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规范书写及书法教育问题管见
2014-04-29陈阿博
陈阿博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路径选择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2400410199)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持续发展至今没有中断的语言文字系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并不断焕发出旺盛生机和活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一直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世界范围内,把一种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唯有中国的书法。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书法艺术更被西方文明接受和推崇,被认为是极度抽象又高度抒情的艺术。汉字不仅承担着语言沟通、交流、交际的功能和作用,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而且在世界文化历史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联系,时至今日,特别是在国际交往中,书法成为中华文明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象征和符号。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汉字书写和书法教育呈现出一系列的困境和问题。
一、书写环境的变迁使当今书法艺术正失去深厚的土壤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电子屏幕代替了纸张,手指和键盘代替了笔墨,汉字实用书写的频率越来越少,那种从容优雅的书写环境和情怀离我们越来越远。国人的汉字书写水平不断下降,不仅写不好,而且还提笔忘字,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根据一项调查,在高校学生中,经常有提笔忘字情形的占到了80%,而每年能手写书信的仅有5%,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笔者所在学校,现今学生收寄书信的越来越少,那种打开信封,展读间的期待和惊喜已无迹可寻,而回望历史,在书法艺术觉醒和生命力飞扬的魏晋时期,人们更是达到了为之着迷痴狂的地步,书写者的手上、脸上常常会不经意地涂满着墨迹。那些穿越历史风采如故让我们心旌摇荡的书法名品、圣品无不是风夕雨夕闲情偶寄的产物。往昔,春联这一最具年味标志的带着酒熏的书写而今在乡村几乎隐形遁迹。而传统书法史上, 绝大多数的书写行为都是以实用为目的的,由于毛笔书写技能的普及,能很熟练地掌握“笔法”的人非常多,古人的大量实用之作,在今天看起来都有着并不低俗的艺术水平,这正是书法艺术历代都能开出绚丽花朵的丰厚“土壤”。
值得欣幸的是国家已开始重视并在基础教育乃至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逐步恢复汉字规范书写书法艺术修养的培养。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2013年又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复兴。
二、规范书写和书法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一)关于手写体与印刷体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可能是受到汉字是“方块字”说法的影响,认为书写中应该把每一个字都写得方方正正,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因为书写的主体是人,书写的环境具有现场性、应用性和艺术性。因此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汉字的书写严格拘泥于方块内。再者,书法艺术起自于实用的书写,如果一开始就囿于消弭个性的方方正正,书法艺术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想让每个人写好字,首先需要把印刷体和手写体从书写意识上加以区别。汉字同其他拼音文字相比,固然在形体上趋于方正,这种印刷体固然达到了使人们清晰、舒适地辨认、阅读的效果,但是却失去了或洒脱、飘逸,或刚健、峻拔,或温婉、清秀的个性。当人们仅仅为了达到阅读目的时,汉字就只是一种载体、媒介,这时它最好是不带任何个性的标准统一体,反之,文字的个性和形象还可能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然而,当人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则其中的每一个字所展现出的风神意蕴就成为关注的重点,而文字的意义内容则无关宏旨了。综上所述,标准统一的方块“印刷体”是为了追求机械统一,因而必须抛弃人工书写下的诸多个性;而手写体的书法艺术的灵魂就是要呈现风格各异的个性特点。楷书结体讲求的是“平正”,而不是所谓的“方正”,然而,不少书写者甚至个别书家却把“方正”视为书写中的一种美来体现,要求写得四四方方,规规矩矩,状如算子,这是违背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这一根本审美特征的。
(二)关于书写与书法
汉字作为语言工具,其首要的功能是用于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汉字的书写首先要注重实用的需要,实用之上,才能生发出艺术。初学者需要理清书写与书法的关系,书写是生活,是应用,是沟通交际,因此,把字写得规范、工整、清晰、美观,这是基本要求;而书法在现今社会中几乎完全成为了纯粹的艺术行为,专为抒情达意、展示个性、品评赏鉴、装饰环境。这和古代社会人们汉字书写时实用性艺术性两位一体无法分隔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书写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笔墨书写正在失去广大深厚的土壤。但是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书法艺术的华美大厦都是建立在精工书写这片深厚土壤之上的。因此,理顺书写与书法的关系,即由书写而书法,由生活而艺术。初学者就会摆正心态,为自己树立切实的、阶段性的目标,拾级而上,循序渐进,最终登堂入室。
(三)关于书写规范与书写意识
书写是一项蕴含着规则、技巧、技艺的活动,书写规范和书写意识的有无是决定从事这项活动成败的关键。因此,学书者特别是在学习前期要建立起严格的书写规范,牢固树立起清醒、坚定的书写意识,即时时处处以一种规范和标准对待一切书写活动。首先,打破固有的、旧的书写惯性。因为,成年人此时往往已经形成了比较顽固的书写习惯,包括执笔姿势、运笔方法,对汉字点画形态和结体规律的认识等。建立新的规范和习惯;其次,这种意识不仅要在正式的书写训练中持有,而且要延伸到所有的书写活动,换句话讲就是“提笔即练字”。无论是应用,还是应付,无论正规场合,还是闲散场合,把书写规范贯彻到对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中,只要拿起笔,就要唤醒书写意识,落笔就要讲求点画形质的塑造、用笔的节奏韵律、结体的特点和规律。力求改变以往那种课上是一种书写状态,课下是另一种书写状态;完成特定要求的作业时是一种书写状态,自由书写时是另一种书写状态的“两层皮”现象。
三、提高汉字书写技艺的方法和途径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手好字,但好字的得来决不是一蹴而就、信手拈来的事,人类从事的社会活动中,任何一门熟练技艺的获得,其背后都离不开长期的、坚持不懈的磨练、钻研。汉字书写亦是如此,单是把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八九百个汉字每个都写得规范、工整、漂亮、耐看,也绝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载就能换来的。因此,在对待写好字这件事情上,首先端正态度,摈弃走捷径、速成的急功近利思想,以不懈的努力、点滴的积累、扎实的进步灌注于学书之路。
(一)以兴趣为引领和动力
居里夫人说过,兴趣是学者的第一美德。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万世之师孔子在谈到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境界时告诫弟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有了兴趣,能否持久也是一个问题,有些人刚开始对写字兴趣很浓,但只有三分钟热度,高兴时,一写就是几张、十几张,兴趣一过,就十天半月不再问津。兴趣引领走进门,还要不断深入地探险进步,登堂入室,才能有更多的发现、收获,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吸引力。
兴趣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提升、激发的。要保持对汉字书写持续不断的兴趣和动力,可通过多种途径熏陶培养。俗语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对于学书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书写几乎伴随我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中国是书法的母国,书法艺术代代生生不息,各种样式的书法艺术无处不在,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汉字的王国。因此,只要是个有心人,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进步的机会和条件。首先,学书不仅要向古人学习,还要向身边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看到写字好的人,或师或友,或长或幼,就要见贤思齐,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才是真正的“好之者”、“乐之者”。其次,生活中处处都有“老师”,亭台楼馆、名胜古迹、茶楼酒肆等建筑上的碑刻、匾额、对联、广告招牌;大都出自学有所成的名人名家。情不自禁时,就可以当场“书空”心摩,目不暇接时,也可以拍照留存,留待日后研磨。再者,参观书展,有条件的尽可能现场观摩书法家挥毫泼墨,这样可以更真切直观地感受领悟笔法、用墨的奥妙和对书写中节奏、气韵的把握。总之,只要怀着一颗向往书写书法的心,自己总是可以处于书写的氛围中,这样,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点滴积累,书写能力和水平自然就会学如春苗,不见其长,日有其长。
(二)以勤奋打底子
书写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技艺活动,而任何一门技艺、技能的获得背后都离不开大量的实践训练。看的再多,领悟再深,没有足够的临池训练做底子和保障,就只能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古人讲写文章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写字更是如此,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以“书无百日功”的箴言告诫其他学书者,他的儿子王献之向他询问学书的秘诀,他说没什么捷径和秘诀,等你把院子中研墨的十八缸水用完,书艺就自然学成了。史传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赵孟頫能日书万字,这不仅说明他的笔法是何等的娴熟从容,而娴熟的背后正是勤奋。由此可见,学书必须如此,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反之,辍学如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式的学书,终究不会在书法之路上走得远。
(三)以文化修养为内涵和底蕴
把字写得好看、耐看、养眼,只能称得上是一种“技”,而想要把它上升为“艺”,就不仅仅是临池不倦的问题了,这需要赋予书写行为更多的文化气质与内涵。因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并非单纯地写“字”,而是以写字为载体和形式,通过对字的点线形质以及结构的塑造、对行间篇章节奏韵律的布置挥洒、对某种精神意韵境界的创造,从而寄托抒发一种性情。它更多地是书者内心思想情感的外化,带有书者的才情、个性、气质特点,因此,有“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的说法。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一个人博古通今,谈吐气质自然脱俗不凡。试看历史上许多书法家,他们本身也都能诗善文,或工于画、或精于乐。许多传世的书法名作在内容形式上都达到高度的统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同时也是充满隽永哲理的抒情散文。再看历史上那些以写字为谋生手段的人,他们抄写诗文书稿、代为书信诉讼,固也精工整齐,蔚蔚然可观,但终不能在书法史上留有一席之地,只能被冠之以“卖字先生”、“写字匠”。因此,要达到较高的书法艺术境地,还要广泛涉猎与书法艺术相通的文、史、哲、画、乐、舞等领域,因为艺术在个性情感的表达上是相通的。众所周知,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他的思、诗、文、书、画、乐都堪称大家,在如何对待学书和写文章方面,他说“退笔(用坏的笔头)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论诗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真知灼见用在学书上道理也是相通的,那就是功夫在“字”外。因此,学书应志存高远,眼界开阔,不能停留在为写字而写字的水平,要向更高的目标追求,写出个性,写出灵气,写出风韵、写出神采。欲达于此,则必须多读书,特别是多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内涵,以浓郁的文化气息浸润心灵,浸润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