“请家堂”。这里所说的“谱”和“家堂”,在平度地区被称为“祖子”,其与同属青岛市管辖的胶南地区存在的“家堂主子”,以及潍坊高密地区扑灰年画中的“家堂”性质相同。每逢除夕上午,家族中负责保管“祖子”并主办该仪式者,将其“请”出,恭敬地悬挂于堂屋正北的墙面之上。旧时的农村,“家家有宗谱”,“谱乃一家之史”。如今,人口迁移频繁,家谱的编写和修订更加困难,日渐丧失了它在家族中的地位,而“祖子”取而代之,成了每个家族非常重要且必备的祭祖礼器。

实际上,“祖子”作为一种以祭祖为主题的年画,与家谱有着相通之处。“祖子”上所记载的名字,秩序井然,俨然成了一种记录宗亲归属关系的家堂图谱。这与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世系族谱相吻合。由此来看,“祖子”已具备了家谱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延续的功能,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形式之一。

在农村地区,“祖子”有大小之分,相对较大者,比如胶南地区的“家堂主子”,由整个家族集体供奉;高密地区的“祖影”,连同家谱一起放在祠堂中保存。而较小者,则由家族各支单独供养。如今,出于节省费用或简化仪式等原因,家族只保留一幅“祖子”,挂“祖子”的形式和时间也发生了变化。或是一直在长者家中悬挂,或是每年由一家“请”到另一家轮流悬挂。挂“祖子”的时间则改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

“祖子”作为一种记录家族世系的文化载体,在现代化的城市,已被当作一种艺术品,存放于博物馆之中,失去了它原本维系宗族关系的重要作用。而在农村,“祖子”以其独特的材质、寓意丰富的图画和文字以及一套严格的供奉仪式,在各个方面展现着它的特殊性。

“祖子”的制作材质

春节来临前夕,未制备“祖子”或需更换的家族,都要到集市“请”回来。传统意义上的“祖子”,一般由画布或宣纸制成。比如,胶南地区的“家堂主子”是在布上绘制图画、记载文字;此外,还需预备一幅由蒲草杆编成的帘子,帘子是作为墙面和“祖子”之间的隔层,以防“祖子”受潮,便于长期保存。而相对较小者,则由宣纸做成,与年画相似。悬挂的“祖子”呈长条形,高约3米,宽约1.3米。除重要的节日请出来悬挂外,在平时,“祖子”则被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且不能被外人观看,否则会带来厄运。嫁出去的女儿同样不能看,因为她们出嫁后,已不属于家族的一员。这也是一些农村地区在正月初二(或初三)女儿回娘家这天,便将“祖子”撤下来的原因之一。但这样的说辞,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时至今日,这一意识日渐淡薄,这方面的禁忌也被解除。此外,“祖子”上端和下端均有木轴,用以系绳悬挂。其保管者一般为族内有威望的尊者,而如今开始流行请“祖子”,即不同的年份由不同的家庭轮流保管。

寓意丰富的图画和文字

“祖子”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图1是一幅完整的“祖子”,色彩艳丽的图画,迎合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其建筑风格,可以从图画下方大门匾额上的“祠堂”二字得知。顶端挂有“慎终追远”的匾额下,一对慈祥的老夫妇坐在大堂之内,男左女右,俯视即将前来祭拜的子孙后代,二老中间摆放着写有“三代宗亲”的牌位。前方有两张供桌,上面的物品各有讲究:第一张摆放猪头、鸡、鱼、白馍等供品;第二张摆放香炉、烛台、酒杯等祭祀礼器,下方还放有琴、棋、书、画,更加凸显家族的显赫地位。供桌前方是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由整齐的长方形格子填充,格子用来填写同族已故祖先或长辈的名字,这与祠堂中的牌位相似。名讳的排列顺序以辈分大小为标准,男左女右,自上而下,左右相配,依次排列。这一形式与“世系”密切相关。“世系”即“谱系”,“是有关血缘关系的记录方式或计算方法,在世系群或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属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为亲属群中的每一个成员安排了一个位置。谱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践方式。在世系群理论和血缘理论领域中,人们研究个人所可能采取的处理或有选择的编制谱系的活动,以之作为对当今社会结构和亲属结构特性的反映”。[高路加:《中国家谱在文化史研究中的作用》,《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依照传统,家族遇到新丧,族内的尊者须请出“祖子”,在相应的格子内填入丧者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封建社会家族等级森严,男尊女卑,若丧者为男性,则在牌位中书写全名,若为女性(古代女性地位卑微,极少有名字),则冠以“李氏”“张氏”等称呼。如今,不论男女,皆书写全名。图1中逝者名讳的书写形式为:男女分开,男左女右。“男性按长幼从左往右排,女性按长幼从右往左排,夫妻左右以中部图画两两相对。”[郭旭华:《简述家谱的另一种形式——影》,《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2期。在论文中,作者还介绍了牌位书写的另一种形式:夫妇共用一个牌位(夫妇二人的姓名同时写进一个格子内),男居左,女居右。排列时,一般长者居中,次居左,三居右,按行第依次排列](图2)此外,在大堂两侧,两条盘绕在柱子上的青龙,隔着中间的祖宗牌位而遥遥相对。

图画下方的一道围墙,将二老和前来拜访的族人隔开,场面吉庆热闹。画中的人物基本上是男性。从服饰来看,左侧为明朝时的人物形象,右侧为清朝时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穿着官服的官宦贵人,或是满腹经纶的书生,彼此谈笑风生。围墙内外还有男童嬉戏玩耍,手提花灯,燃放鞭炮。在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的古代社会,男性子嗣被认为是传宗接代,延续家族的血脉。此外,图画中所画的事物也带有一定的寓意。鹿,与“福、禄、寿”的“禄”谐音;仙鹤与松树一起,有延年益寿之意。门外两侧的石狮子,则有家族地位显赫的寓意。通常在“祖子”两侧,还有两幅绘有花瓶和鲜花的短轴条屏画,连同供桌及其外围的“桌围画”,搭配成一整套图画、供品、礼器的祭祀组合,庄重典雅,富丽堂皇,营造出一片喜庆祥和、家业兴旺、缅怀祖先的氛围。

传统意义上的祭祖仪式

农村是传统习俗保存较好的地区。今天,“祖子”依旧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祭祖物品。在平度乡村地区,“祖子”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才被“请”出。这里所说的“挂‘祖子”,并不是简单地将其请出来悬于墙上,还包含从悬挂到撤下这段时间内所要做的供奉仪式。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挂“祖子”习俗,包含一套既烦琐而又严格的仪式。例行的仪式如下:

首先,除夕上午,请出“祖子”,置办供品。“祖子”悬挂的位置尤为讲究。为表示对祖宗的敬重,必须悬挂在正对堂屋正门的北墙之上。下面摆一供桌,放置供品。在平度地区,此举被称为“贡献”。供品必须在午饭之前摆放完毕,否则不允许吃饭。在此,作者将供品分成肉食和素菜两类。

1.肉食。“贡献的时候,猪头、鸡、鱼是供养的三大件,一件都不能少。”猪头,是族人集体供奉家族“祖子”时所必备的供品;用鸡和鱼供养祖先,一方面出于对已故先辈的尊敬,另一方面也是取吉祥如意、年年有余之意,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2.素菜。素菜品种并不固定,随时代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多种多样。通常,摆上熟米饭、花生、红枣等供品,与祖先分享丰收的喜悦。再者,有水果供品,如苹果、桃子、石榴、山楂等吉祥果,与粮食供品互相搭配。如今,在春节期间能够吃到的反季节蔬菜,同样会出现在供桌上。另外,在“腊八”这一天,平度地区有做面馍的习俗,做“枣饽饽”,或者面鱼之类,都可以摆上供养祖宗。

除了上述供品外,供桌上还需摆放烛台、香炉、香、酒杯、黄纸等礼器,用以祭奠祖宗神灵。至于供品和礼器如何摆放,亦在图画中有所呈现。此外,筷子也是供桌上的一件重要物品。筷子是为方便祖先品尝供品。筷子必须是红色,红色代表吉利,驱邪避灾。依传统,供品摆在供桌内侧,一碗米饭放于正中间位置,三双红色的筷子竖着轻轻插进碗中,并斜靠在“祖子”上。米饭的两侧摆放素菜和水果;正前方,即供桌正中间位置摆放鸡、鱼、水酒一盅,两边各放五个花馍。外围放置香炉、烛台、香和烧纸。外围中间摆放香炉,香炉的两侧相同距离放置烛台,靠近桌边的地方——左侧摆烧纸,右侧摆香。

其次,“请(或迎)神”,即请本家族中已谢世的祖宗回家过年。“请神”的时间是在除夕傍晚,地点是祖茔。去“请神”的人(一般为族内长者)须带上鞭炮和烧纸。来到祖辈坟前,需做两件事情:一是燃放鞭炮,“叫醒沉睡中的祖先,提醒他们新的一年就要到来”,并高喊“请列位祖宗回家过年”之类的言语。此举除表达敬意外,请祖宗回家,还有祈求祖先保佑新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的寓意。二是临走时,在墓前焚纸,叩头。回到家中同样需要在桌前点香、焚纸,奠酒,叩头,并盛出第一碗饺子,连同筷子,一盅酒放到供桌上,让祖宗品尝。至此“请神”仪式完成,之后阖家吃饭。

再次,供养。平度地区,供奉时间从除夕持续到元宵节。举办该仪式的这户人家,初一至初三,除了烧香外,还需在吃饭前将第一碗饭菜供祖先品尝。三天后,鸡、鱼、熟菜等供品可以陆续撤下,供养仪式日趋简单——饭前烧一炷香即可。而胶南地区家族集体供奉的“家堂主子”,须在除夕下午进行家族祭拜。同族各房、支、户聚集到谱堂中,帮忙打扫、布置供品。各家各户白带供品,在长者的带领下,给祖宗烧香、叩头、献礼。(图6)除夕晚上,堂屋内焚纸烧香,灯火达旦。族内的小辈跟随大人到“祖子”前祭拜。此时,小孩子不允许讲话,更不能直呼人名。拜完后,他们还须守在香炉前,流守上香。这一晚,平日难以聚集一起的族人守在老祖宗旁,畅聊一番,更加衬托出节日的热闹氛围。子时一过,还要在谱堂煮饺子,第一锅煮好的饺子同样要呈给祖先。吃完饺子后,族人之间的拜年便开始了。

最后,落谱,即撤下“祖子”。在此之前,还需例行一种仪式,在平度地区称其为“送灯”。此“灯”与烛台上的红色蜡烛类似,但只有2厘米高。除此之外,还需准备一些用豆面做成的形似元宝的面馍。正月十五日下午,族内的长者来到祖茔前,放上面馍,点上“灯”,为的是夜幕降临后照亮道路,恭“送”祖先回到墓中。翌日,便可将“祖子”撤下。至此,整个仪式结束。在新的一年里,选一吉日,由同族的另一家“请”回家中保管。

对“祖子”文化内涵的思考

“祖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习俗而传承至今,是处在乡村地区的各家族于特定时间进行祭祖生活的特殊形式。作为家族缅怀祖先的产物,体现的是下层民众表达情感的精神生活需要。其寓意饱满的图画,是宗祠庙堂的生动再现。“把宗祠‘挂起来的‘祖子”,是一个家族对祖先崇拜的形象化载体,它通过鲜活图画,塑造了家族祭祀与传承最直接的环境,将其中的时代精神面貌和价值传达出来;而且,如同家谱一般,记录着家族血缘关系的演变,起到敬宗收族的重要作用。

除“祖子”上饱含寓意的精美图画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白上而下写入格子内已逝先人的名字。它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极度重视,折射出依然存留在人们头脑中的宗法伦理观念。图画上方的二老,正襟危坐于大堂之内,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正是封建社会的家长制的代表。此外,“孝亲”,在古人的观念中极为重要。时至今日,“孝亲”观念依旧占有重要位置。对待已逝的先人,族人通过这种隆重的祭祀仪式,虔诚膜拜,表达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他们相信:缅怀逝去的列祖列宗,他们的在天之灵会保佑家族人丁兴旺,族业昌盛。以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敬重祖先,满足了人们固本思源、知恩图报的精神情感追求。“祖子”作为一种后人缅怀先祖的文化载体,承载了多方面的意义。

“祖子”与宗祠、家谱一样,同样具有敬宗收族的功能。记载已故前辈的名字,一方面反映出家族血缘关系、宗亲归属及人口变化等情况;另一方面起到一定的纪念意义。在每逢春节,请出“祖子”,缅怀先人,祈求祖宗的保佑。鲜活形象的图画,营造了一种庄严隆重、肃穆的氛围。供奉“祖子”是族人共同参与的祭祖活动,寄托了族人对祖宗和前辈的追思,体现了一种浓浓的血缘亲情,对加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发挥着无形的力量。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亲情日渐疏远,“祖子”上脉络清晰的直观记载,为我们追本溯源,查找宗亲归属,提供了依据。从经济支出的角度来看,家族制备一幅“祖子”的费用,要比修一部家谱或建一座祠堂少得多,且易于管理和保存。另外,“祖子”是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源自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加之传承和保留下来的烦琐仪式,都是民间艺术和习俗的具体呈现,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民俗和传统艺术有着极高的价值。

但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祖子”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迹象,族中的年轻人也日渐缺少继承家族文化的兴趣,挂“祖子”的传统也因此而逐渐减少。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举办该仪式过程中所体现的尊老爱幼、互相扶持等优秀的家族文化,仍值得在新时代继续发扬。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陕西师节大学

猜你喜欢

供品家谱祖先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乌龟:想不到祖先最早是“宅男”
始祖鸟不是鸟祖先
我们的祖先是条鱼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蜡制供品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
麻生向靖国神社献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