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案例与反思
2014-04-29韩凤
韩凤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 这节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设计理念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学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根据目标自学,全班汇报交流”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小数化分数的方法,能正确地将小数化成分数,并形成约分的习惯.
2. 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将分数化成小数. 3. 能正确地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必须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所以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简明、扼要. ]
二、自学指导
(一)自學课本97页例1
1. 一位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 )的分数,0.1 = ( ),0.3 = ( ),0.6 = ( ) = ( ).
2. 两位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 )的分数,0.03 = ( ),0.25 = ( ) = ( ).
3. 三位小数可以化成分母是( )的分数,0.001 = ( ).
4. 我发现:小数表示的就是( ),( ),( ),…的数,所以就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母是( ),( ),( ),…的分数,再化成( )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1进一步感知小数和分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道小数化分数是根据小数的意义,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通过抢答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二)自学课本98页例2
1. 分数和小数混合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2.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化成( )位小数,=(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化成( )位小数, = ( ).
3.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利用( )的关系化成小数,=( )÷( )=( ).
4. 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 )法保留几位小数, =( ) ÷( ) ≈ ( ).
5. 因为原来的这组数是0.7,= ( ),0.25, = ( ), = ( ), = ( ),
所以( )﹤( )﹤( )﹤( )﹤( )﹤( ).
[设计意图: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由易到难,学生较易接受.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碰到困难再解决,使学生印象较深刻. 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学.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走错路. 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
三、自学检测
1. 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4 = 0.05 = 0.013 = 0.45 =
2.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暴露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一般以练习板演为主,上台板演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3个人,这样既便于安排,又便于讲解归纳. 检测题实际上就是例题的变形,其题型难度应与例题相当,题量不宜过大,应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既要有利于了解学情,又要便于教师由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 在对出现的问题矫正时应该是对所有学生自学后都已懂得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显而易见的错误,运用“兵教兵”的方法矫正;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补充、更正、点评;对于没有学生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典型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讲. ]
四、当堂训练
1.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2. 把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 教师对检测当中发现的问题,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 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通过批改学生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达到了目标,哪些学生课后还需要单独进行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当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处理. ]
教师需要补充、更正和点评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教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的数学用语表述和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三是就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良方式和习惯作出指导、矫正,尤其是要针对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问题作出适当点评, 如回答问题声音小、断断续续、站姿不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