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宾斯基《第一奏鸣曲》主题核心结构意义的分析

2014-04-29李岩

北方音乐 2014年8期
关键词:手风琴

李岩

【摘要】弗拉基米尔·祖宾斯基是一位享誉当今世界乐坛的音乐家,他不仅演奏能力出众,而且在创作领域也颇有建树,作品涉及声乐、器乐等诸多领域。他为手风琴这件乐器所创作的独奏作品《第一奏鸣曲》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其中主题所发挥的结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文章以这部作品中主题的构成和发展为主线,深入探究了其中的结构意义。

【关键词】祖宾斯基;《第一奏鸣曲》;主题核心结构;手风琴

弗拉基米尔·祖宾斯基是享誉当今世界乐坛的音乐家,无论在创作、演奏还是教学方面都可谓是成绩斐然,尤其是在创作领域其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他的作品不仅题材广泛、数量庞大,而且精品迭出。作为一位著名的巴扬手风琴演奏大师,他为这件乐器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第一奏鸣曲》就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虽然在结构布局、乐音材料、调式调性以及发展手法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主题核心材料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结构作用。本文从音乐本体人手,对主题核心结构的作用从两方面展开分析:一方面是对主题核心自身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它如何结构全曲的分析。

一、对“主题核心”自身的分析

在进行分析前必须要说明的一点就是这里被称之为“主题核心”的材料并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它是构成主题的基础。

一个能够结构全曲的主题核心材料其自身一定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保证它能够不断发展、变化和丰富的必要条件。对它的分析是否细致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其结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因此,本文首先将分析的重点放在对主题核心材料自身的研究上。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谱例1来观察一下这个出现在作品开头的主题核心材料。

勋伯格曾经说过:“即使是简单短句的写作,也包含动机的创造与运用。”这里也不例外。如上例中所标示,这个以E音为调性中心的主题核心包括三个更小的、各具特性的动机,由于“动机的特征性是音程与节奏”,因此,我们的分析必须兼顾到这两方面:动机a是由相邻的两个音——E1和F1构成的小二度音程,其节奏以气息宽广的二分音符为主并加入跨小节的延留音形式打破了小节界限。动机b是三个动机中包含音最多、音程最为复杂,同时也是节奏最为紧凑的一个,其前半部分主要由七个八分音符构成:从主音E1开始,经过连续上行的两个纯四度和两个小二度的铺垫到达高八度的主音E,继而接以三全音和小二度的连续下行到达A1,随后以音域转移的手法将本该下行的bA1移高八度,从而迫使小二度转为大七度,以较强的音程动力推出这段旋律的高点音——bA,并使其恰如其分地以附点四分音符的形式停留在第三小节的强拍上,从而在一个半八度的空间内完成了扬一抑一扬的两次波动起伏。同时,由于动机a的延留造成了这一动机的弱起,而藉此弱起之机,动机b借由旋律抑扬之势顺利地将其结构延伸进了第三小节。动机c处于整个主题核心的结束部分,包含G、F和#F三个以二度相连的音,其中G和F由于时值短小且处于弱拍弱位,因此带有较强的装饰性质,成为围绕#F的上下邻音,三个音由此形成前紧后松的节奏型。恰恰由于这两个邻音的出现阻碍了旋律进入#F的进程,从而为这一短小动机赋予了较强的动力,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另外,#F作为这段旋律的结束音则表明了它将以开放性状态继续向下发展的趋势。

若将主题核心的三个动机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特征音程,它们分别是:动机a、b和c中都曾出现的二度音程(包括大二度和小二度)、动机b中的四度音程(包括纯四度和三全音)及同一动机中由音域转移造成的大七度音程。这三个特征音程奠定了作品发展的基调,无论在旋律的横向进行还是在和弦的纵向叠置中它们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当对主题核心材料的微观分析结束后,我们还必须从整体上对它进行一个宏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认识结构。

纵观这段旋律,我们会发现其中虽然不时有变化音出现,但其基本形态却极其明确,借助于海因里希·申克的分析法就可以探寻到隐藏于复杂旋律表象之下的基本音级线型运动:

上例联合谱表中上面一行是主题核心的旋律,即前景结构(为方便视谱,笔者将它记写在高音谱表中),下面一行指示的则是这段旋律中基本音级的线型运动,即背景结构(符干所连接的二分音符)和中景结构(符干所连接的八分音符)。这段旋律的背景结构是E-F-#F构成的级进上行线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基本音级F的结构延长(例中虚连线所示)造成了第二、三小节波浪起伏的前景——第二小节是以F为低音的六和弦琶音式进行(Arp,)为基础的中景结构,辅以邻音(N.)和经过音(P,)的装饰构成的。从第二小节最后一音起至第三小节,中景结构经历了a1-ba1-g1-f1的级进下行(例中实连线所示),完成了对第二个结构音F的延长,同时也将旋律引入了第三个结构音#F,最终构成了这个以二度级进为基础的基本音级线型运动。这个线型运动并不仅仅在这里发挥了结构主题核心的作用,更是不时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作品的不同位置,为全曲的发展注入动力。

借由申克分析法,我们透视了这个主题核心材料的背景结构,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音域转移的手法将原本仅在大二度范围内的结构骨架扩展到一个半八度,并通过装饰音的运用使前景旋律更加丰富,这样老练的手法出自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之手不得不使我们由衷佩服。

在对主题核心自身的分析告一段落后,我们就要将视野扩展到整部作品,看一看它究竟是如何成长、发展并最终结构全曲的。

二、对主题核心结构全曲的分析

(一)第一乐章

在这个乐章的奏鸣曲中,第一乐章作曲家舍弃了传统的主调织体,转而创造性地采用了复调织体。而对于复调作品而言,主题、答题与对题通常是三个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也是构成整首作品的结构核心。因此,对于本乐章的分析,其重点就集中在这三方面上。首先是主题,它由主题核心经过变化重复发展而来,整体结构为A-A1-。

谱例3:

A.主题核心——A:

上例标示了三个动机的变化发展,圆圈内数字则是A'与A中各动机相对应的部分,从音程方面看:①为A中的原位再现;②较A整体提高了大二度;③在整体下移减四度的同时将两个小二度的连接变为大二度加小二度;④则整体下移了减三度;相对于其他五个小片段,⑤的变化比较大,作曲家在两端大七度的框架中填入D和#D两个音,从而在特征音程不变的前提下弱化了大七度的尖锐音响;而⑥a和⑥b则是⑥的两次移位紧缩逆行。除音程的关系外,从节奏安排上看,虽有个别位置的改变,但A1中依然保留主题核心三个基本动机的特性节奏。基于上述两点,我们可以明确认定,本乐章的主题源于主题核心。

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答题和与之相对的对题。这一乐章中共有两个答题和与之相对的两个对题,其中,第二答题与主题极为相似,而两个对题又均源于动机c,只有第一答题的变化最大,因此,我们就选取它和它的对题进行分析:

第一答题的结构为A2-A3-,与主题一致。作为主题的变体,它的进入颇有些耐人寻味,整个答题大半以传统方式建立在主题上方相隔两个八度的纯五度基础上(后面小部分进入上方小六度),然而其起始音却刻意使用了与主音构成三全音程(减五度)的bb,虽然在相隔一个音之后马上还原,但主题与答题间的纯五度关系却已被弱化。同时,以4/4和5/4拍模式占据三小节的主题核心材料在这里紧缩为使用6/4拍的两小节,除动机a时值紧缩一半外,其余动机的节奏较之原形变化不大。

与答题形成对位关系的是由动机c发展而来的一段自由对题,在这里,动机c的连续使用构成了几个长短不一的基本音级半音下行片段(上例大谱表中间直线所示部分),这些片段与片段之间以三度结构相连接(上例大谱表中间弧线所示部分),这样的安排给这段由动机c构成的对题注入了一根主线,从而成功地避免了因大量运用短小动机而造成的混乱感,而这里的基本线条使我们联想到的正是那个以二度级进为基础的贯穿主题核心材料的基本音级线型运动。基于上述两点,我们可以认定对题创作同样也基于主题核心。

上文的分析已经证实构成本乐章的三个基本要素——主题、答题与对题均源自主题核心,而它们又是本乐章发展的基础,因此,根据这一逻辑我们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本乐章的结构基础就是主题核心。

当对复调织体的第一乐章所做的分析结束后,我们就要把目光转向主调织体的第二乐章,看一看主题核心是如何在两个曲式、风格截然不同的乐章中发挥结构作用的。

(二)第二乐章

作为一个采用主调织体、运用自由曲式创作的乐章,其主题材料的组织方式与第一乐章不尽相同。在这一乐章中共有三个具有主题意义的材料,按照先后出现的顺序,它们分别是:引子主题、呈示部主题和中部主题。

与第一乐章的开宗明义不同,第二乐章使用了一个四小节的引子,其中前两小节展示了节奏方面的特征,而后两小节则更侧重于音程方面的暗示:

仔细观察这四小节的音程组合就会发现,二度、四度、七度是其中最为主要的音程,而这三种音程恰恰就是主题核心中的三种特征音程。只不过在主题核心中以横向连接出现的这三种音程在这里变成了纵向叠置而已,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引子主题所担负的作用不仅仅是将第二乐章引导而出,更重要的是它还主导了各个段落之间的连接部分。

紧接引子的就是呈示部主题,它与主题核心的关系同样体现在音程的安排上:

主调织体的主题必然包括旋律和伴奏两个方面,这一主题的旋律由二度、四度和七度音程构成,主题核心的这三个特征音程在这里依然发挥着结构音乐的作用,同时,这段旋律的节奏几乎全部使用了八分音符的连续进行,而这恰恰暗合了动机b的节奏模式;这个主题的伴奏较为简单,仅由一个延续了十二拍的小二度和声音程构成,但它却又折射了动机a的音程结构和悠长节奏。

这一乐章的中部主题在织体形式和音乐情绪等方面较之前两个主题差异较大,它舍弃本乐章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调织体,短暂地转向复调织体,虽然只有26个小节,但却足以与第一乐章形成呼应,就发展材料而言,它则是在动机c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和展开构成的。

通过对本乐章三个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在外型上看它们与主题核心已经产生了较大差异,但当我们对其构成的基础——音程和节奏逐一进行分析比较后,就会发现这三个主题其实仍是脱胎于主题核心的,只不过主题核心在这一乐章中结构音乐的方式与第一乐章略有不同而已。

当我们结束了对于这部二乐章奏鸣曲的分析后就会发现,主题核心在这部作品中的作用其实就像是一颗种子,经过不断的分裂和变异,渐渐长出了两个外型不同的枝丫,而它们又在各自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后,最终变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就像是种子的基因决定了大树的成长一样,正因有了来自于主题核心的强大结构力,才使得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乐章能够如此恰如其分地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猜你喜欢

手风琴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趋势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张之远问鼎第70届手风琴世界锦标赛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中国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分析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流行手风琴艺术发展的现状探析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