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猪腹泻释疑
2014-04-29郑岩张建新张世刚
郑岩 张建新 张世刚
摘要:本文根据数年临床经验,归纳、分析了猪临床腹泻的病因,描述了不同类型腹泻的临床特征,介绍了若干临床诊断、处置注意事项。
关键词:猪腹泻;鉴别;预防;控制2010年冬季开始,至今连续四年,除了河南本省及周边的安徽、山东、山西、河北猪腹泻病例求助电话外,也陆续接到四川、重庆、辽宁、吉林、广东、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养猪场(户)关于猪腹泻病的求助电话。由于该病的病死率较高(40%~100%),河南省中部、东南部、北部地区的一些规模饲养猪场损失严重。由于猪腹泻只是一个症状,导致腹泻的原因非常复杂,提高临床辨识的准确性,及时正确采取措施,对降低病死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成此文以飨读者。
1腹泻是猪对低温环境应激的生理反应
气温适宜状态下,健康猪粪便为条状,走动中排便,落地成条;站立不动时排便,落地成塔状。当环境温度陡然降低,或者长时期处于环境温度较低环境中,由于应对低温环境的需要,猪体的外周循环加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因消化器官供血不足的影响会出现暂时性的迟缓,也即通常所讲机体调节机能紊乱,从而影响水分的吸收而出现稀便或“一过性腹泻”。这种情况多见于对环境适应性较差的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也就是说,低温导致的腹泻多见于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多数“一过性腹泻” 是猪对冷应激的正常生理反应。昼夜温差较大的春秋季诊断时,遇到小猪腹泻病例需首先排除猪舍温度过低和陡然降温的影响;冬季诊断时必需注意猪舍温度和风速。
在许多专业户猪场,由于因陋就简建设的产房隔热性能差,冬春季节的早晨和夜晚一直处在8 ℃以下环境,白昼晴朗天气也很少超过12 ℃。长期的低温环境,对于长白二元母猪是一种持续的低温刺激,对哺乳期母猪的消化功能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突出的表现是伴随采食量的逐渐降低而致体质下降,易于感染各种传染病。其次是产奶量下降,断奶仔猪被毛无光泽膘情极差、消瘦甚至瘦骨嶙峋,断奶重差异悬殊。三是直接表现消化不良性腹泻(俗称过料性腹泻)。这种产房内,睡眠区仅有电热板或红外灯罩的仔猪,处于腹背受热不均匀状态,同一个体腹背冷热相反的刺激促使仔猪频繁进出睡眠区;频繁受寒和低质量的睡眠、睡眠不足,导致机体的热平衡、动平衡和免疫功能的完善过程加长,为产房内的病毒和病菌感染敞开了门户,突出的表现是混合感染普遍,瘦弱个体首先表现趴卧母猪腹部睡眠,之后出现消化不良性稀便,继而形成腹泻症状、衰竭、死亡的过程。睡眠区同时配备有电热板和红外灯罩的仔猪群相对好些,但同样会由于哺乳而受寒,最容易见到的是咳嗽、喷嚏不断,弱小个体首先成为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病例。
规模饲养猪场由于建筑物隔热效果好,并且拥有地下火道、暖气片等采暖装置,冬春寒冷季节产房的主要问题是通风不良。所以,冬春季产房内仔猪的冷应激所致腹泻发病率,远低于专业户猪群。
2饲料质量及其添加物引起的腹泻同样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冷应激腹泻是猪对环境变化的极端反应,突然更换饲料后出现稀便、腹泻反应则是猪对日粮变化的正常反应。这种境况发生于所有猪群。
由于科技知识的普及,规模猪场和许多专业户都学会了逐渐更换饲料,因突然更换饲料而导致的腹泻近年来较少发生。常见的是饲料品质异常的问题。如饲料中蛋白质品质欠佳,霉败变质等。鉴于客观存在的品种、品系,以及家族间、个体间的差异,尽管人们采用了专门的哺乳仔猪饲料,也采用了逐渐过渡的换料方法,但是对于一个几十上百头、甚至几百上千头繁殖母猪的猪场,仍然难以杜绝由哺乳-采食饲料转换过程中消化不良个体的出现。这种家族、家系间,或个体间对更换饲料耐受性差异所表现的腹泻,需要通过校正选育方向(不追求过多的产仔数),提高选择差、优化交配组合、加大选育力度解决。
饲料质量不稳定,尤其是蛋白质原料的种类和品质,不仅对哺乳仔猪影响巨大,对保育猪的影响同样应当高度关注。若掺杂使假(如已经多次报道的羽毛粉、皮鞋粉、腐败的骨肉粉、三聚氰胺、铁砂等),不仅保育猪会有消化不良的“过料性腹泻性”,就是育肥猪、繁殖母猪群也同样会表现出来。注意,此类腹泻的一大特征是只有采食饲料的猪群发生,黏性发黑的稀便腥臭气味明显,未采食猪群一切正常,并且更换饲料后立即终止。
玉米主产区收获季节的连阴雨常常导致玉米霉变,对养猪业危害最为严重的黄曲霉菌污染屡见不鲜。猪群采食黄曲霉污染饲料后最先表现的不良反应也是“过料性腹泻性”。这种腹泻的特征是随着采食时间的延长,在瘦弱个体首先表现,1~2日后,群体内腹泻个体快速越多,先发生个体的病情不断加重,会从过料性腹泻转为“水样腹泻”。 另外,饲喂一周后,会发现幼龄猪阴门全部或部分鲜红,成年母猪有阴门发红、持续肿胀,甚至非正常发情的表现。
曾经公开报道的伊利奶中检测到黄曲霉毒素是由于牛采食受污染饲料所致,给人的启示是一些猪场的哺乳仔猪哺乳后立即拉稀,其母乳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尚需检测数据支持,值得有条件的猪场关注并试探。
一般的规律是玉米主产区在玉米收获后3~4周后、非主产区在玉米上市1~2周后零星发生,大范围的流行则多见于冬春季节,这是因为在寒冷的环境条件下,猪体自我调节能力受到影响的结果。当然,对于那些管理粗放的猪场,由于饲料在饲养车间堆放时间过长,或者料槽清理不认真,夏秋高温季节也同样会发生黄曲霉污染型猪腹泻。
3必须重视的药物性腹泻
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兽药,但是违禁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仍时有发生。即使那些国家法规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太长同样会导致猪体发生异常的生理反应。如普遍使用的电解多维,按照说明书使用量连续使用二周后,可使猪的大便变得稀薄而难以成形;加倍量使用一周后即可出现稀粥样便。对于保育阶段的猪群,这种反应尤其强烈。再如保育猪和育肥猪饲料中添加多西环素200 g/t连续饲喂7日,或300 g/t连续饲喂5日,可使猪的粪便稀薄而难以在圈舍内见到条状或宝塔状粪便。
此外,在饲料中添加某些青绿饲料也可导致粪便稀薄。如饲喂莙荙菜、灰绿藜及藜科牧草时,会由于pH值高的原因而导致消化不良性稀便。俄罗斯菠菜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腹泻,但因其pH值偏低而容易诱发病毒性腹泻。
同饲料品质导致的腹泻相同,此类腹泻仅发生在采食猪群,停止饲喂后很快恢复正常。
4不可忽视的过量及低质量矿物质添加剂性腹泻
日粮中矿物质营养超标,或者矿物质营养纯度未达到饲料级,都可能在饲喂1~2天时发生个体不断增多、程度不断加重的腹泻。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稀便颜色深谙,但无黏性或腥臭气味。当添加的矿物质营养为假冒伪劣品时,腹泻个体常伴有腹痛症状。这是因为难以吸收的矿物质比重较大,在消化过程中沉积于盲肠所致。一个有参考价值的现象是此类腹泻使用任何抗生素都无效,只对胃肠兴奋药品有程度不同的反应。
5令人恐慌的传染病型腹泻
传染病型腹泻包括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习惯指细菌和病毒)导致的腹泻多数为水样,初期混有少量胃肠内容物,后期为纯粹浅黄色或浅绿色。
5.1细菌性腹泻细菌性腹泻若无黄曲霉中毒参与,多为消化不良性稀便,处置不及时于2~3 d后转为水样腹泻。常见的仔猪大肠杆菌性稀便转腹泻,初开始为黄色黏性带有特殊腥臭气味和泡沫样稀便,3~5 h部分病例的稀便中混有浅白色的未消化物,出现黄白色相混稀便后3~6次即可转为浅黄色水样稀便。
仔猪和保育猪沙门氏菌病临床稀便为灰色,处置不及时也能够转为水样腹泻,同大肠杆菌继发腹泻的区别是水样稀便呈浅灰色。
多数因黄曲霉蓄积中毒后体质下降继发的细菌性腹泻可在1 d内由消化不良的“粥样稀便”转为水样腹泻,“水样腹泻随时间延长逐渐显现浅绿色”。转换过程短、水样便中绿色逐渐显现,可以作为肝脏代谢异常的鉴别参照。
5.2病毒性腹泻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是保育和小育肥阶段的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仔猪多见于伪狂犬感染。对于大育肥猪,除了传染性胃肠炎外,也可见于晚期猪瘟病例。之所以令养猪场户主谈虎色变,恐慌无比,就是因为小猪、尤其是仔猪发病后病死率太高。
近两年许多研究人员在腹泻猪群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出了新的病毒,甚至有学者认为当前猪群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是新病毒(库克病毒)作祟,多数学者和一线防控人员并不认可,能够被公众接受的是形成疫情、造成严重损失的病例,一半左右是由于流行性腹泻病毒所致。部分专家和一线防控人员认为猪瘟疫苗携带牛流行性腹泻病毒(BVDV)是该病毒危害严重的根源,成为细胞源传代猪瘟疫苗势头强劲的主要原因。临床需要注意是流行性腹泻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所致腹泻没有消化不良、稀便的过程,一旦发生就是水样腹泻;前者多发于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后者可在各龄猪群同时发生。
伪狂犬病毒所致腹泻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哺乳仔猪群。那些饲料中混有霉变玉米的猪场疫情严重,其突出表现是80%或更多母猪所生仔猪均在3~7日龄间发病,病死率40%~70%,病程4~10 d。若母猪群蓝耳病带毒,或圆环病毒阳性,或为口蹄疫耐过猪群,病死率不低于80%,甚至接近100%。共性的特征是消化不良-稀便-腹泻-水泻(水样稀便),饲养员形象的表述是拉白粪-白色稀糊-水样稀便,或称“过奶-水样稀便”。同样,若水样稀便略显绿色、解剖检查时肝脏肿大、黄染、胆囊充盈的,多数同黄曲霉中毒有关。
猪瘟病例的后期,由于结肠、直肠溃疡的形成,出现腹泻是必然结果。但是笔者更倾向“拉稀”的说法,因为多数病例还未见水样稀便已经死亡。这是临床见到猪瘟病例粪便变稀时判定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突出的特征:一是猪瘟病例的稀便为“粥样稀”,便很少有消化不良食糜;二是发生于便秘之后,并伴有中热稽留。可以作为排除伪狂犬性腹泻、低温应激性腹泻、黄曲霉中毒性腹泻,饲料品质性腹泻时参考依据。
5.3寄生虫性腹泻
蛔虫、食道口线虫等消化道寄生虫也可引起猪的腹泻。不过这种腹泻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零星散发,不会同圈猪、整栋猪舍都发病。(下转49页)(上接47页)二是消化不良症状不明显。三是不成形的稀便、粥样稀、腹泻的病理过程1~2周,甚至更长,患病个体生长速度减缓和消瘦。四是多见于中育肥、大育肥猪群,若无并发症,很少发展到水样稀便阶段。五是蛔虫性腹泻体温变化不明显,食道口线虫性腹泻伴有低热或弛张热。
6处置不当的继发性腹泻
从生态学、中兽医学的视角观察猪病,会发现许多猪病的发生,是气候、环境因子作用于猪体后的正常反应,作为兽医只能是因势利导,在猪同疾病搏斗的过程中助猪一臂之力,在此关键时刻,若帮了倒忙,则病情不断加重。
对低温环境置之不理或应激处置不当。前者多见于管理粗放的专业化猪群,后者多见于拥有相当技术力量的规模饲养场,遇到稀便或腹泻病例时未从调整环境温度着手,一味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品,结果不但没有减轻症状,反而由于肝肾负担加重而使病情恶化。
对饲料蛋白质品质不良的判断错误和对黄曲霉毒素中毒的误判。这两种情况通过更换饲料就可以解决,反倒因为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品而复杂化,劳而无功帮倒忙。
面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例用药不当。前者主要是由于耐药性的原因,后者常见用药不当。部分病例转换成水样腹泻是由于使用了假冒伪劣药品的,因为未达到有效给药剂量,也使得病情没有明显好转,或在用药的过程中日渐加重。
对寄生虫病的判断失误。使用驱虫药就可解决的问题因使用抗生素而恶化、复杂化。
上述几种失误的出现,其共性特征是用药后不但无效,反而使病例从原来的消化不良性(大猪的过料或自主的过奶)稀便很快转换成水样稀便,病死率急剧上升。直接结果是造成养猪场户的经济损失,客观上也使得病毒性腹泻危害被夸大、放大。
7机能衰竭性腹泻
在多病原感染猪群,不论是饲料蛋白质品质不良或霉变,还是低温应激,或者寄生虫,都能导致猪消化不良或大便稀薄,若处置不及时或方法不当, 3~5 d后会因体质急剧下降转变为水样腹泻。此时的水样腹泻同病毒所致腹泻,虽然在粪便的稀薄程度上相同,但猪的体质相差甚远,戗毛、消瘦、步态踉跄,极易因衰竭而死亡。
一般情况下,腹泻病例都有可能因脱水而使猪处于体质衰竭状态,进入衰竭状态的另一个标志是行动迟缓、卧地不起。病毒性腹泻因为一开始就是水样腹泻,更容易进入脱水状态,临床可见仔猪膘情下降并不明显,但是病猪步态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甚至反应迟钝、站立不动。那些肛门和会阴部鲜红、明显消瘦、行动迟缓、卧地不起的病例,是严重衰竭、濒临死亡的病例。
猪瘟病例一旦出现腹泻症状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