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琴的演奏方法及音色
2014-04-29阿娜
阿娜
【摘要】扬琴作为一种外来的乐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它的一大特点是音色丰富而优美,但美妙的音色需要有科学合理的演奏方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作为基础。文章试图通过对扬琴演奏方法和音色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扬琴演奏的各个环节,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扬琴演奏方法,同时对演奏方法与音色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研究,以便更好地丰富扬琴音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扬琴;演奏方法;音色
扬琴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器乐,在民乐演奏中起着粘和和支撑的作用,其演奏方法和打击乐比较相似,在击打发力时能够发出像弹拨乐一样的音色。扬琴作为一种舶来品,是于康熙年间由海外传人的。这段历史在清人徐珂的笔记《清稗类抄》中有详细的描述:“康熙时,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日洋琴。半于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丝为弦,张于上。用锤击之,锤形如箸。其音似筝筑,其形似扇,我国亦能造之矣。”虽然是外来的乐器,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扬琴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音乐中,成为一种典型的中国乐器,并派生出了广东扬琴、四川扬琴、东北扬琴、江南丝竹扬琴等不同的扬琴演奏流派,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音色介绍
音色又称音品,每种声音的音色都各不相同,优美并且富于表现力的音色能够很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意境和内涵。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高所产生的音色不同,即使在同一种乐器上用不同的方法演奏所产生的音色同样也会不一样。扬琴演奏者要想获得理想的发音和出色的音色,不仅要对乐器的性能和发音有比较深的了解,还必须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并精通演奏技巧。
二、扬琴的基本演奏法
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不同地区间的文化艺术发展比较封闭,和外界的交流很少,不过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方特色,扬琴的发展也受到了这一特点的影响。在演奏方法上,扬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地方性特点,如有的流派强调手腕发力,有的则强调手指发力;有的侧重灵巧性,有的强调连贯性等等。
演奏扬琴时如果方法不正确或者用力过轻过重都会影响演奏的效果。扬琴的发音特点比较明显,一般比较紧促,同时还有峰值大、衰减快的特点,但用力过程和拉弦乐器是一样的,只是前者的出音是过程中的一个点,后者则是一个面。
研究扬琴演奏方法对于音色的影响,必须对扬琴的演奏方法进行仔细分析。扬琴演奏的方法包括比较简单,只有持竹法与击弦法两种。
由于扬琴在中国流传的范围比较广,而且各地区的扬琴流派发展都相对独立,交流很少,所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因此关于如何持竹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标准,所以并不存在谁对谁错,谁是正宗的问题。不过综合各流派的演奏方式来看,最常见的还是用两根手指或者三根手指持竹,其中三根手指持竹即三指持竹法比二指持竹法还更普遍一些。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两手持竹都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要保持灵活松弛的状态。这样可以避免发音出现呆滞、飘浮、空泛等,另外还可以让手臂保持轻松、自然,保证演奏的正常进行。
击弦动作的正确与否与手臂、手腕、手指相互之间的协作密切相关,正确的方法是在这三个部位的共同配合下持竹上下和交替运动。扬琴的击弦动作要注意保持放松的状态,通过双臂的上下运动和两手的交替运动来完成。在整个击弦的过程里,双手演奏的部分是一个整体,不但要各自独立运动,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双手之间的的协作。
三、扬琴击弹方式的五个环节
扬琴的发音是否完美,主要取决于是否采用正确的击弹方式。下面对扬琴击弹的整个环节进行一一分析。
(一)运力状况
扬琴弹奏时的运力过程是手臂各部位协同运作的过程。在琴竹弹奏琴弦的那一刻,手臂各部位的发力要很快并且很灵巧地集中甩至琴竹头上。弹奏琴弦之后会产生一股反弹力,这个反弹力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使琴竹返回下一次弹奏时的准备位置。
在扬琴弹奏的整个运力过程中,手腕、手指等各弹奏部位要保持一种自然下落的状态,保持这种状态直到弹奏琴弦的时候,手腕、手指才需要稍微再增加一点力量用以提高弹奏的力度,这个过程中手臂的状态要从自然状态转换成用力状态,等到弹奏琴弦后向上回归琴竹时,再重新调整为放松状态。此外,在演奏快速的音区变换或者交叉音位时,手臂还要做左、右横向的快速运动。与此同时,演奏者要尽量确保琴竹头和琴弦的接触仅限于弹奏琴弦时那一瞬间,这样发出的音才比较理想。
(二)击弹的用力状态
扬琴演奏时最好的用力方式就是使用无敲击性的击弦。因为如果用敲击性的方式来击弦则易出现噪音,无敲击性的击弦则能够带来所需要的音色和力度。击弦时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就是要注意使手臂各部位都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演奏中并不需要调动太多身体部位,也不需要使用太多的力气,只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把手部和腕部所使出的力量汇聚到持竹的三根手指头上去,这样可以保证整个演奏过程都保持轻松自如的状态,演奏出的音色才更完美。
向下击弹的用力状态已经迅速作了弹性放松,这个时候琴竹头是利用向下击弹的惯性及琴竹本身的自然弹性来击奏琴弦的,而并不是直接用力敲击在琴弦上。用这种方法击琴效果很好,产生的音色非常纯净、圆润,优美动人。在弹奏琴弦时,向下击弹的用力状态在何时作弹性放松是有一定技巧和规律的,最适当的时间点是琴竹在往下击弦直到离琴弦约半厘米处改变前面的用力状态,收缩力量做弹性放松,而下面的那约半厘米左右的距离则靠向下击弹的惯性及琴竹本身的弹性来完成,手臂不再施加任何的力在上面。这样击弦可以保证触点灵敏、力度灵活、弹性灵巧。除了要用这种用力状态外,对于击弹后的反弹力也要注意加以利用,这样便能使琴竹很快地弹回至原来的高度,为下一次的击弦做准备。在整个击弹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持续的连贯性。
(三)击弦力的大小
击弦的力度要适当,力度过大容易产生杂音、噪音,对音色的完美度产生负面影响;力度过小也不行,因为过小则达不到所需的激振能量,音色就会变得单薄。
(四)击弦的角度
音色的好坏同样受到击弦角度的影响。琴竹的击点与琴弦的被击点两者之间最佳的接触角度是琴竹头和所奏的每个音位上的数根琴弦保持平面接触,让所有琴弦受到击打的力度能保持均匀,以此保证所有的琴弦都得到充分振动,保证击弹出的音量能够平衡,同时发出的声音能均匀一致。
(五)击弦点的位置
击弦点有“击点”和“被击点”这两个位置的划分。前者是指扬琴演奏时琴竹头接触琴弦的位置,击弦时要想发出理想的音色,就得选好击点,最好的击点通常认为在琴竹头的中间往后一点的地方,这个位置之所以被认为最适合击弦,是因为它是琴竹头重量的集中区域,所以在这个位置上击弦能保证发出来的音不会出现空虚飘忽的现象,而是比较坚实有力。被击点就是琴弦被琴竹弹奏的地方。扬琴发音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正确地选择被击点。
扬琴琴弦的振动是复合振动。包括基音的全弦振动和一系列泛音的分段振动。基因的频率决定了乐音的高度,而音色则取决于泛音。乐音发出的音可分为两种,即基音和泛音。前者的特点是发出的音比较弱,比较难觉察。后者则比较强,因此音色主要是由基音决定的,泛音最多只能使音色稍微发生变化而已。
扬琴要想弹出最理想的音色,就必须找准每根弦上最适宜弹奏的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佳被击点。每根琴弦的最佳被击点都不止一处,经过总结后人们发现这几个地方分别位于弦长的七分之一、九分之一和十一分之一处,为什么说这几处地方是最佳被击点呢?因为击打在这几处可以有效减弱或抑制弦上所产生的不谐和的震动,保证音色的质量。如果被击点离琴码过近的话,那么发出的声音就会不够柔和,能明显地听到木头发出的声音。而如果被击点离琴码距离过远的话,发出的音就会比较飘,或者说比较“空”。因此,现在扬琴演奏者都非常注意选择击弦点的位置,反复的实践已经让他们深深地懂得,要想获得良好的音质就必须选准正确的击弦点。
四、结语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平时要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多到社会生活取材,向群众学习,才能永葆艺术的活力。扬琴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植根于丰富的民族音乐的土壤。同时各扬琴流派应该多互相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并多把扬琴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这一外来的,但已本土化了的乐器,从而保持扬琴长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