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学中的聆听

2014-04-29吴晓的

北方音乐 2014年8期
关键词:训练方式音乐素养钢琴教学

吴晓的

【摘要】钢琴教学中对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都强调重视的一项训练,也有很多对此的指导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能将指导理论充分运用于实际,抓住聆听的本质去合理训练,让其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中能散发出应有的光和热,是目前钢琴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就这一问题提出见解,希望更好地促进聆听教学的完善。

【关键词】钢琴教学;聆听能力;训练方式;音乐素养

钢琴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需要传递美妙的声音和浸润人心的内涵,这些都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素养为铺垫,而聆听是钢琴演奏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在近10年的钢琴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式来帮助学生去学习抓住聆听的本质,从而增加他们的音乐素养知识,有效提高其演奏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一、聆听需要思考

钢琴教学中聆听训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演奏作品时能将思维和演奏行为相结合的运用。有思维才能将有效的信号传人人们的大脑,产生指挥其演奏行为的思想。而思维来自于大脑的思考与反思,二者是相生相依的。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聆听离不开思考

在学生开始一首新乐曲的练习之前,老师会进行示范,让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印象,也会让学生去“听示范”。在这些行为中,笔者发现学生大多数时候所做到的“听”是在尽可能地模仿示范,模仿是一种消极的、没有思想的行为,是任何一个健全的演奏者都可以去做的。要让聆听最终成为富有思想的自我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在“听”中去思考。

1.思考才有演奏作品的基础

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在“听示范”的有限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完全明白所听到的所有乐曲信息,其注意力需要将听到的信息进行挑选、回忆、整理和组织,才能将听到的“瞬间”感知转化为对演奏作品所需的最基础认知,有了基础才能继续构建“上层建筑”。这一过程是聆听中充满思考最显著的表现。

2.思考才能体现聆听的价值

任何事物都有其表面现象和深藏的本质,比如每首乐曲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旋律、强弱和音色等等,这些都是直观听觉上带给我们的感受,没有思考就无法透过这些写作手法看到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深刻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更多的是需要去构建学生的一种聆听的理性模式,将作品特定的文化、背景、感情和价值引入其默默的思考中,获得富有感悟的思想融入演奏中,使演奏能准确地传达乐曲深意给听者。因此,聆听的价值取决于学生是否带有理解地去边听边思索。

3.思考才能达到聆听训练的目的

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生物学理论没有认识到“个体在一个环境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行动,因为他们对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做出推导,因为他们有信念、目标、目的以及其他指向他们感觉的目的性的状态”。在钢琴教学中,道理亦如此。在面对一首即将学习演奏的新乐曲,其音型特点、调性、节奏型等表现手法在学生聆听示范中都能产生一定的印象,而这只是一种模糊性的概念认知,要把这些概念都转化为精确的演奏理论,只有通过学生的思考来推论出与之相适应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大脑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命令指挥其演奏的运动肌肉。这一过程,最为直观地反映了思考存在与聆听的目的。

(二)聆听中需要反思

聆听不仅是细心地听别人的演奏,还包括对自我演奏的聆听。在学生练习某首乐曲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演奏技巧上或者情绪处理上的困难,他们常常会努力模仿示范演奏以克服这些难题。如:为什么某个乐段的音色、强弱或情绪处理与示范碟的演奏有所不同?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用某种演奏技巧去演奏某个片段?等等。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聆听与自我聆听中会不知不觉地存在其脑海中,却也是一闪而过。因此,作为指导老师,应当将聆听训练作为一面镜子,用比较认知的方式,让学生听到自我演奏上的不足和缺点后要产生反思,有反思才能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进步,增长演奏知识和技能。

二、聆听需要松弛的身心

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聆听一首作品时会问:“我怎么听不到中间或者低声部的旋律?”“为什么我感觉不到音色变化了?”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常常困扰着他们,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过分刻意追求乐句的修饰,让身心都过度紧张,但却失去了乐音应有的色彩。因此,解放学生超负荷的身心,才能释放他们天生敏锐的听觉,得到美妙的音响。

(一)放松身心才能完整聆听

完整聆听包括对作品旋律、节奏、音色、强弱、内涵等所有音乐元素的听觉感知。当学生面对一首新的作品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快速地弹奏出来,他们常常慌慌张张地在进行每一项活动。在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其身心都游离于乐音之外,更谈不上完整聆听了。没有完整聆听就没有清晰的思想,凌乱的意识会让学生在强弱、速度、节奏的处理上想当然地产生微小变化,但听上去却是不对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越过心理的障碍,用宁静的内心去聆听每一个乐音,把身心都融入音符流动的空间,才能让其得到最纯粹的感知来指挥其大脑传递出正确的弹奏行为。

(二)放松去聆听才能产生共鸣

在学习一首乐曲演奏的过程中,学生很多时候把大量的注意力都放在练习弹奏上,把自己滞留在一个狭小的空中“埋头苦干”,这种紧张的练习让他们聆听乐音的知觉变得麻木了,也身心疲惫。因此,要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才能感受到每一个乐音在乐曲中各种细微的变化。比如将一个乐句中的音符缓慢地弹奏出来,每弹一个音符后都让学生去细细体会它的音响对自己所产生的情绪上的影响是什么,以此类推地进行下一个乐句的弹奏。用这种方法慢慢地延伸到每个乐段和整首作品的演奏中,学生会感觉到每一个音符都比原来变得形象生动了,音响也比原来更动听了,身心也会愉悦起来。通过松弛身心的引导去解脱学生,释放自己的听觉感受,才能让他们对作品产生内心真正的共鸣,获得更完美的演奏效果。

三、聆听训练的方式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聆听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听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演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有系统和正确的聆听方式。

(一)广泛与针对性相结合的聆听

为了让学生完成对一首乐曲的诠释,应该对这首作品做到针对性的聆听训练。在反复聆听中找到作品的旋律线、律动和音乐感觉,全方位地对乐曲做有深度的聆听分析,以获得较为完美的演奏效果。而在某一首乐曲中能学到的知识量是有限的,聆听训练中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音乐,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才能让他们积累足够的音乐知识,具备能独立“分析”的听觉能力,在今后去比较、鉴别和审视自己的弹奏。

(二)带着“歌唱”去聆听

人的声音是属于我们身体的一种乐器,演唱一首乐曲比弹奏起来更自然,更容易渗透进我们的身心,这种自身的能量是应该被合理利用起来的。比如在面对巴赫四声部复调曲时,学生十分头疼的是已经能非常熟练的演奏却越来越听不到各个声部的存在了,这样的“瓶颈期”给了他们无形的压力。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放下那颗急功近利的心,轻松地去弹一个声部唱另外一个声部,再依次弹唱另外的声部,这种“合奏”的方式让学生的意识被扩大到所有乐音的范围中,当他们通过这样的训练再反过来聆听自己的演奏时会发现,原本不清晰的旋律线和声部层次感已悄然地刻入了他们的心中,沉重的心理包袱也随之卸了下来。

(三)集体课的聆听

每个学生对同一首乐曲的诠释有共性也有个性,一味地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习会让他们固步自封,没有理性的判断。因此,把几个学生集中起来,去相互聆听对方的弹奏,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演奏有更客观的审视,从聆听别人的演奏中找到差距,弥补缺点。这种相互提携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钢琴演奏的学习。

四、结语

钢琴演奏的学习离不开聆听素养的培养,富有思维的聆听需要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才能推动学生演奏水平的不断攀升。这种相互竞争的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其综合能力素养。因此,钢琴教学中只要抓住聆听的本质配以合理的训练方式,就一定能让学生“听”有所感,“听”有所知,“听”有所获。

猜你喜欢

训练方式音乐素养钢琴教学
激发小学足球训练兴趣之我见
浅谈耐力跑对初中生训练的重要性
声乐小组课训练方式初探
排球运动的耗能特点及训练方式探析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校钢琴教学探讨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方法初探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谈钢琴教学中意志力与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