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柳思维:首倡者的大湖思考

2014-04-29汤冰

国土资源导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洞庭湖经济区经济带

汤冰

随着国家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正式批复,“柳思维”这个名字开始更多地见诸报端和屏幕。这位身兼湖南商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府参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重头衔的学者被认为是“环洞庭湖经济区”概念最早提出人。

1996年的湖南省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柳思维撰写的《关于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要使环洞庭湖经济带“成为湖南省内继长株潭之后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带之一”,“成为我省世纪之交和21世纪实施开放带动、兴工强农战略的示范区。” 该文入选1997年长江流域经济研讨会,后被选入由湖南省社科联组织编写的《湖南跨世纪发展战略》一书。现在来看,当时文中提出的一些见解和对策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拥有湖南现代流通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市场营销专业带头人身份的柳思维从不讳言自己的专长更多在商贸流通领域,但这也并不妨碍他喜欢从宏观层面和区域发展的大局上频繁发声。

“对经济学者来说,指出问题就必须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名牌强省”战略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杨正午当场批示,提出发展“环洞庭湖经济带”成为湖南四大经济板块战略雏形之一,到新世纪撰写《省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关于中部崛起的政策建议》以及近年关于湖南城镇化政策的多次建言,柳思维似乎总能踩准每一次关系湖南战略发展大局的关键节点,并提出被决策层吸收接纳的诸多建议,这也为他在媒体中博得了“湖南谋士”的称号。

经济学者,是柳思维对自己身份的定位。

“我不是什么经济学家,只能说是一个经济学教授或者顶多算个经济学者”。面对媒体,柳思维如此反复强调。在他看来,经济学者作为单个的个体,“声音微乎其微”,只有把各种不同的声音,经过充分的交流沟通后,才能汇合成一种大的声音,才能产生影响。“所以无论是在人大、政协会议上,还是在各种研讨会和湖南省重大决策理论咨询会上,我都会毫不保留自己的观点。

“一个容易激动的人”,采访过他的记者们用这样的词来描述似乎不无道理。6月11日,长沙大学第一办公楼举办的一场课题评审会,在会议室中发言的柳思维声音几乎响彻整个二楼的楼道,67岁的老人仿佛有着永不褪去的激情。《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发布,让首位倡议者柳思维备受关注,也自然成了我们谈话的首个主题。

经济学者的洞庭情节

国土资源导刊(以下简称导刊):从1996年开始,十余年时间,您就发展洞庭湖经济圈做了很多研究,也提了很多建议。是什么让您对洞庭湖的“话题”保持如此长久的关注度和热情?

柳思维(以下简称柳):事实上,对洞庭湖的研究比你说的1996年要早很多。80年代初我在与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蒋建平教授在一道研究明清之际湖南为什么成为中国米谷贸易货源之地时,就查阅了明清时期开发洞庭湖区域的大量资料,洞庭湖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米谷粮仓就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高度肯定,并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评价。新中国成立以后,洞庭湖区作为纵跨湘鄂两省重要的商品粮、棉、麻、猪、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消费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独特的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也是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另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基础,环湖产业带也正在形成。

之所以长期关注洞庭湖,其实挺简单的。我是汨罗人,从小生长在湖边。在我看来,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关注既是经济学者的一种责任,更是从儿时就感染和养成的家乡情结。

导 刊:能谈谈您情感记忆中的洞庭湖吗?

柳:在我从小记事时起,洞庭湖就与我儿时的喜怒哀乐紧紧连在一起。我们家是半边户,父亲在离家二十多华里的河市镇商店当店员,我和母亲及兄弟住在洞庭湖边的农村,即原湘阴县第六区营田乡新民村,全村正处于洞庭湖边上,村北面就是一望无际、波涛翻滚的洞庭湖。从小我就领略了“洞庭天下水”的浩浩荡荡与横无际涯,晚上睡觉也可经常听到湖边浪涛的翻滚声,“开窗常见洞庭水,日夜涛声梦中来”是我从小的感觉。

当然,洞庭湖从小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快乐,也带给我风险与灾难的记忆。最使我惊心动魄的一次是1954年夏天,那一年洞庭湖遇到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大水灾,我家所在的新民村所有田土都被洪水淹没,一户户农家住房都先后进了洪水。我亲眼看到和听到一栋栋土砖屋在轰隆、轰隆声中倒掉,全村所有房子都被湖水冲垮了,到处一片哭声叫喊声。后来上高中读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这几个排比句时,我的感受更深。

导 刊:这种印象现在的人可能感受应该越来越少了吧。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洞庭湖的水位在不断下降,湖面也是持续萎缩。

柳:对,在我的记忆中, 1958年洞庭湖大囤垦,实行围湖造田,湘阴县成立了屈原农场。在大跃进的热潮中,一条长几十公里的大堤从营田镇修到垒石山,将汨罗江入洞庭湖口一大片湖洲全部封堵起来。1958年秋我第一次看见拖拉机开进村后面的湖洲上,昔日从营田镇到河市镇的连片的几万亩湖洲全部围垦成农田。从此,我们在村边再也看不到那白浪滔天的洞庭湖水了,夜晚再也听不到涛声拍岸了,湖边湿地没有了,鱼虾从此也少了,冬天在湖边湿地歇脚的各种候鸟也看不到了。洞庭湖的变迁,所带来的遗憾小时候或许没多少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回想起来却越来越明显。

十余年“正名”路

导 刊:1996年《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调研报告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来的?

柳:当时的省委书记王茂林提出了“农业强省”的目标和突出“一点一线”的发展战略,一点指长沙,一线指京广线。目的是为了改变当时湖南农业大而不强、工商业发展落后的局面。主要思路我认同,但我认为,洞庭湖不能丢掉。

之后,我开始在洞庭湖周边的岳阳、常德、益阳等地考察、调研,撰写了《关于建设湘北环洞庭湖经济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1996年,我带着这个报告参加了湖南省政协第七届第四次会议。第一次提出要建设洞庭湖经济带,使之成为省内继长株潭之后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带之一,成为我省世纪之交和21世纪实施开放带动、兴工强农战略的示范区。这一提议,得到省政协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导 刊:从2007年底,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正式将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开始,之后是2011年的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大湘西武陵扶贫攻坚示范区,唯独湘东北的洞庭湖区域一直迟迟没有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对您而言可能说是种煎熬也不为过吧?

柳:心情确实十分焦急,我很担心洞庭湖区域成为被高层遗忘的区域发展角落。其实早在2008年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战略层面后,我和湖南一批学者就酝酿要首先从民间和学术研究上来推动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洞庭湖鼓与呼。在湖南省委原副书记梅克保、省人大原副主任颜永盛和一大批省级老领导的支持重视下, 2009年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在长沙正式成立,省人大原副主任颜永盛当选为会长,我和一批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均当选为研究会副会长,从此对洞庭湖研究的关注就成为一种有组织背景的常态活动了。

导 刊:您所经历的洞庭湖 “正名”之路,还有什么重要的时间节点呢?

柳:我印象中有三个时间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2011年,湖南省召开第十次党代会前成立了党代会报告起草组,我和刘茂松教授作为学术界代表被聘为省党代会报告起草组顾问。在参与党代会报告起草及修改中,我们力主将洞庭湖区域写进党代会报告,并列为湖南经济的又一重要板块。省委主要领导最终拍板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党代会报告,并决定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制定纳入省委省政府议事日程。

在这之后,2012年1月3日,湖南省发改委召集专家召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编制大纲意见征求会,我与刘茂松教授、朱翔教授等参加了座谈,就规划的发展思路、主要内容、对策提出了建议。

第三个就是2013年11月初,国务院参事室在安徽合巢湖市召集中部六省省政府参事座谈,讨论加快中部崛起与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问题,我作为湖南唯一一位参事代表参加,在会上发言中既介绍了湖南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过程,同时又向国务院参事室领导建议,湖南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的首先应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议中央从加快中部崛起的视角尽快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不久从民盟省委传来好消息,盟中央关于重视洞庭湖水生态安全的建议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和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先后作了批示,这让我们对洞庭湖进入国家战略彻底坚定了信心。

大湖经济与小城镇战略

导 刊:现在来看,环洞庭湖的所谓“大湖战略”从国家层面和湖南发展的层面到底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柳:洞庭湖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是对“中三角”战略的推动,也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此外,作为国内首个跨省的大湖流域生态经济建设样本,洞庭湖区至少可以从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建立以水安全为主的经济示范区两个层面做出重要探索。

对于湖南而言,更有利于实施“一部一带”战略,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长江中游前沿地带和核心地带。其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极易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整个长江经济带一体发展,毕竟从世界上的其他经验来看,大江大湖的周边区域依赖于便利的交通、物流优势很容易就形成有竞争力的经济圈,美国的五大湖区域就是很好的例子。

导 刊:城镇化是洞庭湖区绕不开的话题,您在1999年就提出了“县区扩容提质”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的观点。这些年您对城镇化做了哪些思考和研究?

柳:对洞庭湖经济带农村城镇化的关注促使我1999年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环洞庭湖地带农村小城镇市场结构研究》。项目当年获得批准立项,这也是我获得立项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优化和完善洞庭湖地区农村小城镇的市场体系及其对策,以更好地发挥农村重点小城镇在连结广大农村促进农村城镇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后,我主持的“环洞庭湖区域城镇化研究”也被列为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委托课题。去年,我与省政府参事李松龄教授等人又一次去洞庭湖地区的沅江市琼湖镇、草尾镇调查考察,我们特地驱车去草尾镇新安村实地考察当地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集中安置新建的农村居民小区,农村的实践也使我对洞庭湖区城镇化之路的理念和思考更加成熟。

导 刊:洞庭湖区的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呢?

柳:我基本的主张没有变,还是应该有限实现农业人口转移,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走就地和就近市民化的道路。县城扩容,发展几个中心城市,比如现在已经写进规划的津澧新城。而像南县、汉寿、安乡等地都可以扩容,重点发展。

这是跟洞庭湖的湖区特点以及现在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长期以来,湖区平原的人口和城镇分布呈现碎片化特点,几千人口的小镇比比皆是。这样的分布结果使产业也随之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公共设施也跟不上,不少地方还是采取掩埋的方式处理城市生活垃圾。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湖区水乡的交通网络已经建立,以前的船渡都改了桥,称得上是一马平川了,这就为我们建立适应湖区特点的新型城镇网络体系打下了基础。通过小城市建设转移农业人口,大部分农民进入小城市居住,确保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

几个中心城区周边按照特色和规划搞区域分工,发展有特色的卫星城镇。比如现在的长沙望城区已经初露端倪,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靖港、茶亭、铜官、丁字湾等有各自特色的镇区都已经实现了良性的发展。

当然,这种人口的转移只能采取政府引导形式,而非强制性的行政推行。

猜你喜欢

洞庭湖经济区经济带
洞庭湖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好一个洞庭湖
洞庭湖的麋鹿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