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行业(一)
2014-04-29黄恽
黄恽
皮梁店
在百度中查皮梁店,似乎只有一条有效的选项,就是徐珂《清稗类钞》“商店”条中皮革类店,提到有所谓皮梁店。由此可见,皮梁店离开我们日常的生活已经相当久远,被逐渐遗忘了。
皮梁店是皮革类商店,当然与皮革有关。这会让人想起牛皮、羊皮、猪皮……然而,皮梁店的原料,却是驴皮。外国大概也有皮梁店吧,记得巴尔扎克有小说《驴皮记》,一块小小的神秘的驴皮,竟然关系到一个人的愿望,要实现一个愿望,驴皮就会缩小,直到完全消失,而消失之时,人的愿望也到了尽头,生命也到了尽头。我这里说到驴皮,与巴尔扎克没关,我只讲一个业已消失的行业——皮梁店。
上面讲到皮,是驴皮。那么梁呢?则是双梁鞋上的梁。也就是说,皮梁店的工作就是做双梁鞋上那两道用驴皮制成的梁。
双梁鞋是一种布鞋,与其他布鞋不同的是,这种布鞋的鞋面上有两道硬而突起的梁,这两道梁是用驴的臀部上的皮做成的。皮梁店做的就是为鞋店提供这种驴皮。
双梁鞋现在还有,在网上查查,居然还有出售,差不多专属于道士的穿着。很多时候,我们骂道教的世俗、混乱,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还要感谢这种非常民间的宗教,它作为底层的世俗生活,顽强地保留了传统。当大家都抛弃双梁鞋的时候,道士们则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对双梁鞋并未忘却,继续选择把它蹬在脚上,慢慢地再次复活了双梁鞋。如今,北京布鞋的品类中也开始有双梁鞋了,虽然如今的双梁鞋上的梁大概已经不再是驴皮了。
过去的男人大多都有双梁鞋,一双鞋要四道皮梁,因此皮梁店的生意很是兴旺。旧时的苏州,皮梁店集中在吴趋坊北,大概有二三十家之多。据《苏州新报》记者说,到1941年,苏州的皮梁店只剩下鲁殿灵光般硕果仅存的一家了,这一家是过去二三十家中的一家——王裕昌。
之所以会弄成广陵散般孤零零弦声将绝,主要还是因为皮鞋的普及,以及人们对双梁鞋的抛弃,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就无法生存。加之沦陷时期到苏北批发的驴皮也绝了来源,于是这个行业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这皮梁店如何还能生存?
20世纪40年代,皮梁店的生意主要是提供给鞋子滚边,但后来滚边也采用缎子了,到我小时候,为鞋子滚边的都是现成布做的滚条了。
在江南,驴在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少,我只在小时候,曾在天平山看到过一位老妇倒骑着走过,也就这么一次,而水牛与马反倒比较常见。
那个时候,皮梁店早成了历史名词,双梁鞋也还没到复活的时候。
油纸作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现代诗人戴望舒《雨巷》中的名句,然而用油纸原料做的油纸伞却好久没有看见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有的风景区里的店家,还有花花绿绿的油纸伞出售,然而细看现在的油纸伞,似乎与过去已经不同了,因为过去是桐油制作的,现在则不是了。
过去,我们常看到一张经典油画,里面就有作为道具的油纸伞。画中毛主席手臂下夹着一把油纸伞,穿着蓝布长衫。这里的伞货真价实,确是油纸伞,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特征。
油纸伞的伞面原料,由油纸作坊提供。油纸一物,由桐油和各种纸合成,因为它可以渗透进纸的纤维之中,不仅增加牢度,而且还能阻止水的渗透。油纸还可以细分为纸的不同和油的差别。先说纸的不同,如以油刷在桑皮纸上,那就是老油纸;刷在牛皮纸上,就是新法油纸;刷在皮纸上,则关系那油了,用桂花油刷,则是桂花油纸,用水油(我不知道是什么油),则成为水油纸。桂花油纸用于食品,销往茶食店作包装之用,而水油纸用于药店做膏药用。
油纸用处广泛,因为涂过了油,一张普通的纸张就有了防水的功能。这是塑料和尼龙未出现时的主导产品。它不但可以做伞,也可以用作搭棚,芦席中夹一层油纸,雨就不会淋下来了,不过油纸后来被黑黑的油毛毡代替了。沥青的油毛毡却无法代替油纸做伞,所以油纸伞有了很长的历史。戴望舒笔下丁香般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走在雨巷。
做油纸需要浙江、江西等地来的纸,和云南、四川等地运来的桐油。苏州沦陷时期,桐油来源断绝,纸的来源也紧张起来。到1941年,苏州做油纸的仅存两家,一家在阊门水关桥堍,叫泰来祥;一家则开在齐门。
后来,做油纸的在苏州就完全没有了,因为塑料纸,当年称为玻璃纸的舶来品,一下就占领了市场,抗战结束后,美国产的物品就来了。
1949年之后,各种物品的包装又开始用纸了,有时干脆是书报纸,上面全是铅字,比较好的,则有桑皮纸,绿茵茵的,有暗而直的条纹,想必年纪大些的朋友还会记得。
小时候,我曾有过一把油布伞,原色竹骨,桐油浸染的黄色油布,在开启处是一个铅丝扎成的圆圈,套在上面,用一根线和伞连接。用不多久,铅丝圈就脱落了,伞就只能倒着倚靠在墙边放,如果正放,它就得花一样开放,张开来,倒向地上去。伞面的油布,充满了桐油的气味,且还容易发霉,一到黄梅天,伞无法晒干,又经常要用,伞面上就全是斑驳的黑点。这种伞很重,使用又不方便,我的伞在什么时候离开了我的生活,我已经完全忘却。这种油布,也曾是油纸的出品。
走方郎中
中医不是自学,就是从师,无锡薛福辰读书做官,偏偏以医名,看好了老佛爷的病,他的医学多半出自自学,却成了御医。更多的还是从师,一开始就把治病救人作为一种职业,譬如上海陈存仁,师从丁甘仁、丁仲英。还有一种乃是家传,祖父子相传,只是因为家中有一张秘方,非常有效,专治某种病症,连传统的望闻问切都无需,如伤科、蛇医、疔疖等等,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作为以上中医的补充,还有一种就是走方郎中。
走方郎中游走四方,主要是深入到乡村,凡交通不便之处,都有他们的踪迹。很多走方郎中也有自己的拿手医术和秘方、偏方,这是这类人的立身之本。走方郎中因其走,所谓白脚花狸猫,看看病人情况不对,往往谎称进山采药,可以一走了之。
走方郎中挑着担子,行走在街上,他们都是自己采药,亲自施诊,担子里甚至还兼带卖点名贵药品,如灵芝、人参之类牟利。
他们一路走,一路哐啷啷发出声音,原来手里总拿着几个碗口大小的铜环,旋转撞击,发出声音,以为招徕。
走方郎中手中的铜环是这项职业的象征,听见这声音,就知道是什么身份的人来了,走在荒野之中,铜环的声响也可以驱赶野兽,提醒前面的劫路者:自己也是江湖中人。不过,走方郎中的铜环也不能胡乱撞击,在街上,他要随时注意街面上有没有药店,如果是药店,就必须懂得规矩,停止并把手下垂,表示各不相犯。据说,走方郎中如果在药店门口摇击铜环,则药店的营业会一蹶不振。当然,中国的事都是相生相克的,一旦走方郎中不守规矩,药店伙计也有克敌制胜的办法,就是用杵在铜臼里乱杵,同样可以收到把走方郎中搞垮的效果。
走方郎中走在祖国的大地上,一走几千年,后来却被打上了黑的印记,取缔了,于是,走方郎中也成了我“消失的行业”中的一篇。
作者单位:苏州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