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还得教家长
2014-04-29李超
李超
被家长一句话打败
小王是个大一的女生,高考分数不太理想,被调剂到了计算机专业,刚开始她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女生学不好计算机。和小王有同样观点的同学不在少数,但实际上这个命题是个伪命题,历史上有很多从事IT行业,学计算机的女生都非常出色,因为她们细心又有耐心,考虑问题比较周全、深入,这正是计算机科学必备的素养。小王曾经当面跟我提出过想转专业的想法,我也因此没少跟她聊天,帮她计算转专业的时间、金钱、精神等方面的成本,还从小王的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等角度出发,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量表帮她寻找未来的方向,确定具体的人生规划,还举了很多优秀师姐的例子,她们当初也是不喜欢学计算机,但后来也做了IBM、微软的工程师……
几次沟通之后,小王逐渐找到了自信,她对我说:“老师,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计算机学好,也像师姐们那么优秀!”可是,过完一个寒假,小王便改变了主意,最终选择转到金融专业。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决定只源自小王爸爸的一句话:“学计算机太累,学金融,挣钱多!”当时我的最大感觉就是:我们一切的努力,就这么被家长的一句话摧毁了!
除此之外,我发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尤其是很多关键时刻,家长都以“负面形象”参与进来。比如新生报道时,孩子拿着录取通知书等一叠材料,后面跟着的是提着皮箱的爸爸,拎着被褥的妈妈,还有抱着水壶、拎着水果的奶奶。到了宿舍,妈妈帮着铺床,奶奶帮着打扫卫生,爸爸帮忙整理书桌,直到晚上快要熄灯了,爸爸妈妈和奶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又比如考试不及格,家长不和老师一起找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帮着学生求情:“老师,您好,我是小张的妈妈……您看能不能让我跟任课老师们解释一下……让他通过吧……”
就连学生最后的毕业出路,家长也会在其中插一脚,比如小朱本来学习就不大好,父母还一个劲儿地要求他考研究生。考研失利后,作为辅导员的我建议他一边工作一边再准备考研,因为对他来说,单纯地再战考研,从时间成本、精神压力、金钱成本等各个方面看,都不是最佳的选择。眼看小朱就要失去“应届毕业生”的“黄金”身份,我赶忙给他的家长打了个电话,希望通过他们再给做做工作。结果,小朱的父亲对我说:“我们家不缺钱,不需要他去挣钱,不需要他去工作……”
视频会上聊透了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学院的老师一直在思考:到底家长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一种角色?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最终,我们觉得应该把学校、学生,以及家庭、家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让这个生命共同体一起协作,将学生培养成才。
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避免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经意地注入“负能量”,上个学期末,我们给大四学生家长开了一个“家长会”。这个家长会和普通的家长会不一样,是个“高科技”的家长会——网络视频会议。同步还有文字录入,可以让一些参加不了视频会议的家长在会后查看会议内容。
2013年12月20日下午1点,视频会议准时开始。首先由学院书记向各位家长介绍了今年就业的形势,接着,负责就业的辅导员老师开始针对如今毕业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做阐述,“有个大四的学生一直没有落实工作,只是一味地认为就业太难,就是不去实际地行动,甚至连简历也不认真制作。就业环境固然存在困难,但是只要努力,方法得当,肯定可以有好的工作等着你。希望家长在面对学生就业出现问题时,不要和孩子一样武断地下结论,要找找问题背后的原因,督促他们有准备,有计划,有实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会议的第三个部分,是家长与老师互动环节,不少家长把肚子里的疑惑和想法,一股脑儿地在视频会议中说了出来。不少家长都纠结在“大学在校期间该不该实习”、“实习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个问题上。“实习不实习”,“实习多还是少”,这确实是两对儿矛盾。我接过话筒:“过多的实习,我们确实不提倡。学校、国家也都有相关的规定,企业不能在大四上半学期,也就是10月之前到校招聘,以确保学生能在学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这样倒是很好”,小赵爸爸继续抛出问题,“但据我所知,我们家孩子实习都是做些‘打杂的‘低级工作,到底有没有必要去这样的单位实习啊?”
其实小赵爸爸这样的想法,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有。孩子们来到大学,根本上是来培养全面素养,让自己综合发展的。什么是综合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锻炼?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就是我们说的读书;一是自我管理技能,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学习如何做人;还有一方面是可迁移技能,包括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这些技能,既需要在校园、课堂学习,更需要在更大的课堂——社会中学习,所以,必要的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看起来只是些“打杂”的工作,只要孩子们有这方面的心,就必定会有收获。
这些道理实际上家长都懂,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大道理,但家长提出这些问题的背后,直接反映出一个问题: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父母们有这样的问题,这才是问题所在。在这一点上,高校除了教育孩子,有时候还得承担教育父母的责任。不少家长都说,我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前,都在我身边,我怎么可能不了解孩子?我告诉他们,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不一定完全了解自己一样,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状态、性格、需要等方面都会存在“真空区域”,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一下本以为自己很了解的孩子,发现问题之后,再深一步地去了解、思考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听到这里,小赵爸爸终于释然:“这下我彻底明白了!”末了,我担心家长们又会把实习看得太重,加了一句:“应届毕业生可塑性强、像一张白纸,对企业的忠诚度高,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必太过于看重实际经验。”
一聊起今后的出路,家长们个个都争先恐后地发问。小周的妈妈说:“老师您好,我们家孩子马上要毕业了,我看我们同事的孩子很多都出国,我也想让他出国,您看行吗?”小李爸爸接着说:“老师,我也有类似的困惑,我的孩子是数字媒体专业,她能找到对口儿的单位吗?”小周妈妈、小李爸爸的想法并不是特例,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未来有哪些选择,还怎么还能要求孩子认清自己呢?实际上,学生现在对未来迷茫,家长也有一定的责任,之前家长大多只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什么也不用管,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小刘妈妈的问题里也充满焦虑:“我的孩子马上要考研究生,但我担心他有可能失败,下学期还能找工作吗?还有工作单位招人吗?”小刘妈妈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家长不了解用人单位在时间上的曲线,一般在年底十月份到元旦前,以及来年的三月份、六七月份,都是用人单位的高峰需求期。在给家长介绍这个时间曲线的背后,我们更希望家长自己能够从容些,对孩子宽容些,不要步步紧逼,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沟通,也是在大学教育中的一种创新。视频家长会结束后,家长纷纷在QQ上留言:这种跨越时空的沟通方式,真的很好!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在视频会议结束后跟我们提出!可以给学院其他没有就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视频家长会不仅让家长了解了大的就业环境和政策,破解了很多家长的疑惑,也改变了一些家长的观念。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