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对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启示
2014-04-29王伟
王伟
摘要: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尽管已经被废止,但它在人才选拔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试图就科举制的利弊作一简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科举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启示
一、古代科举制的弊端与危害
(一)古代科举制的弊端
作为一种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制度而言,科举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古代钳制文人思想,打击压制人才
如前文所述,科举取仕迫使读书人虚耗毕生精力于死板的考试内容上,毫不关心国家政治经济大事,造成了当时大多数文人的不学无术。而封建统治者正是利用了科举制的这一弊端来钳制文人的思想,使考中者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中者默默无闻地苦读经书。
(三)轻视自然科学,导致中国落后
正是由于前文所述的封建专制对于“异端”文化的不能容忍,近而打击,压制人才的做法,从另一个角度讲,即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迫使读书人将埋头苦读以求中第作为终身的唯一目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毒害了一代文人。商人的地位低下及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落后即是明证。
二、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一)公平公正,唯才是举
科举制自隋唐建立,历经各朝各代的改革,至清代时已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试制度,这对各省乡试中有权势者的行贿作弊是一种有效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有才干的清寒人家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举取仕这一制度本身,就其公正性而言,与世袭制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
科举制的实施促成了学校的出现,这些教育场所培养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同时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儒家思想紧密相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
(二)笼络人才,巩固统治
将科举制用来笼络人才维护其统治,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是满清统治者。清朝建立之初,为补充全国所需文官的短缺,清统治者吸取金元两代“以汉法治汉”的经验教训,沿袭明朝的科举制度,以科举选拔汉人文士入仕。清沿明制行科举正是统治者高明的表现,同时也说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科举依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人事制度。
(三)发挥人才的创造性
明清等朝代初年的统治者对前代的人才采用“怀柔”政策,使其帮助管理刚刚打下的天下,都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使其心甘情愿的为企业服务,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通过各种激励而非“控制与惩罚”措施来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
封建制度对于各类人才的压制,对中国近代史的落后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当前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应该大力开发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准确评估各类人才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使他们能放心大胆地发挥聪明才智。而企业管理者要具有宽广胸襟,耐心听取直言不讳者的忠肯意见。惟有如此,各类人才才不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企业也就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四)加速人力资源的流动
科举制可以使一介草民进入主流社会,即它给人们提供一条在社会各阶层中流动的通道。正是这条通道的存在把读书人无形地维系其中。因此,科举考试承担的社会任务并不仅限于选拔官员,它还是稳定社会结构的一根“杠杆”。一个社会要保持稳定,就要允许人们在各个社会阶层中流动,并提供相应的通道。有关部门应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活动的前提下,对人力资源做适当调整。以期实现人力资源效用最大化。
(五)加速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在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科举制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由此而带来的民族间的融合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唐代之后,为照顾各地区利益,按“分地而取”的原则,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此举不但改善了朝廷中文官队伍结构的状况,而且照顾了各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利益,使各地发展差距不至于过大,从一定意义上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落后
许多企业仍然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看成是单纯的人事管理活动,只进行简单的劳动组织、档案管理、工资分配、考核升级等低层次的管理活动,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的,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没有把安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发展高度进行规划、配置、开发和利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背景,不具备履行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实务,往往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人事管理的权力部门。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国有企业中,有相当比例的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在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工资不能按岗位、能力、贡献拉开差距,干好干坏差别不大。
(四)忽视了员工素质的培训和潜能的开发
不少企业把对员工的培训看成是企业成本的增加,忽视了培训是企业实现管理的工具,是促进企业发展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手段。企业职工的培训力度不够,造成了人力资源整体知识的更新缓慢,人力资源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五)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科学的规划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本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心中无数,缺乏长远眼光,只是职位发生空缺了才去招人,没有人才的储备,更谈不上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利用提到战略高度来规划。
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改革思路
(一)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
更新用人观念,确立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力资本投入優先,人与企业协调发展,重视引才借智的理念。企业必须把有效稳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放到首要的战略位置,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态等综合情况来科学地安排人的工作,并且要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二)坚持能本管理和效率优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
要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岗适其人,合理配置,使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坚持效率优先,就是企业配置人力资源必须讲求用人效率。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基本是呈现出供大于求的长期态势,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是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以效率为尺度来选择和使用人才,提高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降低用工成本,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三)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体的人才使用机制
一些企业在人才的选拔作用方面存在标准模糊及决策过程不规范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企业长远发展。随着市场经济规则的建立和人力资本价值和地位的提高,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制定以任职资格为基本条件,以竞争上岗和岗位交流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人才成长机制,及时发现和使用人才。
(四)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企业要通过培育富有本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来激励员工的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当前,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要突出“特色”、体现“个性”,经营较好的盈利企业,塑造企业文化应使职工居安思危;产品转型、体制改组的企业,塑造企业文化要突出创新改革思想;亏损和负债严重的企业,塑造企业文化要注重引导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激发职工在困境中奋斗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宴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要义与管理机制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2]李新建等,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多视角分析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05).
[3]傅志明,从管理到经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