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古求新 迁想妙得
2014-04-29李琳
李琳
朱海军,多年前未见其人先见其画,他笔下的鱼,笔迹轻利、劲健隽永,得水墨之意趣,遂印象深刻。朱海军,1957年生人,号一石,戏鱼堂堂主,河南郑州市列子故里——莆田城人。而莆田人杰地灵,素有“中原书画之乡”之雅称。朱海军自幼喜欢篆刻书法,擅长画“黄河鲤鱼”,现任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花鸟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列子文化研究会常务秘书长,太行画院常务秘书长,河南省篆刻委员会主任,河南嵩阳书画院特邀画家,华夏美术院特邀画家等职。
风格特点。
我曾问及朱海军为何喜鱼,他不乏幽默和自嘲,引用了战国的惠子在“秋水濠上”与庄子的对话:“吾非鱼,却知鱼之乐——悠然而自得也。”古代,鱼和雁都是书信的代词。绢帛写信装于鱼腹,称为“鱼传尺素”,代表着期盼和希望。同时因为与“余”谐音,故而鱼象征着和谐美满、幸福、自在。“连年有余”、“鱼跃龙门”、“富贵有余”等等。鱼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生活希冀的精神内涵和美好寓意。
朱海军是从悉心专研《芥子园画谱》开始,从他的作品能看到得石涛、法常、八大、徐渭之衣钵,但并不完全从前人之法度。朱海军作画从不追求工巧,而求有生意,努力从古人画中携意撷萃。更注重对景写生、师法自然,为了研习鱼的生活习性、身姿动态,他在家中池园养了许多鲤鱼,朝夕相伴,细品赏玩,一并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戏鱼堂”,认真琢磨物象“鱼”形而上的“客观形”与形而下“用笔”的关系。写生和创作了大量的戏鱼小品画。他立意明确,尽量摆脱写意花鸟画一贯的程式化,而力主通过画鱼,再现自然的勃勃生机和鱼儿天真清新、自由自在的意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渔区》《鱼与浴》《乐鱼》《禹》。他深知,若用笔太过粗简,就流于形式,太过精到又看似凡俗平庸。精到娴熟恰到好处才能把物象的结构了然于纸。但是,这个度又不那么容易驾驭。用笔使墨要藏“巧”而流“拙”,朱海军也真正的做到了这一点。朱海军笔下的鱼用笔精炼,构图精心,用墨精妙,才情纵姿跃然于案,格调清雅而自出机杼,融诗情画意于一体, 他画的鱼兼烂漫而不失清新,浑融而不失生动,简约却不空泛,富于新意却也有古味,常常一笔而成而笔力深厚。
其实,画面独特的语言经典的图式和别样的风格,是画家深厚的学养,细腻的情感和不可复制的天赋与才情的再现。而朱海军是一个勤奋的画家,更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研习笔墨之余,他饱读诗书典籍。他有着很深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因为他深知,笔墨锤炼与学养的累积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看他的画常常会感觉有诗的意境、乐的律动。画面虽淡墨欹毫然意态生动,画与诗文题跋相得益彰,臻于妙境。
朱海军笔下的鱼,无论构图还是用笔,总是那么随意粗拙,都透出豪放与洒脱简洁与明快的风格。笔法逐渐由他早年的工谨走向简率,运笔粗拙中又不失婉约的笔势,行笔笔速快而遒劲,呈现刚柔劲爽之韵,即有法常的秀婉和徐渭的恣意却也自具特色。墨法的运用尤为娴熟,深谙宣纸晕染的属性,看似漫不经心而又处处尽心,却没有丝毫做作,其笔墨似乎是漫不经心的,却异常讲究精微处的技巧表现,浓淡墨色总相宜,画面基本不施丹青,然光彩照人。加之运笔的节奏与韵律的不同。使鱼、叶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质感。朱海军的画面构图常常一枝花,几尾鱼处处尽显独具的匠心与巧妙的玄机。这一切又是朱海军天生练达与从容的性格与气度的体映。
朱海军力作《禹》:是他2005年画的,时年45 岁 。勾线与擦笔有机融合,柔中济刚,漫不经心不,信手拈来又显得是那样的游刃有余而笔墨洒脱疏放,。夏荷田田八九叶,泼墨大笔,水墨渲染华滋,阴阳向背有别,抑扬顿挫,几尾精灵鱼贯而出,寥寥数笔,恰如其分;兰草间杂再附以诗词题跋,双勾小荷一枝斜倚而出,并无雕饰之态而是笔随意生,怡然自得。整幅作品笔墨酣畅,笔简而意足,传达出画家那种超然物外的人生理想。同时,从游鱼的自在,也能看到一种潜渊的自由隐喻。我甚至从游鱼那看到了画者自由练达和诗人般超脱的魂灵。令我不禁想起唐代李群玉的《新荷》:
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
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浮萍遮不合,弱荇绕犹疏。
增在春波底,芳心卷未舒。
同时,朱海军也醉心于书法篆刻,他的作品沉着有力,篆刻挺刃直下,豪放有力。书法用笔雄浑多变,张弛有度,刚中可见柔,霸气中却不显张扬。古人常云:字如其人,在朱海军的笔锋里即可彰显他大气、豪爽、广交天下友,笑谈世间事的谦和友善,严谨好学的大家风范,在作品中诗、书、画、印紧密结合并能如此灿然者。成为中原书画界的一朵奇葩。
朱海军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出并获奖。作品广为海内外人士收藏,河南日报、中国书画报、郑州晚报等报刊多有刊载,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及郑州电视台专题报道介绍其画鱼艺术及百鱼图长卷等艺术成就。华夏卫星电视台,百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墨魂”专题报道。画鱼记录片并制成VCD光碟向社会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