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音乐思想在当代文宣歌曲创作中的继承与发展
2014-04-29张琪王永航
张琪 王永航
【摘要】文章主要考察司马迁《史记·乐书》中所表述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宣歌曲创作中的继承与发展性。从对《乐书》的考察,到对当代文宣歌曲的题材类型及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简要分析,探寻出当代文宣歌曲的创作思想中所隐含的对司马迁音乐思想的继承性。并探讨这一久远却历久弥新的音乐思想在当代文宣歌曲创作中的发展性。
【关键词】司马迁;社会教化;当代文宣歌曲;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文化音乐与文宜歌曲
早期古代文明社会周代的宫廷音乐,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统治者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乐制度。“可以说是通过音乐的规范,塑造理想境界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重在以道德理性控制个体感性。除了《雅》《颂》的庄严崇拜风格,虽也有体现淳朴民风的《风》,但其背后也蕴含着社会道德教化的功用意图。《乐书》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音乐思想,正体现了司马迁对这一以社会教化维护统治功能为主的上层音乐的价值判断标准。
文化音乐主要以为上层统治的德治服务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文化音乐无论从历史上来讲,还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都积极地参与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激昂抵励正面直宣还是柔美抒情潜移默化,都成为社会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直到20世纪上半叶第一批学人留洋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并以其为技术手法开始创作,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音乐创作。在此之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音乐活动,更准确的则应归类为文化音乐。在当代的音乐创作中,音乐创作者们以艺术音乐的创作技法,结合文化音乐的内容需要,创作出大批的优秀文宣歌曲。战争年代中,文宣歌曲就为保家卫国激昂斗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凝聚力量的作用。新中国以来,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宣歌曲更是在百姓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到当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中的文宣歌曲创作更是成为最直接亲近百姓的重要宣扬载体。
二、关于司马迁音乐思想
司马迁所谓“乐(yue)者,乐(le)也”。就是说,只有使人欢乐的音乐才是司马迁所说的乐(yue)。然则这种欢乐不是人情的自然流露,而是受着一定意识形态的制约,符合这种意识形态的,虽无可乐(le)也是乐(yue),否则,纵能使内心喜乐也不是乐(yue)。因此又说:“乐者,所以导乐(le)也”,是一种规范。而将更具世俗喜乐民风的郑、卫、齐、宋等国的音乐则说成是“溺音”(即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靡靡之音”)。
司马迁认为上古时的贤明帝王奏乐,不是为了自己心中快乐欢娱,恣情肆欲,快意于一时。端正教化的人都是从音做起的,音正行为自正。所以音乐,是用来激动血脉,交流精神、调和、端正人心的(太史公日:“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同时,他还提到:
“《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噪嗽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暨天下治民的政策推行得愈是深入人心,愈接近于德化的境界,人的喜乐(le)就愈益不同。满而不损就会外溢,盈不扶持就会倾倒。大凡作乐(yue)的原因,是为了节制欢乐。使君子以谦虚退让为礼,以自损自减为乐(le),乐(yue)的作用就在于此啊。由于地域不同,性情习俗也不相同,所以要博采风俗,与声律相谐调,以此补充治道的缺陷,移易风化,帮助政教的推行……所以说习正派、文雅的诵歌则民风正,激烈呼号的音声兴起则士心振奋,郑、卫的歌曲使人心生邪念。等到乐与情性调谐和合,鸟兽尽受感动,何况怀五常之性,含好恶之心的人?受乐的感染更是自然之势了。
三、当代文宜歌曲创作中对司马迁音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近年来在党中央大力弘扬先进音乐文化的倡导下涌现了大量的文宣歌曲创作,其中不乏音乐上的上乘之作。根据其音乐题材大致可划分为军旅歌曲、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歌曲、和谐社会题裁歌曲等几大类创作。军旅歌曲中的优秀代表作,从早期的《小白杨》《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一二三四歌》等,到近几年广为流传的唱出军嫂心声的《妻子》《芦花》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歌曲中的优秀代表作有:湖南民族特色的《小背篓》《辣妹子》《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等,具有浓郁西藏民族音乐特色的《天路》《我的香格里拉》,新疆民族音乐特色的《一杯美酒》《喀什噶尔女郎》,朝鲜族音乐特色的《长鼓敲起来》等;和谐社会题材歌曲范围比较广泛,有通过抒发对母亲的爱恋隐喻对祖国的热爱的如《多情的土地》《故土情》《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的如《山寨素描》《美丽家园》等,有对伟大个人形象的歌颂的作品如《你是这样的人》《榜样》等,以及为一些大型影响事件而创作的歌曲如《为了谁》《北京欢迎你》《在你身边》等等。从这几类歌曲中都能鲜明地看到司马迁音乐思想的影子。
军旅歌曲创作的两大方向,一方面正面地歌唱军人的刚强意志与坚定决心,正如“嘄噭之声兴而士奋”。从具体的音乐创作上来讲,则以明快铿锵的两拍子节奏或四拍子节奏稳定士气之心,旋律以短句为主,节奏感明确,加之以配器方面的铜管与打击乐音色为主,更起到铿锵坚定振奋的作用。另一方面温柔地吐露从军的艰辛以及军人的伟大牺牲奉献精神,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角度从不同方面进行歌赞,以此激发出军人的伟大光荣使命感与崇高的个人精神实现感。对于非军人群体中的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起到一定的以音乐鼓励年轻人投身国防军旅的催化作用,这也符合经典心理学原理中的马斯洛需求理论,激励年轻人去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从更高层次来看,这同时也为年轻人中难免的一些盲目热情引导了一个积极的出口,为整个社会注入朝气向上的精神活力。直接地起到了如司马迁在他的音乐思想中所表述的音乐应起到的治国安邦的教化社会作用。
谈到运用少数民族音乐特色材料进行创作的文宣歌曲,就如同司马迁所表述的“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我国国土面积庞大,五十六个少数民族音乐各具鲜明特色。利用不同少地区特色音乐组织方式进行创作的歌曲,首先在听感上更具有新鲜感,更易吸引大众的聆听兴奋感,其次通过特色的音乐美,引起国民对不同民族的兴趣与对当地风土民情的了解和向往,从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又能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实为一举多得的创作方向。
从创作技法的角度来分析,这类利用特色民族素材创作的作品,在旋律上,或直接借用民族民间旋律进行改编,或借用特色节奏音型等暗示其民族特音乐特点。如在《长鼓敲起来》中,音乐从头到尾贯穿着朝鲜族特色的三拍子不规则舞蹈型节奏,音乐编配方面也直接加入打击乐长鼓,进一步强化着这一特点,音乐伴奏织体中的另一层流动性线条则形象地描绘着欢快舞蹈的舞动线条。又如具有浓郁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一杯美酒》中,利用西域民歌小二度与增二度的音程特色,再融入新疆特色打击乐器的音色,音乐一出来便将听众直接引领到了遥远的异乡,感受到浓郁的异族文化特色。具有无限的迷人的音乐魅力。
最后谈到范围非常广泛的一大类歌曲创作,笔者暂且将其称为和谐社会类的题材创作。结合党中央以优秀的文化作品引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涌现了各类各样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在笔者看来正是司马迁音乐理念中的“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的体现。如前所述,这一大类题材的作品取材广泛,但所谓“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乐统同”。音乐歌颂的是人情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于表现人情中的共性部分。这类作品多以大抒情大写意性为主进行创作,直接歌唱爱国爱家的深情,歌词或大气磅礴;或细腻质朴的歌唱家乡的美好生活的幸福,质朴感人。无论哪类方向,音乐都以抒情的旋律线条贯穿始终,配器方面则多以西洋交响乐队的宏大编制为主,磅礴的气势以及一再激起的音乐高潮,展现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有以柔美的弦乐及竖琴等配器取胜的作品,如节选自总政歌舞团《一个士兵的日记》的《芦花》,以轻巧的配器方式来表现细腻的甜美情感,潜移默化让听众在体味歌词主角的情感期待的同时升华到对个人现实生活中美好未来的期待。
这类作品在音乐创作上多以大调性为主,少有出现不和谐或紧张的增减音程,或大量不协和的和弦处理等。作品结构稳定方正,句法清晰,调式明确,和声功能稳定,以功能进行为主辅助色彩性润饰。这都让人联想到司马迁音乐思想中关于“正声”影响心智作用的理解。从音乐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稳定的音乐结构,大小调式明确的平和稳定或动力性的音程,以及音色和谐的配器,都会给人心以稳定的心里暗示;起伏抒情的旋律也更易引起听者的内心情感共鸣,引起听众的通感。这些都为音乐起到所需要的积极的社会功用提供了创作上实现的技术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