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观”
2014-04-29黄旻
黄旻
一幅完整的世界地图有几张?真正的南北极在地图上呈什么形状?世界的中心究竟在哪里?……
这一连串问题是现在通行的横版世界地图很难回答的。
不过,在湖南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竖版《世界地势图》上,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视角,也有了不同答案。
而且,这是中国第一张竖版世界地图,一改惯常所见的横版世界地图。由横变竖,观察世界的视角称得上是颠覆性的。
这样的“世界观”是如何发生的?又将意味着什么?
出版缘起
在湖南地图出版社全国地图编辑室的墙上,分别挂着竖版《中国地势图》和竖版《世界地势图》。
“你觉得中国是南北长还是东西宽?”竖版《中国地势图》的责任编辑邓吉芳首先就把问题抛给了记者,“相信很多人都会答错。”
事实上,竖版中国地图刚出现不久,还是在2012年6月海南省三沙市成立之后的事。
中国地图由横改竖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邓吉芳说,常见的横版中国地图不是一张中国全图,而是两张局部图的拼接。图上将相当于中国大陆面积1/4的南海及南海诸岛切下来,再将比例尺缩小一半,绘成一个小方块,放在右下角。这样一来,一张完整的中国全图就变成了两个部分的拼接,制造了中国东西长、南北短的错觉。
“查阅以前的旧地图可以发现,至少从1948年起,已经在全国地图上使用‘贴小方块的处理方式了。”邓吉芳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右下角贴小方块的横版中国地图却没有变。竖版地图后来在一些图集中出现过,但未在专题地图,或面向社会公众的挂图中出现过。“竖版中国地图的出现是由于南海问题的提出和三沙市成立的推动。”
2013年1月,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了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正式以竖版的形式和读者见面。在这张竖版中国地图上,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出来,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海诸岛的主要岛屿、岛礁以及与周边岛国、岛屿、岛礁的地理位置关系,而不是挤在角上成为插图。
“竖版地图出来后,很明显南北更长,就给读者一个更直观的疆域概念和海权意识。不过,我们在出版的时候,在这张图的基础上又延展了一下。”邓吉芳用手比划着,在构图上,把南北向拓宽,“雄鸡的上身”不再顶着图纸边界,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理关系也展现出来。
邓吉芳介绍,湖南地图出版社的这张竖版中国地图在2013年3月出版,当时印刷了2万份,到7月份就卖断货了。有读者反馈说,“这样的中国地图看起来舒爽多了”。
有了市场需求和关注度,湖南地图出版社就在思考,出了竖版中国地图,是不是应该有一张竖版世界地图配套使用呢?
漫长的出生
几经辗转,得知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早就编制了一套竖版《系列世界地图》,虽未公开出版,但在业内广受好评。
湖南地图出版社全国地图编辑室主任佘世建主动联系了郝晓光,“我至今还记得打第一通电话时,郝老师怀疑的语气,不过也不难理解他的反应。”
原来,早在2002年8月,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就已经绘制完成,从这年起,为了新版世界地图的出版获得批准,郝晓光开始了漫长的解释说服工作。11年间,他曾数百次赶往北京,几乎踩平了审批部门和相关专家的门槛,但都没有结果。
“因为地图有特殊的政治属性和话语权表达,再加上郝晓光的竖版世界地图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在文化情感上的认知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佘世建说,他早就料到出版竖版世界地图有难度。当郝晓光在电话里问“你们作为地方出版社,能出得了吗,你们敢出吗”时,佘世建十分肯定地回答,“湖南人做事还是有点精神的,只要想去做。”
为了说服郝晓光,佘世建还举了个例子:湖南地图出版社在2008年时编制了一本《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地图集》,编辑这本图集是为了反映国家在陆海疆域的主张,普及知识。这本书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外交部反复审阅,一度被搁置,最终两年后还是获得了出版资格。
在获得郝晓光的信任后,两方就一直在讨论怎样才能公开出版。郝晓光建议,出版采取“先易后难”策略,先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地势图不涉及行政区划(如国界等)的问题,获得审批相对容易,等竖版《世界地势图》公开出版后,再争取竖版《世界地图》面世。
多角度下的世界
郝晓光主编的《系列世界地图》一套为4版,东、西、南、北半球各一张,且三横一竖,南半球版《世界地图》是竖的。
谈及创作的想法,郝晓光说,亚太版(即东半球版,中国现行世界地图)和欧美版(西半球版)的世界地图一直是国际通用的两个版本。然而,即使亚太版和欧美版结合起来,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世界地图上存在的问题。
“设想一下,把一个篮球纵向剪开,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剪开的两面平整地铺在地板上。要想把一个球面变成平面,必须利用投影技术,但是投影是会带来变形的,譬如,在中国现行世界地图上,北极和南极地区被严重地变形了,北极点和南极点被拉成了一条线,我们无法看到一个客观真实的南北极。”
“亚太版和欧美版就好比篮球纵向剪开的两面,其投影方法采用经线分割地球仪,地球是圆的,可以纵切,就可以横切,可以经线分割,就可以纬线分割。”郝晓光认为,通行的世界地图并非不可变更。在设计图上,郝晓光几易其稿,最终沿着北纬15°把地球仪切开,分成南北两个半球,“把东西南北四张结合到一起,才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图景。”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专门撰文《新版世界地图有哪些重要用途?》阐述竖版地图的应用与意义。
单之蔷说,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变形最小,中国的3个南极科考站能够在这张地图上很准确地标注位置,这在传统世界地图上是做不到的。2004年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远洋航行及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考察路线在传统地图上无法表示,而在南半球版的世界地图上形成了一条完美的闭合曲线。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这张航线图,也将世界地图(南半球版)展示在了亿万观众面前。
更重要的改变是航线标示。北冰洋在过去的世界地图上好像是地老天荒的世界边缘,如今在北半球版的竖版世界地图上,则成了被各国环绕的“地中海”。而在传统地图上标示的航线,中国到欧美一律取道太平洋。2002年9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依据新编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制定了通往美国的北冰洋航线。相比走太平洋距离近了约8000公里,单程飞行比过去减少3个多小时。
单之蔷形象地描述,如果把飞机的航线换成导弹飞行路线,新版世界地图对中国的意义或许更好理解。在中国军方北斗卫星的北扩计划中,按原计划,北斗卫星覆盖的范围在中国的北部终止于国界,在东部则伸入到太平洋。这是传统世界地图的“世界观”在起作用,以为某国的导弹是穿越太平洋而来。“郝晓光的新版世界地图则告诉我们,某国的导弹要来的话,应该是从北极上空来,因为这个距离最近。”
单之蔷说,受郝晓光新版世界地图影响,北斗卫星的覆盖范围由太平洋指向了北极。为此,军方还给郝晓光回复了信,信中写道,“新编《系列世界地图》以独特的视角,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为我国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
“世界如此生动”
相比于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作为主编郝晓光,更看重的是创新理念的传播。“竖版《世界地势图》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框架,最重要的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方式。”
郝晓光认为,地图虽是一张纸,但它却给人灌输一种看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图表现的那个样子。很多地图都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唯独世界地图不一样,它是一个社会读物,是普通大众都会接触到的事物。“既然是大众读物,它的社会影响性就会大。”
湖南地图出版社已出版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是郝晓光系列地图4幅中的一幅(即南半球版)。
“目前,已经可以从市面上买到这张地图了。”佘世建指着墙面上两幅“睥睨天下”的竖版《中国地势图》和竖版《世界地势图》,“瞧,就这样并排挂着,多么精美。”
“我们在去年9月份首次推出了竖版《世界地势图》。为了这张‘准生证,等了近半年。不过这还只是迈出了一小步,我们想把竖版《世界地图》的4个版本都出齐。”佘世建正忙着准备其他竖版《世界地图》的送审材料,他们决定再“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