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季谨防牛羊腐蹄病

2014-04-29范磊吕春芳陈奇

中国动物保健 2014年6期
关键词:羊蹄腐蹄病蹄部

范磊 吕春芳 陈奇

摘要:腐蹄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羊蹄部外科病,死亡率不高,但具备较强致畸性、影响病畜产能,最早报道于1960年。该病在国外养殖大国相继发生,如美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等。传入我国后给养殖业带来较大影响,我国牛羊腐蹄病的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特点,报道大概为8%~50%,且季节性差异显著,7-9月梅雨季节为该病的高发期。,本文对牛羊腐蹄病加以分析,力争帮养殖户的损失降到最低。1 病原学分析

学术界对于腐蹄病的病原学存在一定的争议,取病灶部位标本分离培养鉴定可发现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坏死梭杆菌为一种厌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芽胞和荚膜,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对高温和消毒药敏感,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通过毒素释放造成病畜各种临床症状,可通过污染畜舍土壤侵害牛羊蹄部。患病牛羊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场地,病原菌数量增加,成为二次感染其它动物的重要源头。该病原菌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动物机体,释放毒素而引起入侵部位(主要为蹄部)的炎性反应,后期进入血液系统而引起全身性症状。有些特殊情况下可转移到内脏器官如肝、肺形成结节和坏死灶。节瘤拟杆菌又称为K微生物,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不含芽胞的专性厌氧菌,引起机体炎性反应较弱,但能够分泌一种蛋白酶,降解弹性蛋白、角蛋白、纤维蛋白原、胶原等,侵入牛羊蹄部角质,消化表面及基质并使其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一种新的观点认为腐蹄病是上述两种病原菌协同感染的结果,节瘤拟杆菌破坏牛羊蹄部皮肤和基层完整性为坏死梭杆菌入侵创造有利机会、节瘤拟杆菌还可向坏死梭杆菌提供生长因子,坏死梭杆菌分泌内外毒素,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蹄部化脓、坏死、脱落、乃至诱发全身症状。夏季圈舍潮湿泥泞,蹄部受到粪尿浸泡变软,形成厌氧环境,病原菌易于侵入。

2 临床症状

腐蹄病多发于牛羊后蹄,奶牛发病率高于其它品种牛群,2~3岁年龄更易感。牛羊之间可相互传染,牛类多呈现散发性而绵羊则易出现流行性特征。以牛羊蹄部组织发炎、坏死,有脓液和特殊气味为主要特征。该病潜伏期为1~5 d不等,感染蹄支变形、跛行、站立时频繁更换支撑腿,蹄踵部皮肤肿胀、糜烂。蹄趾间有腐肉增生,有恶臭味。有时蹄壳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叩击患病蹄壳或者用钳夹压病部时,病畜躲闪、怕疼,蹄壳角质受到腐蚀出现小孔或创洞,严重时按压蹄壳会有腐烂的角质和污黑的臭水流出,病程长者还可见蹄壳变形、难以用力站立。随病程坏死部位向深部发展,严重的可导致蹄匣脱落。病原菌上行可引起局部脓性炎症,例如脓性屈趾腱鞘炎、脓性关节炎。羊蹄间肿胀、发热,两蹄或多蹄发病时站立困难,可蔓延至蹄冠部、引起蜂窝织炎,严重患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发病后病牛喜卧,对发情鉴定带来困难,同时由于食欲下降、影响泌乳,造成产能下降。

本病常被误诊蹄叶炎,蹄叶炎又称为“拖鞋蹄”,四蹄共同发病较多见、偶见单蹄或两后蹄发病,牛羊过量采食谷物等高碳水化合物饲料或长期站立坚硬地面造成蹄部负重过度可引起蹄叶炎。两种疾病诱因不同、但临床症状比较类似,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测方法区别诊断。实验室对于腐蹄病的诊断主要包括病灶部位涂片镜检法、分离培养法、ELISA方法、PCR方法等。由于坏死梭杆菌为严格的厌氧菌,对环境中的氧气十分敏感,在厌氧培养箱内的接种固体培养基上很难获得该菌的初代培养物,所以运用分离培养法鉴别腐蹄病是比较困难的。ELISA方法在腐蹄病的检测中应用也是比较少,吕占军等建立了奶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检测的PCR方法,发现牛场认定的腐蹄病患畜病料并未完全检查出坏死梭杆菌、提示牛场存在误诊的可能性,该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能够准确诊断出坏死梭杆菌的存在[1]。

3 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的预防主要为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群体。腐蹄病的两种主要病原体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对于环境因素比较敏感,坏死梭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暴露空气中72 h即可死亡,太阳直射8~10 h也可死亡,用1%福尔马林、1%高锰酸钾、4%醋酸均可有效杀死该病菌,在低于10℃的温度下,节瘤拟杆菌的传播基本停止,因此干旱地区也很少发生腐蹄病。对于腐蹄病来讲,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即加强畜舍卫生管理,经常保持牛舍、环境用具的清洁,及时清理运动场地上粪便、污水,定期太阳下暴晒畜舍以保持其干燥,低地势牧场要注意排水。梅雨季节要尤其注意场地积水情况,提前预防腐蹄病的发生,可用10%硫酸铜溶液浸泡牛蹄、清洗场地。一旦发现有牛羊感染改变立即隔离饲养治疗、防治交叉感染;保护易感群体即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牛只,定期给牛修蹄,清理畜场内的石子、尖锐物体,发现外伤应及时进行处理。在多雨湿热季节应该定期适当调节饲料中钙、磷的饲喂量和比例,炎热夏季应适量增加青绿多汁饲料。

4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腐蹄病的前提,因此需要定期检查牛羊蹄部的健康情况,梅雨季节频率要更高一些。发现蹄部出现异常的牛羊应果断隔离饲养,根据临床检测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疾病。使用消毒液浸泡药浴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感染性下部疾病,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操作简单、就地取材,适合各类畜牧场应用。在牛羊易感染腐蹄病的夏季,可对畜群可进行预防性浴蹄。在群发病时,应用10%硫酸铜或3%福尔马林溶液浴蹄效果较好。有条件的牧场可在10%硫酸铜浴液中加入土霉素,其治疗效果比单独应用硫酸铜好,其治愈率可达90%以上。

根据病畜感染疾病程度不同制订合理的治疗原则,早期感染的病畜未造成蹄壳的破坏,应先彻底清创、剪去破溃的坏死组织,再用10%的浓盐水或双氧水溶液清洗患部,药物治疗用10%的硫酸铜溶液或10%福尔马林溶液浸泡蹄部约10 min,后用棉球蘸高锰酸钾粉末塞满患部,以绷带包扎,外层涂些松馏油以防腐防湿,处理后保持蹄部清洁、干燥,每2 d处理1次、2~3次即可治愈。有报道采用大蒜治疗早期腐蹄病,大蒜具有很强的抑制、杀菌作用,清创工作完成后,将研磨呈糊状的大蒜敷于患处。也有报道采用烧烙法和液氮法治疗早期腐蹄病,烧烙法即将研沫的血竭倒入清创后的患部,再用烧红的烙铁融化血竭,使之与角质结合,再用绷带包扎。液氮法即清洗患部充分暴露溃疡面后用液氮冷冻的金属棒 迅速接触患部,连续5~7次,每次2~4 s,然后涂以消炎粉,包扎蹄部。

对于急性、严重病例或患畜出现全身症状者,应及时用抗生素治疗。传统的青链霉素联合应用效果较好,有条件的牧场可用头孢类药物肌注,一日2~3次,有研究通过药敏试验发现强力霉素、头孢喹啉钠、头孢喹啉等药较敏感物敏感,故可将上述药物作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后期结合病情给予解热镇痛类药物,直至炎症消除为止;对于卧地不起的牛羊应切实做好护理工作,防止继发感染。

注射疫苗也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式之一,由于坏死梭杆菌培养条件苛刻,传统的灭活疫苗较难制备、且免疫效果较差。坏死梭杆菌分泌的外毒素(白细胞毒素)为腐蹄病最主要的致病因子,它能够杀伤机体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从而引起动物机体的一系列坏死病变,针对该毒素的基因疫苗成为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首选。国外科学家Narayanant等利用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基因成功研制了羊腐蹄病疫苗,在小鼠动物试验中能够提供较好的免疫保护性[2]。国内郭东华等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了牛源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的5个蛋白并免疫昆明系小鼠,结果表明,经4次免疫后5个重组蛋白和天然白细胞毒素均能介导小鼠产生抗白细胞毒素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最高可达l∶12 800,这为牛羊等反刍动物腐蹄病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3]。■(编辑:狄慧)

参考文献:

[1] 吕占军,李林,孙玉国,等.PCR法诊断奶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8,44(8):3-4.

[2] Narayanan S K, Nagaraja T G, Chengappa M M, et al.Cloning, sequenc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leukotoxin gene from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J].Infection And Immunity,2001,69(9):5447-5455.

[3] 郭东华,王君伟,孙玉国,等.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重组亚单位疫苗诱导小鼠免疫保护效果的观察[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 30 (5):398-402.

猜你喜欢

羊蹄腐蹄病蹄部
奶牛蹄部护理措施
胡辣羊蹄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夏季需防羊腐蹄病
藏羊传染性腐蹄病防治
疯 子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策略
中药羊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