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明的农场

2014-04-29张轩

大学生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场蔬菜

张轩

引入追溯

2012年,我回家探望病重的外公。即使在病中,外公依然看电视、报纸,每当听到新闻中报道一些毒豇豆、膨大增甜西瓜、催熟香蕉等食品安全事件时,他的眼泪就会流下来。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外公一辈子都是农民,他一定很难接受现在农业产品变成这个样子,于是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搞清楚最真实的农民生产状况,拿到一些最真实的数据,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一暑假的时候,我跟着老师下到农场,一蹲就是两个月。我和三名同学组成一组,对两千家农户大田和五十家大农场进行了调研,主要内容是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杀虫剂等的使用情况。调研结束,我们写出了一万多字的《江苏省射阳县农村生产调查现状》。我们在报告里指出:落后的生产模式和生产习惯使一小部分农民迷信化肥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农产品生产源头的安全隐患,但是绝大部分农民还是老老实实在用良心种菜。

回想起之前看到的食品安全报道,我发现,媒体上的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对农产品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一棒子打死一类农作物的新闻使得城市消费者对农业生产者的信任度急剧降低,如何重构消费者与农业生产者之间的信任,成为之后我不断思考的问题。

有一次,我在图书馆了解到信息工业领域的“追溯”概念,似一股灵感风暴,点燃了我全身的兴奋点:能否把追溯技术引入到农产品监控领域,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化追溯呢?

虽然大学里学的是会计专业,但我很早就对网络信息技术有着近似痴迷般的热爱。很快,一个大胆的想法从我脑海中蹦出:组建一个食品安全软件研发团队,从技术上探索解决食品安全、重构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任的途径。

物联网打造“透明农场”

我找到三位在技术开发上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南京金麦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麦云”的“云”是科技云,我想做那朵改变农业的科技云,也梦想着绿色农业实现后,我们能躺在金色的麦子上看云。

在开发软件前,我与南京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中心余德贵主任和胡以涛等几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余德贵老师认为,市场上虽然有许多农产品追溯软件产品,但是技术成熟、运行稳定的并不是太多,因此有很多大显身手的空间。但余老师也同时提醒我们:“这款软件从源头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难度很大,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老师的话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的研发中心在校园内,而农场一般都在郊区甚至别的地区,数据从农场服务器传到我们这儿,经常会碰到服务器不稳定,数据图像中断的问题,而我们又不能第一时间赶过去处理;另外,由于蔬菜生长较快,摄像头或者传感设备远程采集数据时,经常会碰到因为蔬菜长高了,采集偏离位置,数据不够准确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定期到现场调试。

除此之外,由于团队成员还都是青涩的大学生,欠缺开发经验,知识结构层次不齐,我们的开发进程曾一度面临中断。一开始我们对软件设计的构架、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估计都不足,为了攻克难关,我和团队伙伴们废寝忘食地补课,逼迫自己通宵达旦地阅读大量技术研发报告,推敲各种案例代码,课后还缠着指导老师解疑答惑。

随着思考和技术水平的成熟,我们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做一个农产品追溯软件,而是在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透明农场”,它对传统农场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是一个颠覆性的改造。就拿一颗青菜的成长来说,农场的大棚里安装了一套完全的物联网感应设备和可视的摄像设备,它们能远程采集青菜生长时的光、温、湿和土壤等必要数据,并智能化控制。

在我们开发的软件平台上,能清楚地看到农场里面的一举一动。这颗青菜是不是缺水了?如果是,坐在农场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一般是农场主本人或者培训后的农民)就会在电脑上点一下控制按钮,大棚里的感应设备会根据温度、湿度自动喷水补湿,水龙头洒下雾状的水珠,每次补水量均匀适中。当然,这颗青菜有时候也会出现病虫害等问题,菜农发现问题之后,如果凭借多年的经验处理不了,工作人员就会提交远程诊断协助,请农业专家登陆平台,调取远程视频进行问诊。青菜长了什么虫,生了什么病,他们在线就能解答,然后由菜民有针对性地杀虫处理。

经过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的大棚,会大大减少雇佣的人力成本。传统的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安装了智能系统以后,农作物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如何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按需供给,都将由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把关,农民只需按个按钮,做个选择,或者完全听从“指令”就能把农作物种好。如果出现系统没有设置的突发情况,农场通过远程平台求助公司实验室,就可以邀请专家一起指导解决。

之所以说我们开发的软件平台是一个透明信息库,是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个农场就是透明的——从蔬菜的种子种下去到成长全程,以及这块地用的是什么种子、化肥的品牌、撒了多少农药,用手机扫一下包装上的二维码就一目了然;从收获到运送至家门口的过程中,蔬菜保鲜箱中还装有一个RFID芯片(无线射频识别,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常用于图书馆,门禁系统,食品安全溯源等)追踪。只要在手机里安装一个程序,在15米距离里,手机都会有了感应。如果没有感应,说明保鲜箱在途中被人动过手脚。

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我们团队的第一款面向出口蔬菜追溯的软件在南京农业大学农村信息化工程中心的基地农场顺利上线。我们的实体农场在常州,改造大棚更新软硬件的成本大概需要30万左右,但农场老板还是很愿意合作,因为我们导师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在里面投入了一定的科研经费,他只要掏10多万元的成本,而且改造后的农场减少了雇工,节省的人工成本足以抵消这部分的投入。

既种菜还得卖菜

建立透明农场还只是第一步,只有解决销售渠道,才能让我们的软件在市场上生存下去。

经过反复讨论,我们的技术团队决定以透明农产品溯源平台为核心,配套研发网上订购蔬菜系统。这样,既能帮助农场主改造传统大棚,又能利用线上商务平台帮他们卖菜,让他们看到实效。为了让更多的农场主和我们合作,用上我们的软件平台,我们很愿意和农场主以入股合作的形式改造农场,如此既能分担改造的风险,又共享改造后的收益。

刚开始,我给江苏省13个市106个县的科技局和风投公司打电话或者上门拜访,试图开拓市场,寻找客户或投资者。然而这种近似于“无赖”的招商方式让我吃了不少闭门羹。有时我被人误以为是骗子当面斥责;有时说得口干舌燥却被人置之不理;有时因为推介追溯软件产品的试用而被人当成无聊推销,通话数秒就被挂断电话……

看来,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于是,我们决定把基地农场的第一个蔬菜配送点选在南农大,团队伙伴们带着蔬菜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开始一天只能卖几斤,客户觉得“金麦云”的蔬菜卖得比市场贵10%~20%,认为不值。后来,我索性把蔬菜和笔记本电脑搬到居民小区里,打开网络平台,一边向居民展示农场的种植实时画面,一边介绍:“我们的基地农场在常州,咱们星期二在网上下订单,周三早上5点蔬菜就会运到南京,一般早上8点就能送到家门口。我们销售的蔬菜品质高,绝没有反季节蔬菜,而且我们用的农药是生物农药,比市面上的杀虫剂等化学农药贵20%,但它不喷在蔬菜上,而是作为诱引把害虫引开杀死,所以不会有任何化学农药的残留。因为成本原因,这些蔬菜的价格确实要高于市场价,但也不会贵得离谱,一年花上两三千元,三口之家就可以吃得非常满意了。”

听完介绍,很多人开始动心了,最早的一批客户是专门研究农业的南农大老师。很快,我们收到的订单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一个月卖500斤蔬菜,已经拓展到现在的上万斤,定时为附近100多户居民送货上门。

看到透明农场的蔬菜这么受欢迎,想和我们合作的人多了起来。目前,金麦云合作的农场增加到3个,生产面积达1000多亩,几家上百人的企业也正在和我们商谈配送事宜,我们也打算在城里设立更多的配送点。

责任编辑:曹晓晨

猜你喜欢

农场蔬菜
我的开心小农场
Fun on the Farm农场的乐趣
农场假期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农场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