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蚕学转蜂学

2014-04-29张迎迎

大学生 2014年6期
关键词:浙大蜂王蜜蜂

张迎迎

初遇“蜂老大”

能够进入夏令营,意味着拿到保研的敲门砖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浙大,一方面因为向保研又迈进了一步,一方面也是马上可以见见我预先选定的导师了。入营的第二天,就有各学科老师来介绍他们的专业。第一个见到的是研究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的朱良均教授。之前有位老师曾向我极力推荐过他:“你一定要去读朱良均老师的研究生!以前我看过他的一篇综述,写得实在太好了,他一定是个天才!而且他本人非常有人格魅力,你一定要选他!”现场看来朱老师的确值得推崇,他以幽默的风格和深入浅出的介绍同别的教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

接下来是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环节。这时候的我有些失望,因为早已联系好的导师并不在场,想去和备受好评的朱老师交流一下吧,却早被别人抢占先机:三四个男生前呼后拥,根本没有我的份!无奈之下,我只好走向走廊一头一位“形单影只”老师。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我改变信念的开端。

这位教授名叫胡福良,他是浙大研究蜂学唯一的教授。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并不只有我读的蚕学专业,还有一个比蚕学更加冷门的专业,就是蜂学。对蜂学我也不是全然不知,为保研做功课时,我发现浙大的蚕学教授有近10位,蜂学却只有这么一位胡教授。虽然他是蜂行业里的泰斗级人物,但人气显得有些冷清,好不容易见到我走过去,胡老师便热情地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回答蚕学之后他有些失望,指着左侧:“哦,这边。”“没事老师,我以前也接触过蜜蜂呢。”接着我们就慢慢聊开了。

说不清胡老师是有些无奈还是有些得意:“蜂学在浙大就我一个资深的老师,所以行业里都把我当万金油,关于蜂的各个方向我都在研究,所以别人有什么事都会找我。”“那老师你们研究蜂毒吗?”我尽量把话题往我知道的方向引。“我们不研究这个,蜂毒的化学结构早在二战时期就被德国人解析出来了。”“哦,我之前看到一则报道,说是蜂毒可以辅助治疗艾滋病。”老师有些惊讶:“这个就属于医学范畴了,我们研究不到那么远。咦,你知识面挺广的嘛,连这个你也关注到啦?”“嗯,我特别喜欢研究昆虫,小时候就经常观察蜜蜂、蚂蚁那些。以前我爷爷家有一棵大枇杷树,开花的时候蜜蜂都来采蜜,我就时常看。而且我们家也经常买蜂产品,我妈妈经常喝蜂王浆,我爷爷奶奶也常买蜂胶。”“真不错!如果你能来浙大,就算不读我的研究生我也以成本价给你提供蜂产品!”

胡老师真是太敞亮了!这时候我脑中关于蜂学的记忆纷纷涌了出来,赶紧补充道:“记得之前我看过一篇发在《Nature》上的文献,是说Royalactin(生物学里的一种肽类)的。”“你连这个也看了?哎呀真是不得了,我们好多研究生都没你这个警识度呢……”说罢老师还热情地邀请我去他那喝蜂蜜。这时我有些恍惚,倒不是因为蜂蜜,而是感觉比起仅在邮箱联系过的那位导师来说,眼前的胡老师更加鲜活,谈话间,我儿时的记忆竟被一幕幕唤醒并翻涌出来。当时的我,居然有那么一瞬间,竟不知究竟是该忠于原先的决定还是投入胡老师门下。

越深入,越喜爱

见面会结束后,我特地去参观了胡老师的实验室,发现这里居然有一间摆满了蜜蜂书籍的图书室!虽然蜂学是个很小的学科,但蜜蜂这个小昆虫背后的知识实在是太多了,我知道的还不到九牛一毛。在胡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他们研究的方向很多,研究行为的、产品的、生物学的都有团队,甚至最近还和工程学院那边合作打算做“遥控蜜蜂”!虽然夏令营期间我还是进入蚕学实验室开始了分子实验,但每天对着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果越来越感觉无聊,同时,也越来越渴望了解蜂学里那些斑斓有趣的知识。实验的空余时间,我几乎都不去搜索实验的原理、技巧,而是去寻找与蜜蜂有关的一切东西。

终于有一天,我按捺不住了,找到了胡老师的研究生黄师兄,问他胡老师那边研究不研究行为学方向。一方面我喜欢观察昆虫,研究行为学能延续我儿时观察昆虫行为的那种兴趣,一定能像一遍又一遍地看我最喜欢的纪录片《微观世界》一样乐此不疲;一方面世界各地都在研究,以后肯定会有机会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交流,发展空间也很大。所以这些天来,我唯独对蜂学中的行为学念念不忘。“当然有啊,你要找他吗?我帮你联系!”师兄非常热情。就这样,我又一次坐在了胡老师的对面。

“老师,我想了很久,发现我对行为学特别感兴趣。”“是呀,看蚕哪有看蜜蜂好玩呀!我们的行为学方向一个是研究多王群,这个研究方向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一群蜜蜂一般只有一个蜂王,但我们能让3个、4个甚至更多的蜂王共存在一个群里而不打架。”“蜂王的作用是繁衍后代,适当增加蜂王是不是能繁衍更多的工蜂,增加蜂蜜产量?”我试探地问。

“说的太对了!其实蜜蜂的繁衍也很有趣,你知道吗?”“不知道诶。”“蜂群实行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蜂王才有资格产卵。当蜂王要产卵了,她就飞出蜂巢,这个叫作‘婚飞。她后面会跟着一群雄蜂和她交配,交配完了她就回巢里开始‘传宗接代。雄蜂交配完了就没有用处了,整天坐吃山空,不到一个星期工蜂就会把它们赶出去……”

“真有意思!对了老师,我记得蜜蜂有八字舞圆圈舞什么的……”“这个呀,正巧我们这里刚调走的苏老师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发现不同种族的蜜蜂就像人一样,是有语言差异的。意大利蜂跳的舞中蜂看不懂,中蜂跳的舞意大利蜂看不懂,但时间一长却又差不多都懂了。关于行为学方面还有很多好玩的有待探索。你要是能过来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来,喜欢什么方面就研究什么方面!”

胡老师的话正中我意,从小到大我几乎做什么事都是按兴趣走的,能遇上这么民主的老师和这么有趣的学科,真乃幸事也。我几乎快要当场下决心立马转到蜂学来,但一想到蚕学那边……到嘴边的话还是被我生生地吞了回去。

兴趣战胜纠结

我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有俗话说的“选择综合症”。越是接触蜜蜂的行为学,我对它的好奇就越深,兴趣也就越大。而且我儿时的梦想就是能成为一名像法布尔那样的昆虫学家,研究它们的样貌,它们的行为,当初选择冷门的蚕学也是如此。然而蚕学多是研究分子或丝这方面,研究生理、行为或者解剖方面的内容没有我想象中多,如若来到蜂学,无论是多王群、蜜蜂舞蹈还是“无政府主义蜂群”,我绝对可以花上好几个月津津有味地研究下去。

但是一想到要放弃蚕学,我还是有点舍不得,毕竟4年来的学习,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不少,读研的师兄师姐本科几乎没有本专业的,对养蚕和蚕病等方向知之甚少,我加入的话可以帮上不少忙。思来想去,我还是拿不定主意。直到后来师兄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很多非常有名的科学家都是因为研究的是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坚持下去,最后出了那么大的成果。”

的确,兴趣很重要。如若现在选的是不太喜欢的方向,以后得多痛苦呀。可是当我把要转去蜂学的想法告诉同学时,他们都很不理解,我父母也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以往我无论做什么,父母都非常支持我,可在这件事上碰了壁,我十分憋屈。再三沟通分析个中利弊无效后,我父母决定到浙大来和胡老师当面沟通,估计他们也想弄清楚到底为什么一向听话的女儿这次态度居然如此强硬。

双方见面的时候我非常忐忑,可是出乎我的意料,半个小时后,爸妈居然一下子从反对派转成支持派,而且和教授处得那叫一个融洽。事后我才知道,胡老师从蜂学内容(甚至还说到现在还有人专门花20块钱被蛰来治关节炎风湿等),到以后的发展乃至出国情况,再到最近毕业的学生工作情况都非常好等方面一一向我父母介绍了情况。几句话一出,估计再加上胡老师的“和善面相”,爸妈不仅对我的决定表示了赞赏,回到家一碰到家人朋友还会积极地“宣传”起蜂学来。

经历了各种波折后,现在的我已经顺利被保送到浙大的蜂学专业了。回想起来,这段保研转专业的经历真是充满了戏剧性。若是当初我联系的老师在场,我就不会和胡老师有交集,也不会找到让我如此感兴趣的点。虽然蜂学是比蚕学更冷门的学科,但它对我来说却一级棒。借用蚕学“大牛”夏庆友教授的一句话:“没有你不会的,只要你肯学。”但是我还得补充一句:有了兴趣,会有更多滋味!

猜你喜欢

浙大蜂王蜜蜂
权力至上的蜂王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蜜蜂
蜜蜂
蜜蜂
权健推出蜂王精华修复组合
蜜蜂谷
中蜂王生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