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的变化对当代羌族剪纸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14-04-29袁姝丽
[摘要]羌族剪纸是羌族文化艺术的精华。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的地震”、灾后重建、城镇化发展之后,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正发生着较大变化。以茂县羌族剪纸为例,其变化的外部原因包括现代流行服饰的融入、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以及茂县手画花样市场的兴起对花样剪纸的冲击等,而内部原因则表现为传统习俗的变化、宗教祭祀的淡化及服饰审美观念的变化等。因此,羌族剪纸传承和发展需注意处理好传承与传播、活态与活用、变与不变等关系。
[关键词]茂县羌族剪纸;文化语境;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9391(2014)06-0046-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研究”(项目编号:09AF006)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藏彝走廊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研究”(项目编号:12YJC760108)阶段性研究成果,四川师范大学多元文化中心重点项目(项目编号:DYWH11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袁姝丽(1972-),女,四川苍溪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四川 成都 610041
语境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文化语境” [1]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35年《珊瑚园及其巫术》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文化语境,本意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探讨的茂县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是指与茂县羌族剪纸相关的特定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生活模式,羌族剪纸人的语言、行为、习惯、民族心理和羌族社会对使用其剪纸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要了解当代羌族剪纸“文化语境”的现状,探讨羌族剪纸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应该到具有代表性的羌族聚居区域和羌族剪纸典型的地区去调查研究。经过梳理,我认为茂县是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地。
笔者对茂县羌族剪纸进行了近三年的田野调查,看到了一个处于大山深处的传统羌区在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的地震”、灾后重建、城镇化发展之后,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正发生着较大变化,使本来处于濒危的羌族剪纸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值得深入调查研究。
一、茂县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
第一,茂县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地。茂县羌族民间艺术主要有剪纸、刺绣、挑花、碉楼、石砌房、羌笛、“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等。其中,羌族剪纸融艺术、宗教、民俗为一体,在羌族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载体和民族文化的瑰宝。
第二,羌族服饰民俗剪纸仍在传续。羌族人穿的长袍、围腰、腰带、坎肩、绣花鞋、鞋垫等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剪纸与刺绣密切相关,刺绣的第一步是剪花样,羌族妇女“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刺绣花样剪纸是羌族剪纸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些特色服饰中、老年的羌族妇女都有穿戴,而且越是边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穿戴越多。节日也有展示。有穿戴就有生产,剪纸也就自然有市场。这些地方的剪纸传承人也就集中。还有郎花、花夜、丧葬剪纸等民俗在这里也可以看到。
第三,羌族节日、祭祀活动时有开展。羌族主要的节日、祭祀活动是羌历年和“祭山会”,在这些节日、祭祀活动中,释比进行法事活动时都要剪纸。释比的传承人和释比剪纸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调查到。
综上所述,茂县是羌族剪纸文化语境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地。
二、茂县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变化的内外因素
茂县羌族地域特有的“文化语境”孕育了羌族剪纸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变迁导致了文化语境的变化,从而影响了羌族剪纸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影响当代茂县羌族剪纸“文化语境”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当代茂县羌族剪纸“文化语境”变化的外因
茂县羌族剪纸的外部“文化语境”包括社会经济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等。
第一,现代流行服饰融入羌民的日常生活,挤占了羌族剪纸的生存空间。20世纪80年代,茂县羌族地区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山区,当地处于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传统文化保持较好,羌族传统服饰作为族系的文化标志世代穿戴。但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茂县穿西装、牛仔裤和运动衣的羌族人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十年,外出打工人的返乡和在外地学习的年轻人回乡,为羌寨不断带回更多的现代流行服饰和时尚文化,并逐渐改变了羌族人的着装习惯,喜欢穿羌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茂县县城凤仪镇羌族男人和小孩一般都穿汉族服装,年轻女性穿羌族传统服饰的人也较少,只有中、老年女性和交通不太发达的羌族村寨的女性还穿羌族传统服饰。茂县雅都乡和永和乡女性还习惯穿着当地羌族传统服饰。以前羌族村寨里羌民普遍穿戴有民族文化统一标志的羌族传统服饰,现已融入各种各样的流行服饰,羌族传统绣花服饰从日常服装走向节日服饰和博物馆展示。羌族花样剪纸的载体羌族传统服饰处于一种日渐稀少的状态,缺少了穿着羌族传统服饰的文化语境,羌族花样剪纸已无多少生存的空间。
第二,自然、人文环境的变化,使茂县羌族剪纸缺少了生存的土壤。茂县羌族剪纸赖以存活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改变乃至消失,从而影响了它的传承和发展。一是自然灾害造成环境改变。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村寨损毁,山体滑坡,道路毁坏,人员伤亡,受灾和退耕还林地区的羌民或整体搬迁、或分散搬迁、或插户投靠亲友等,使以前还保持浓厚羌族文化空间的村寨顿时发生了巨变。整体搬迁的政府还注意了羌族人文环境的重建,而在分散搬迁、插户靠友的羌族民众中,剪纸生存的土壤就相当瘠薄或不复存在了。
二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我采访的剪纸对象很多都已长期居住在县城里,茂县新城新房的大量房主都来自该县的各村,连为乡亲驱邪纳福的释比,也离开乡亲和世代居住的村寨,改变身份做了建筑工人或旅游景区导游。如永和乡释比杨芝德和黑虎乡释比余有成在坪头村旅游景区接待游客,每月2200元,永和寨释比何清云的徒弟张永平在县里修路,每天150元,沟口乡释比肖永庆的徒弟景世俊也在外打工。村寨常驻人口逐年减少,不仅社区文化功能逐渐减弱,羌族剪纸在农闲时剪花样绣花和节日祭祀的文化空间也已丧失,而且主体传承人妇女和释比因居住地理位置的转移和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村寨文化生活的消失从而导致茂县羌族剪纸“文化语境”的变化。
三是受外界生活影响,羌民对本族民俗、节庆、服饰逐渐淡漠。如坪头村离县城凤仪镇很近,且处于汶川通往九寨沟的旅游线路上,经济较为发达。据羌族尔玛协会陈金龙会长说:“该村基本汉化,不会讲羌语,平时基本不穿羌族传统服饰。”现在是因为要打造成羌族文化旅游地,才又开始穿羌族传统服饰,但本村中已无羌族剪纸人。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影响着羌族服饰花样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茂县手画花样市场的兴起和机绣花纹在服饰上的大量使用,对花样剪纸的生存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画花样主要是画鞋垫花、鞋帮花和围腰花样。在茂县德惠超市旁有十几位画花娘子,她们的生意都很兴隆。画花样按花样的复杂情况收费,2010年画鞋花每双15-20元。来自茂县叠溪乡的韩定萍仅靠白天画花样,晚上绣十字锈,就可在县城里供3个小孩读书,可见收益良好。面对十几位画花娘子,当问及“谁会剪花样”时,仅一位60岁的来自富顺乡的陈开秀大娘会剪鞋花样,别的围腰、飘带、腰带纹样都不会剪,并且据她讲,她都有十几年没剪了。问其原因:因为无论是画花的人,还是需要的人都觉得画花快捷、方便、便宜,而剪花样,费时费力,价格也较贵,2010年鞋花样每双3元。
在茂县调查时还发现机绣花纹在服饰上的大量使用,也挤占了花样剪纸的市场。一件全机绣花纹的长衫衣服市场价是300元左右,一件全机绣花纹的女式坎肩50元左右。手绣花纹的长衫或坎肩其价格是全机绣花纹的3至4倍。在茂县农贸市场中就有十几家卖这种全机绣花纹的长衫和坎肩的商店。据销售者讲,这几年机绣的衣服越来越好卖,市场销售额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使是在羌历年,穿着节日盛装的羌族人的全套服饰中大部分坎肩和长衫也是机绣花纹,只有围腰和鞋还大部分保持手绣。在调查的当时,就有几位参加完羌历年的永和乡妇女买了几件50元一件的坎肩。问其原因,她们觉得这种机绣花纹的服饰便宜、实惠、省时、省事,因而喜欢购买。实际生活中使用手工刺绣的衣物少了,作为绣花底样的花样剪纸的生存空间自然也少了。
(二)当代茂县羌族剪纸“文化语境”变化的内因
第一,传统民俗的变化。大多数羌族年轻一代对城市生活的热衷以及对时尚节日等的重视已超过了对村寨传统生活和传统节日的兴趣。这种价值观的改变致使与羌族剪纸赖以存在的羌族村寨、节日、生产和生活方式快速改变或消失。如,羌族传统婚礼的花夜剪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羌族人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表达。羌族花夜剪纸不仅是羌族文化的表征,更是民族文化自觉与认同的方式。但如今羌族年轻人多喜欢流行新式婚礼,以前羌族人结婚正宴前一夜请客吃饭时用的花夜剪纸也不再剪了。以前茂县羌族新娘出嫁要做一百双鞋和鞋垫送礼,这些鞋和鞋垫都先剪花样再绣花。剪花样是每位姑娘必须要学会的女红,而现在的羌族新娘结婚不再送鞋和鞋垫,而是送钱。现代婚俗礼仪的变化,使姑娘们没必要再学剪纸。又如丧葬剪纸现在有部分人使用花圈,也很难看到丧葬剪纸了。羌族剪纸犹如一颗羌族文化的种子,需要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才可生根、发芽。羌族村寨和传统民俗就是这有机的土壤。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也就失去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第二,宗教祭祀的淡化。从前,在羌族人生活的地方,凡是与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祭祀、还愿、除秽、禳解、驱鬼、治病、合婚、安灵、送魂、童子成人以及新生婴儿的命名等,都由“释比”来主持,“释比”在羌民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宗教祭祀剪纸,它是释比在祭祀前或过程中进行占吉凶、卜祸福、治病祛灾、除秽驱邪和许愿还愿等法事活动时所需要的特定剪纸。释比在祭山会、祭白石、祭祀祖先、祭祀家神和跳羊皮鼓舞作法过程中,都要剪各种纸花、纸旗幡和法旗,是进行法事的道具,作为通神达意的符号与神灵沟通,以达禳灾辟邪,还愿祈福的作用。目前,村寨中需要释比做祭祀法事的极少,村寨里没人需要,释比自然就失业不做了,不做了也就没人学了。据肖永庆释比讲他主要就是做节日、祭祀剪纸,已有十几年没有剪过纸了。我们在茂县县城调查中发现居住在城中的青年人和小孩子基本上没见过这样的剪纸。羌族释比的剪纸作为当地人吉祥纳福、去灾辟邪的法事已渐渐不被年轻一代知晓,逐渐丧失了它生存的精神空间。据永和乡杨芝德徒弟白其生讲,以前永和乡有二十几个释比,现在只剩下沟口村的肖永庆释比,纳普村的杨芝德释比和永宁村的何清云等几位释比。肖永庆已有多年不剪,其徒弟们还没有掌握这门技艺。杨芝德只掌握了其师傅的部分剪纸技艺。89岁的何清云年事已高,眼不清耳不明,基本已不做法事,其徒弟也还没有学成。再加之,羌族释比剪纸传承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还要求品德高尚,天生聪慧,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有这样资格和资质能传承的年轻男性较少。并且要学成释比要经过数年的艰苦学习,少则八、九年,多则十几年。释比做法事是不收钱的,释比的收入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农作收入。除国家给予国家级传承人有8000元的补贴外,当地政府对释比给予的经济支持较少。由于经济、生存的各种压力、外界生活的诱惑以及年轻人对羌族宗教神灵的敬畏逐渐淡化,年轻人很少有人能安下心去学习、继承释比的剪纸技艺。
第三,服饰审美取向和价值观的改变。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茂县羌族花样剪纸人的创作完全是农闲时在一种自我欣赏和村寨妇女们相互欣赏的过程中完成的,是一种创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表达,也是衡量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手段。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茂县羌族年轻人受都市文化生活的影响,他们对服饰的审美取向发生了改变,价值观念也改变了。以前的羌族传统的绣花服饰逐渐被时尚服饰所替代,衡量一个妇女聪明贤惠也不再以剪纸、绣花来评判。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读好书,作为年轻人最重要的是多挣钱。从调查可见,羌族擅长挑花刺绣的妇女多在40岁以上,年轻人现在很少学习。以前母亲在女儿六七岁时便开始教授剪花样的技艺,现在适龄女孩子都上学去了,年轻女性基本都外出打工。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变化的双重影响下,传承方式的变迁和传承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当代茂县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会剪花样的人越来越少,渐渐的村里失去了剪纸传承的氛围,羌族刺绣花样剪纸艺术已处于濒危状态。
世界在变,村寨在变,人们的生活在变,茂县羌族剪纸的“文化语境”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我的调查是想在变化着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羌族剪纸的传承和发展思路。
三、“文化语境”变化对羌族剪纸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文化语境不断变化是常态,并且这种变化必然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相适应。因此,要保护和发展羌族剪纸艺术,需从羌族剪纸与其所处文化语境的共生关系入手,从社会整体结构空间发展角度来研究其传承与发展问题。
(一)传承与传播
在当今茂县羌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无论是剪纸的传承,还是传播,都面临着时代的考验。我们要打开思路,适应变化,思考羌族剪纸的传承与传播工作。
第一,加强对羌族剪纸重点传承人的保护,注重发挥社区群体传承的作用。羌族剪纸传承与传播的第一要素是人,只有人的不断复制与传播,作为物质形式的剪纸才会生存下去。从羌族剪纸的传承历史来看,是有一批羌族妇女和释比在村寨里世代相传。如羌族花样剪纸是母亲传女儿,或邻里乡亲在农闲时的一种社交传习,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剪花样,具有广泛的传承群体。而目前茂县羌族剪纸主要是村寨里会剪花样的40-60岁妇女剪花样做模板,更多的使用者是靠花样拷贝。花样剪纸基本上是单向的、个体性传播,缺少了以往那种以村寨为单位的相互交流的群体性传播和多向性传播。茂县羌族释比剪纸也是由释比代代相传来完成,并且多是家族内部的世代延续。以前茂县每村基本都有一、两个,如今几个村都找不到一个。现在,能掌握羌族释比剪纸技艺的也只有寥寥几人,且年事已高,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羌族剪纸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重视与扶持,并发挥其传承的作用。一要开展茂县羌族剪纸文化传承人大普查,遴选羌族剪纸传承人,建立民间传承人档案;二要对羌族剪纸传承人给予政策上的保护和舆论上的支持,包括对各有专长的传承人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经济扶持;三要重视传承,更要鼓励创新,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四要切实发挥传承人的作用,让他们可以进学校课堂、上讲台,可以参与相关实验室或设计作坊的工作,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社区与社会传播的机制与形式,发挥群体传承的作用。一要发挥社区的组织作用,切实开展传承教育,举办茂县羌族剪纸艺术社区比赛和学习,培育羌族社区的基层社区需求,营造羌族剪纸的文化氛围;二要利用当地社区的文化资源建立民俗博物馆或资料室,在传承人的带动下通过羌族剪纸发展协会或研究会等群体组织开展自发保护和传承活动;三要利用现代技术,通过网络媒体广泛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欣赏、使用羌族剪纸,并加入传承与发展的队伍。
第二,重视保持当地的民风民俗,注重羌族村寨整体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羌族剪纸的根在羌族村寨。民俗文化是羌族剪纸生存发展的有机土壤,恢复羌族村寨传统节日,复兴当地的民俗文化,是促进羌族剪纸整体性有效保护并延续下去的重要途径。如果羌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空间遭受破坏或者与传统社会生活相剥离,逐渐脱离羌族剪纸原有的“文化社区”,羌族剪纸将丧失其“文化语境”而走向消亡。例如,羌历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在茂县当地民间协会的组织下,村民们纷纷来到县城过节,成为羌族民俗的观众。羌历年原属的羌族村寨文化成为县城热闹的游行表演和游客们的新奇旅游节目。在这种语境中,羌历年中重要的祭祀,特别是释比要在全村进行保护来年全村人畜兴盛的祭祀剪纸在旅游节目中没有了。这种节目似的表演使释比剪纸丧失了它应有的文化功能和文化语境。节日、祭祀剪纸是这样,婚庆、礼仪剪纸也是这样。因此要让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回到原属于它的村寨和节日生活的“文化语境”中,羌族剪纸才会存续。根据目前的情况,我认为建立茂县羌族剪纸艺术生态保护区,积极申报“茂县羌族剪纸艺术之乡”实现羌族村寨整体“文化语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传承、保护羌族剪纸的有效途径。
第三,加大教育和文献传承与传播的力度。当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在当地中小学开展手工剪纸课程与教学研究,在大学美术、设计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并在大学开设公共课的学习。二是,利用假期开展“家庭式”羌族服饰花样剪纸传承教育。三是,积极开展对羌族剪纸的搜集与整理的工作。羌族剪纸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大量留存在民间,散落于各个村寨,并且在还没有被外界和自身广泛认识的情况下,已处于濒危。羌族剪纸是羌族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急需我们对羌族剪纸文献资料进行编撰和出版,使更多的人了解羌族剪纸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也为羌族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活态”与“活用”
茂县羌族剪纸要做到有效传承和发展关键是要让羌族剪纸“活”起来。
第一,要保护与建构羌族剪纸的生态人文环境,重视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使羌族剪纸生存环境变成一池活水。在羌民搬迁中,要做好规划设计,重视羌寨整体人文生态环境的构建;政府与民间组织要提倡和引导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有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又有需求和载体,羌族剪纸就会实现“活态”传承。
第二,要融入羌民的日常生活中,扎根民间,在使用中活起来。传统羌族剪纸就是源于需求,植根于生活的艺术表现。羌族人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美满往往祈求神灵的保护,形成了美好、吉祥和信奉宗教的思想观念。通过花样剪纸、节日民俗的剪纸、人生礼仪剪纸和信仰习俗中的剪纸达到这一内心的诉求而产生、发展了羌族剪纸。随着时代的变迁,只有当羌族剪纸与当代社会生活及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相连,只有人的不断使用,只有以民众自身生活需求为发展动力,剪纸的传承与传播才能变为现实。
第三,走向市场,开发新品,在创新中活起来。一是要开发有市场活力的新产品。根据笔者在当地产品市场调查发现,目前羌族剪纸还未进入市场。文化“遗产”还未转化为市场“资本”,若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统一起来。在保持羌族剪纸文化内核的基础之上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与时尚文化和消费文化相结合,设计出适合大众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用品与旅游纪念品,使羌族剪纸在创新中活起来。二是生产推销有社会需求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文化产品,进行“生产性保护”而让更多的人活用起来。三是组建羌族花样剪纸作坊,争取在表现形式、载体和社会作用上取得突破,并引入市场机制,扩大销售渠道,争取生存空间,扩大影响力,为茂县羌族剪纸在当下得到生存和发展多开辟一条活路。通过以上途径,羌族剪纸就能活在当下、活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实现羌族剪纸在“活用”状态下的“活态”传承和发展。
(三)“不变”与“变”
羌族剪纸艺术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在变化中进行再创造。羌族剪纸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内涵不变,艺术表现形式与载体可以变。处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羌族剪纸自然也逃不出“适者生存”的规律。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2]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不断重构羌族剪纸自身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创新羌族剪纸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在调查中我注意到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第一,画花样。它的文化内涵、价值体系没有变化,但是它比剪纸方便、快捷、便宜,群众乐于接受,市场有需求,所以这种变具有生命力,前景看好。第二,机绣服饰花样。这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由电脑设计,用机器制作出来的。但花样的题材、造型和构图仍保留了剪纸的内核。这种机绣服饰经济实惠,为群众所接受,又便于批量生产,在传承、传播羌族剪纸文化艺术中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羌族剪纸是羌族文化艺术的文脉,应该传承和弘扬。在当前社会、经济急剧变迁,茂县羌族剪纸“文化语境”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找到影响其传承和发展的因素,寻求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才能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保护尽到职责。
收稿日期:2014-04-24 责任编辑: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