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作文“咬”笔杆现象探析
2014-04-29方宏清
方宏清
摘 要: 作文教学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挑战,作文教学中会遇到学生“咬”笔杆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三,只要我们找准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这种现象就会减少,学生就能写出精彩的作文。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咬”笔杆 分层次教学
作文中的临场作文是最能体现学生写作水平的,但是许多教师都会遇这样的情况:在作文任务布置后,一个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苦着脸,皱着眉,玩弄着手中的笔。大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咬”笔杆,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们怎么才能使学生少“咬”笔杆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和同仁共勉。
一
“咬”笔杆现象的原因有三。
1.语文基础实践能力差,无所适从型。
首先,学生没有时间、精力、兴趣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运用能力得不到锻炼。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的结果就是学生在面对课堂作文时,对题意难以理解。开头、结尾不知如何下笔,不知选用何种文体,大脑之中混沌一片,写作思路无从谈起,只有着急,只能“咬”笔杆,胡乱拼凑,东一笔,西一笔,勉强凑够字数。
其次,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大环境,如现代网络、信息、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要求放缓,没能给学生营造语言交流的大小环境和一定氛围。在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学生自己的体悟和发现不足,只是被动学习和记忆,学生忽略了基础,没有知识运用和锻炼的机会。学生语文基础实践能力锻炼机会的减少,致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只能对知识被动接受,是教师知识的翻版,是客观知识机械式的再现,对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大打折扣。在限定时间内作文,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只能是望“题”兴叹,无所适从。
2.写作材料过于丰富,优柔寡断型。
语文基础实践能力差导致学生写作无所适从,只能是“咬”着笔杆应付了事。有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强,思维清晰,与人交流没有障碍,但是也不时有“咬”笔杆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交流,才发现这类学生在面对一大堆的作文素材、名言警句时,就是不知道如何取舍,想想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以致“咬”笔杆。当然,这类学生“咬”笔杆是对作文的更高要求,是精益求精。可是,课堂作文是限时完成的。再者,各类考试的作文也是限时完成的,优柔寡断,“咬”笔杆,难以取舍,对作文有害无益。
现在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训练有一个较大误区,认为写作是学生特有的技能,所以,平时就对写作要求不怎么严格,造成学生在选材上产生难度,加之这类学生对写作要求较高,面对一大堆的储备材料都有舍不得的心态,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咬”笔杆现象。如命题作文“逆境”,题目一出,有一学生说自己有很多写作角度,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有历史人物的故事,也有当代诸多的励志故事……开头也设计了好多种,诸如描写一个凄风苦雨的读书环境,引出自己的生活;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导入正文;还用议论性的简短文字直接导题,但又想到各个开头和写作角度都有优点,思来想去,陷入“咬”笔杆中。
3.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厌倦型。
在学习过程当中,一些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丝毫动力,语文学习中的课堂作文教学也是如此,难免会“咬”着笔杆。对这一点在此不再赘述。
二
课堂作文教学中的”咬”笔杆现象对教师、学生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那如何消除学生作文中的“咬”笔杆现象呢?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以减少“咬”笔杆现象。
1.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方法。
有些学生语文基础实践能力差,对作文题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对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实行分层次的作文教学。如以“逆境”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写作。语文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不要做过多提示。语文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其写一篇记叙文,记叙自己或他人在困难环境中的故事,事情记叙清楚,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意思即可。语文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即大多数“咬”笔杆的学生,要对其提出明确的写作要求,让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作。如可以找一些“逆境”中奋起的中外古今的名人事例,可以摘抄一些有关“逆境”的至理名言,也可以写一点开篇或结尾的语句。分层次的教学,使各个学生都有一种写作中的认同感、一种成就感,无形中产生写作兴趣。
2.教会学生分析文题,懂得材料的取舍,学会列作文提纲。
现在学生写作文有一个普遍现象,即很少列作文提纲,这就导致写作思路的混乱,写了上段,不知如何写下段,有的是随意而为,结构层次不完整、不紧凑,难以达到作文要求。由于没有作文提纲,不知怎样安排结构,导致“咬”笔杆。因此,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文题,学会列作文提纲,懂得材料的取舍。再以“逆境”为例,如写成议论文,开篇开宗明义提出论点,逆境能磨炼意志,使人走向成功,作文主体部分举例,二三人事例佐证论点,结尾呼应开篇,继续深化论点。如写成记叙文,开篇引入逆境能使人走向成功的陈述性文字,点名哪一人或自己便是这样,主题记叙这一人或自己的经历,结尾谈自己的感悟。作文提纲写好了,思路就清晰了,按照提纲写就会减少“咬”笔杆现象。
3.对材料融会贯通,提炼观点,以不变应万变。
教师应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训练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对材料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面对不同的作文题目和话题,都能迅速地整合出用何种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司马迁的事例,可以提炼出逆境中的奋起、为理想的孜孜追求,也可以提炼出生活中的自信、为人胸襟的广阔;最美教师张丽莉可以提炼出教师平凡中的伟大、学生生活的守护神,也可以提练出社会道德价值的回归、生活美丽的体现。诸多的事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提炼,多角度地分析。这样,对材料做到融会贯通,就减少了动笔时的优柔寡断,也就没有了写作时的“咬”笔杆。
总之,写作是学生语文知识的实践和语文能力的运用,只要大胆地创新,立足于最基本的写作方法的训练,就可以减少课堂作文时“咬”笔杆的现象,进而写出精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