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更名背景下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2014-04-29甄树聪董晓慧延克军苏瑛

考试周刊 2014年91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甄树聪 董晓慧 延克军 苏瑛

摘 要: 2012年教育部正式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名称更改后,增强了该专业的科学性和独立性,而该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之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具有较强的相对独立性和实用性,应该从课程名称的变更、理论内容的设置、实践环节、教材更新等方面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及时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体系设置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专业更名的需要,对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

1.引言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暖通空调、建筑电气、燃气共同构成可供使用的建筑物整体,在满足建筑的舒适卫生条件,促进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建筑给水排水起着重要的作用[1]。建筑给水排水的完善程度是建筑物标准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筑给排水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建筑给水排水涉及的内容仅限于室内的上、下水管道[2]-[4]。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通过对许多工程实践的总结,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并造成某些失误进行了总结,并在总结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并确立我国独立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5]-[7]。1986年首个建筑给水排水规范通过国家级审定。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在很多城市拔地而起,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型豪华宾馆的興建,这些都促进了室内卫生设备的完善与普及,人们不但追求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要考虑建筑防火安全,室内建筑给水排水从最早最普通的建筑给水、排水设置,逐步增加了建筑热水供应、建筑消防灭火系统设置及自动喷洒系统设置,同时,提倡室内娱乐健身,相应的室内游泳室、桑拿浴、冲浪浴在一些楼堂馆所建成,这些都推动着建筑给排水的发展。

根据水的社会循环的整体概念和科学与工程融合的学科专业发展特点,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意味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又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8]。其中的主干课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随着专业的更名,也应该改革课程内容体系,以便体现出建筑内部水的循环利用的整体性和科学性。

2.专业更名后课程内涵的变化

2.1人才需求的变化

1977年恢复高考、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迅速发展,此时,对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由最基本的“给”和“排”,即基本的水量和水输送问题,逐步过渡到水处理方面的内容,由最初的水量追求水量和水质并重,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逐步重视舒适性和安全性。相应地,和建筑给排水相关的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

建筑给水排水相关的就业面相当广泛,可以从事的工作领域包括与建筑给水排水相关的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安装、消防、教学科研等。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给水排水工程2010年就业率排名第4,就业率达到96.1%,2011年就业率排名第29,就业率达到94.6%,2012年就业率排名第1,就业率达到97.5%,可见社会对该专业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在全国几百个专业中是高就业率的专业之一。

在人才质量上,对从事建筑给排水行业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在水的输送回收与再生回用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由以下各部分组成的专业知识结构,即水处理工艺知识、安全知识、水工业经济知识、水资源知识、有关的工程知识和机电、仪器、设备、材料、仪表、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知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9]。

2.2课程内涵的变化

随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持续增长,导致水体中存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微囊藻毒素(MC)、微生物污染物、致味物质等复杂的污染物质,传统的饮用水处理技术不能对上述污染物质有效去除,终端用水出现浑浊、有气味、口感差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饮用水生产企业还是个人用户,都开始逐步重视微污染水处理问题。个人用户开始大量使用小型的终端水处理设备进行饮用水的处理,与此密切相关的小型终端设备的二次污染防治和安全控制等问题不断出现。

我国水资源贫乏,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节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建筑中水的推广应用就是建筑节水技术之一。建筑中水对实现缺水地区污废水资源化、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缓解水资源不足及节约能源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有明显的社会效益[10]-[12]。由此产生的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工艺等内容也处于不断研究和更新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建筑内部安全消防技术逐渐被人们重视。建筑内部消防主要以水系统灭火为主,由人工的消火栓给水系统逐步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过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最关键的组件是喷头,喷头响应速度快慢、水滴大小、雾化能力和压力高低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好坏的关键。另外,随着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会出现建筑物上部消防水压不足和下部水压过高的现象,相应有了增压消火栓、减压消火栓、稳压消火栓等新品种,为消防灭火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水源微污染导致的水质问题,水资源短缺引起的中水处理问题和建筑水平提高导致的消防系统的提高等问题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内涵由原来建筑内部水的供给及排放为主转化为水的输送与水质安全并重的水的建筑良性循环,这种变化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

2.3课程方向的变化

用水终端的水质问题及节能环保的要求,使得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传统技术和设备难以满足水质改善及节能环保的需要,促使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不断涌现,中水回用、新型用水设备等技术和设备主导了建筑给排水技术的发展方向,新的设备和材料的发展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由此带来了专业知识体系的变革,促进了专业方向多元化变化。

2.4新技术导致的课程内容变化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发展是伴随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水龙头,由截止阀式结构到瓷片式结构再到红外自动控制,不但使水龙头寿命延长,而且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给水管材由铸铁管到镀锌管材再到塑料管材,再也不会出现管材锈蚀时既缩短管材寿命又污染水质的现象[13];坐便器由最初的分体式到连体式再到全自动坐式,不但能够达到降低噪声、节省冲洗水的目的,还能够实现清洗人体和吹干等全部过程自动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建筑智能化和工程设计的模块化、数字化已经成了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建筑给排水工程发展新的增长点[14]-[16]。

3.“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3.1课程名称变更的必要

随着建筑内部安全、舒适、节能要求的提高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层出不穷,建筑内部给排水工程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建筑内部的水的“给”与“排”,人们追求建筑的安全——消防系统的有无及反应程度,舒适——有无热水及供给方式,节能——节水卫生器具及中水回用。建筑给排水工程已经将传统的水的“给”与“排”拓展为建筑内部水的处理、应用和新材料新设备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问,传统名称已经不能囊括现行课程涵盖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课程名称进行更改,应该根据专业更名的方式将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名称更改为“建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2基础理论内容的设置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区别于相近专业的明显特征之一,与管网及水的处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专业整体。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相关研究却完全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是适合我国的流量计算方法(包括给水、排水和热水)的研究,国际上流量的计算方法经历了经验法、平方根法和概率法三個发展阶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美、日、西欧等均采用概率法计算流量。我国于1964年从前苏联引进平方根法,其间虽经调整、修正,但从未进行过系统的卫生器具使用情况的概率统计,计算方法基本仍停留于平方根法范畴[17],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计算方法。应该将此理论系统引入教材中,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概率计算方法。

其次是热水相关计算的研究。目前,热水相关计算只有全日供应热水的耗热量计算方法,没有定时供应热水的计算方法,还缺少储热量的计算方法、热水循环泵流量和扬程计算方法等,这些基础性研究的缺失不但阻碍了新型水加热器的应用,在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和讲解的过程中缺乏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而导致理解难度加大。

再次是节能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中水处理和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虽然,目前将中水处理后作为各种水用途已经没有技术障碍,但是适合建筑物本身使用的小型高效低能耗及处理成本低的中水处理设施依然是现在中水利用的瓶颈问题之一,直接导致中水回用受到限制。雨水方面,屋面排水排放是按重力流还是按压力流计算方法的确定及雨水的处理技术的研究都存在缺失或不足,造成雨水利用困难。

另外,随着水质问题日益突出,家用净水器已走入千家万户。市场上的净水器品牌杂乱,鱼龙混杂,针对不同的自来水水质,应该采用何种滤芯的净水器及更换周期多长等问题,都缺少可供参考的标准性的技术方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应该纳入到建筑给排水系统中。

以上这些基础性的理论及研究都应该在给水排水工程课程中进行系统介绍,以便形成及推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系统研究,而不应该只单纯讲解给水、排水、热水、消防、雨水这几大块和设计及工程联系最密切的几部分内容,这种急功近利的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最终会导致建筑给排水的退步并影响整个专业的进步。

3.3实验设置

建筑给排水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从概念到概念,如教材中的给水系统、气压给水原理、变频调速、自动喷淋工作原理、减压阀工作过程、排水立管流态等都没有实验辅助,学生无从验证。另外,对于卫生器具的安装及管材的截断与连接等基本的建筑给排水相关的安装实验根本没有涉及。目前国内设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少有建筑给排水实验室,而有的大部分都无法运行只供参观,没有起到教学实验的作用。教材内容设置应该单独设置一个章节或者附录作为实验内容,对该课程实验内容进行指导,包含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等。

3.4新技术新设备的更新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是毋庸置疑的。虽然版次不断更新,各出版社不断推出各种版本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但都大同小异,内容体系和课程框架基本没有区别。一本合格的建筑给排水教材应有基础理论、工程应用,应有自己的特色及时代气息,应有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基本知识,应有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适用的模块化教学,也应有适应建筑内部使用的集成化的最新水处理技术,应根据建筑给排水技术发展速度和规范的修编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4.结语

全国给排水委员会的专家们为了系统反映水的社会循环的整体概念、专业上的科学与工程相融合的学科专业发展特点,已经于2012年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使该专业更系统化和独立化。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应该顺应专业更名的需要,设置成为专业内相对独立的涵盖理论和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内容,为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邓风,吴慧芳.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质量的途径[J].化工高等教育,2009(02):66-68.

[2]姜文源.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Ⅳ)[J].给水排水,1997(11):35-39.

[3]姜文源.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Ⅲ)[J].给水排水,1997(10):44-46.

[4]姜文源.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I)[J].给水排水,1997(08):34-36.

[5]姜文源.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Ⅱ)[J].给水排水,1997(09):40-42.

[6]姜文源.建筑给排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J].给水排水,2007(S2):5-17.

[7]姜文源.新世纪前夕的建筑给排水[J].给水排水,1998(05):1.

[8]崔福义,张晓健,高乃云,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J].给水排水,2013(04):1-3.

[9]许文利.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5):147-148.

[10]张燕,陈忱,谢彦波.浅议建筑给排水中的节能环保设计[J].西南给排水,2012(01):53-56.

[11]焦秋娥.建筑给排水中的节水节能[J].给水排水,2009(S1):382-384.

[12]郭卫宏,周勤,肖锦.中水道应用——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J].给水排水,1999(12):45-49.

[13]石晓亮.UPVC管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给排水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01):45-46.

[14]李玉华,赵志领,彭晶.建筑给排水CAD软件发展现状与改进对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12):1514-1516.

[15]龙瀛.建筑给排水CAD系统空间相容性分析模块[J].中国给水排水,2004(02):76-78.

[16]王小华.建筑给排水CAD软件的开发历程、现状及方向[J].中国给水排水,2003(05):35-37.

[17]王增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51.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证融通”课程改革与探索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