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丰县棉花技术推广工作的回顾

2014-04-29李玉侠

棉花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推广应用新技术棉花

李玉侠

摘要:通过对江苏丰县1978~2013年间棉花科技推广工作的回顾,阐述了江苏丰县在棉花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的年份、应用面积、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情况,并提出了江苏丰县棉花发展的几点看法,旨在引导丰县的棉花产业发展。

关键词:江苏丰县;棉花;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回顾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4)06-0023-04

0 引言

江苏丰县光热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有利于棉花生长,植棉历史悠久,早在民国时期就是苏北植棉先进县。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突飞猛进。特别是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县棉花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棉花成为丰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丰县1986年经国家批准为第一批优质棉基地县,1990年被评为“国家先进优质棉基地建设”和“全国棉花生产先进县”。 为了显现技术推广在棉花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引导技术集成和生产,现对改革开放以来丰县棉花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作一归纳回顾。

1 新品种的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60年丰县首先引进“斯字2B”棉花新品种。1961~1978年,徐州18-18、岱字棉15号棉花品种在县内发展起来,并成为主体品种。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断推广早熟、抗病、抗虫、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实现了丰县棉花品种的4次更新换代。

1.1 产量大幅提高时期

1978~1984年丰县主要推广应用徐州514、鲁棉1号。该两品种均表现早熟、适应性广、结铃性强的特点,在1984年该两品种全县种植面积达到5300 hm2,占植棉总面积的70%;平均单产比岱字棉15号增产30%以上,使丰县棉花生产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1.2 突出优质、抗病时期

1985年以前推广的品种主要是提高产量,品质上也只是考虑绒长,因此存在纤维粗、短绒多、纤维强度低等问题,不能适应气流纺纱对纤维品质的要求。另外枯萎病和黄萎病蔓延,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因此,1985~1998年丰县推广了徐州553、中杂028等优质、抗病新品种,有效地控制了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危害。之后又推广了综合性状更突出的泗棉3号、苏棉14、石远321等新品种,平均单产比徐州514、鲁棉1号提高10%左右,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棉花品种的第二次更新。

1.3 转基因抗虫常规棉的应用时期

1992年丰县棉铃虫大爆发,给棉花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棉农谈虫色变,3~5天打一次药,棉花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严重制约着棉花生产的发展。1996年自美国引进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33B试种,表现出的抗虫效果好,蕾受害率降低80%左右,铃受害率降低50%以上。尤其在虫量猛增的情况下,对虫害的抑制更为显著。美棉33B其产量与泗棉3号相当,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可减少农药使用量60%~80%,减少农药投入750元/hm2。美棉33B于1999年开始在丰县示范推广,2000年种植面积达到3730 hm2,占全县植棉面积的40%左右,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80万元。之后又推广了美棉99B、中棉所41等抗虫常规棉品种,基本上淘汰了以泗棉3号为代表的常规非抗虫棉,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棉花品种的第三次更新。

1.4 抗虫杂交棉普遍应用时期

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作物产量、品质、抗逆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棉花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在抗虫常规棉成功种植的基础上,1998年高品质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科棉1号问世,该品种最大的特点是产量和品质均十分突出,成为取代常规抗虫棉的首推品种。据1999~2000年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结果,科棉1号平均籽棉产量3818.55 kg/hm2、皮棉产量1523.25 kg/hm2,分别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8.06%和9.53%。并且经农业部棉花品质检测中心测定,平均绒长31.8 mm,比强度27.2 cN/tex(ICC校准水平),马克隆值4.2,气纱品质2193。科棉1号的纤维品质达到了高品质棉的要求,是适合纺高档纺织品的优质棉花品种[1]。2001年开始在丰县试验示范,2003年大面积推广,当年应用面积3460 hm2,籽棉总产增加2080 t,2003年平均籽棉价格6.9元/kg,净增经济效益1435万元。之后又相继推出科棉3号、科棉6号、徐杂3号、南抗3号、鲁棉15、国欣8号等一批抗虫杂交棉新品种, 2013年丰县抗虫杂交棉品种种植面积达11300 hm2,占植棉面积的95%以上,基本取代抗虫常规棉,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棉花品种的第四次更新。

2 新技术的推广

2.1 化肥投入增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化肥生产很少,以后化肥开始大规模生产和使用。到1978年止,棉花生产已普遍施用化肥,但主要以氮肥为主,且品种单一,以硫酸铵为主。1983年,中国磷肥的生产量大幅度提高,磷肥开始在棉花上大面积应用。丰县由于土壤中磷元素的严重缺乏,磷肥的使用效果十分明显,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深绿,铃重增加,一般施磷肥比不施磷肥增产15%以上。1990年开始注重钾肥的投入,提高了棉花的抗逆性和纤维品质。现在化肥品种繁多,尿素、二铵、氯化钾、硝酸钾、过磷酸钙、微量元素肥料、稀土肥料、腐殖酸肥料等肥料品种达十几个。棉花的肥料投入连年增加,现丰县棉田施用化肥折纯氮为247.5 kg/hm2、P2O5 为130.5 kg/hm2、K2O为 120.0 kg/hm2,同时搭配微量元素施用。

2.2 脱绒包衣种子

1987年以前,丰县棉花种子处理一般不进行脱绒,而是把毛籽温汤浸种,摊开晾干后直接播种。这种方式分不清种子的好坏,且发芽率不高,用种量大,同时毛籽上携带的病菌,也会传播到棉苗上。棉花种子脱绒包衣技术就是把毛籽经硫酸脱绒、分级精选、用含有杀虫剂和杀菌剂种衣剂包衣,这样提高了发芽率,苗期病虫害也得到有效控制,节省用种量50%,增产皮棉75~120 kg/hm2。1987年国家支持丰县建起了棉花良种轧花厂,当年就加工优质脱绒包衣棉种25 t,在全县推广应用包衣棉种的棉田有2000 hm2。第二年结合统一供种,全县包衣种子应用面积占植棉面积的90%以上。之后全县普遍应用,杜绝了毛籽播种。

2.3 营养钵育苗

江苏省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但应用面积不大。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薄膜覆盖营养钵育苗移栽在江苏有了迅速发展。丰县198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83年得到普及。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是棉花生产的一次技术革命,直接推动了棉花栽培制度的改革。该技术将堆肥、厩肥、化肥和表土充分混合,利用制钵器制成营养钵放在苗床中,然后再将种子播入营养钵中进行小拱棚覆膜育苗。其优点,一是营养钵育苗比露地直播播期可提早15天以上,能充分利用光热资源,使生育进程提前;二是集中育苗有利于控制温湿度和防治病虫害;三是大小苗分开移栽便于管理;四是营养钵育苗比露地直播一般增产10%以上,霜前花率增加10%左右。

2.4 化学调控技术

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以及棉田投入的不断增加,棉花的无限生长习性得到发挥,容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反而减产。丰县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示范推广化学调控技术,到1990年基本普及,应用面积占植棉面积的95%以上。据试验结果,密度在45000株/hm2时,蕾、花期各喷一次缩节胺纯品60 g/hm2可增产20.36%。目前棉花生产应用化学调控普遍,棉花生长期使用次数已达到4次,缩节胺纯品用量也提高到120 g/hm2。

2.5 高效立体种植技术

2.5.1 麦棉套作技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丰县就开始了麦套棉的小面积试种,但因受生产体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未能获得大面积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植棉政策的落实和生产条件的改善、植棉技术的提高,丰县的棉花栽培制度逐步由一熟春棉向麦套棉两熟发展,1990年种植面积已占植棉总面积的90%以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达到增粮增棉、粮棉双丰收的目的。麦套棉全年效益比一季春棉增加1395元/hm2,丰县1990年的麦套棉就种植9150 hm2,净增经济效益1276万元。

2.5.2 大蒜(或洋葱)套作技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蒜、洋葱等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棉花的移栽期和腾茬时间与大蒜或洋葱的生长期正好衔接,是最适接种茬口,以大蒜与棉花、洋葱与棉花为主的种植模式和间套作技术得到迅速推广。2000年前后套作棉田已占全县植棉面积的70%,麦套棉种植面积占25%。近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麦棉套作不利于机械化收割,面积逐年萎缩,现已完全改为大蒜(或洋葱)与棉花两熟种植模式,2013年全县种植面积11890 hm2,占植棉面积的100%。据2002~2013年的统计结果,大蒜(或洋葱)与棉花间套种植模式平均全年净效益达75120元/hm2。

3 棉花生产成就辉煌

30多年来,丰县棉花生产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不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棉花产量逐年提高,纤维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皮棉单产由1980年的665 kg/hm2提高到2013年的1308 kg/hm2,提高了96.7%(见表1)。为不断提高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和棉纺企业用棉量的猛增提供了物资保障。

4 发展方向探讨

如今丰县的棉花生产以技术投入来提升单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发展,才能达到稳棉增效的目的。一是突出品质,重点推广以科棉6号为主的高品质棉系列品种;二是规模化种植,目前农村强壮劳动力转出明显,棉农的文化水平和身体状况下降,只有规模化种植才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实行机械化生产,目前农村劳动力工价逐年提高,如果扣除用工成本,丰产且价格好的年份平均纯收益也只在6000元/hm2,歉收或价格低的年份植棉户的纯收益甚至出现负值,所以实行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减少用工成本是棉花生产长久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科棉1号[J]. 当代农业,2002(22):5-6.

猜你喜欢

推广应用新技术棉花
棉花是花吗?
棉花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基层烟站信息化防雷系统的应用与管护
创新方法在推广应用中的“有”与“能”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关于推进PPP推广应用问题探讨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