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皮肤病症状的鉴别与防治
2014-04-29周艺龚朝霞
周艺 龚朝霞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养殖规模日益扩大,集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受品种引进、流通渠道增多和饲养密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猪皮肤病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给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猪皮肤病的病种较多,致病因素也较为复杂,为有效防控该病,首先应提高鉴别诊断水平,然后再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将养殖成本降至最低,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将猪皮肤病症状的鉴别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 症状鉴别
1.1 过敏性皮炎
昆虫叮咬是白色猪发生过敏性皮炎的主要原因,猪耳、眼周围、股内侧和胸腹下等毛少或无毛处的症状尤为明显。患处会出现紫红或红色的丘疹,其大小不一,中心较硬。受其影响,病猪会有剧痒症状,常试图通过在墙壁、食槽等处摩擦丘疹以缓解自身症状,进而导致毛皮脱落或损伤,致使局部炎症加剧,糜烂创面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最终形成厚痂。这种皮炎无传染性,在及时扑灭蚊虫、缓解其剧痒症状之后可自愈。
1.2 寄生虫病
疥螨病可通过接触传染,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型和角化过度型两种。前者多发于幼猪,通常感染3周后猪耳、眼、鼻等处皮肤开始出现小痂皮,随后四肢、躯干及尾部皮肤均可出现病变,患处可见丘疹和红斑,痒感十分强烈;后者属于慢性疥螨病,多发于成年猪、经产母猪等,早期会出现过敏症状,随后皮肤损坏处呈过度角质化,患猪皮肤明显变厚,皮肤褶皱较大,脱毛、龟裂现象严重,通常猪耳内侧、颈周及四肢下部等处为主要发病部位。
1.3 皮炎肾病综合征
该病多发于中大猪,二型圆环病毒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患猪耳、背、前肢、腹部、臀部等部位可出现与猪瘟类似的外表病变,红斑、丘疹和红斑呈广泛性分布。病情较轻者无明显不适,可自愈;严重者可导致患猪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至40℃以上,出现呼吸困难、皮下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1.4 坏死性和渗出性皮炎
坏死性皮炎多发于仔猪和小猪,尤以哺乳仔猪的发病率为高。患处可见水泡样红疹,溃烂后出现黑色、灰黄色结痂,其下有浓性溃疡,无明显全身症状;渗出性皮炎多由葡萄球菌感染引发,1月龄仔猪的发病率较高。染病后猪嘴、面部、耳根及腹部等处有红斑,之后皮肤开裂可渗出浆液,与尘埃和皮屑相混后形成黑色结痂。患猪无痒感,但有明显的畏寒症状,体温可升高至40℃以上,喜饮水,食欲减退,经1周或较长时间后可因过于消瘦和贫血而死亡。
1.5 湿疹与皮肤霉菌病
环境太过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维生素缺乏和食用腐败饲料等因素均有可能引发湿疹,猪耳根、颈部、四肢内侧和腹部以下会出现红肿、扁平丘疹、水泡等症状。患猪通常会瘙痒不安,与墙壁等摩擦后可破溃流血然后形成黄色痂皮。该病与环境和猪体的洁净度有关,多发于高温潮湿季节。皮肤霉菌病多发于仔猪和皮毛不洁、营养不良的成年猪,以口角、眼眶、面部、颈肩部等处为主要病变部位,初期患处潮红,结痂后痂块之间会出现皮屑性覆盖物。
2 防治措施
通常根据猪皮肤病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现具体介绍如下:其一,过敏性皮炎的防治。该病以止痒为主,同时要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可内服溴化钠等镇静剂,也可服用水杨酸钠等进行治疗。对症治疗时先将患处清洗干净,然后涂抹搽剂,同时注意保持环境卫生。其二,寄生虫病。以杀虫为主,可按0.3 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还可以使用废机油涂擦患处,体表用药前应将患处清洗干净,异物和硬痂等也应一并清除。其三,皮炎肾病综合征。从45日龄开始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黄芪多糖,连续使用7 d,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治疗时可使用强力霉素或头孢噻呋等。同时,还应保证饲料品质,可适当添加防霉剂,避免饲料发霉引发本病。其四,坏死性和渗出性皮炎。如为坏死性皮炎,首先应将创内坏死组织清除干净,露出红色创面后使用3%双氧水冲洗,每日1次。全身用药时可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如有外伤应及时涂擦碘酊。如为渗出性皮炎,应使用高锰酸钾液浸洗仔猪体表,每日在创面上涂擦1次新霉素软膏。全身用药时可将5 mg地塞米松与40万国际单位青霉素混合后肌注。平时应严格消毒,做好仔猪的预防工作。第五,湿疹与皮肤霉菌病。如为急性型湿疹可静注10~20 mL葡萄糖酸钙,同时服用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均为0.5~2 g)。应提供良好的卫生及营养条件,高温潮湿季节应使猪体及猪舍保持清洁干燥。如为皮肤霉菌病,应主要进行外科处理。首先应剪毛,然后将痂皮洗净,可使用10%水杨酸酒精或5%甘油等药物直接涂擦。应及时清洗猪体表,保持环境卫生,消毒时可使用苛性钠(2%~5%)、福尔马林(3%)及戊二醛(5%)等消毒剂。■(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