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体育报道的“解说”

2014-04-29

大学生 2014年9期
关键词:索契频道体育

我很早就确定了梦想:当一个记者。而且还很具体,当一名体育记者。我是人大新闻系广电专业的第三届学生。今年报道索契冬奥会的时候,我们四个同门在演播室一起合了张影。

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大家看了吗?体育频道的收视率当天居然低于新闻频道,我当时有从窗户跳下去的冲动。费了这么大劲儿、解说这么专业,这是为什么?其实,这是媒体生态的问题,与一个频道在观众群中的认同有关。今天咱们就说说体育报道,说说背后的故事。

我们这些受益者和守旧者

2014年的体育报道有索契冬奥会、世界杯、亚洲杯,但也不能说是大年。因为现在无论有没有体育盛事,公众都很关注体育。我上学时每个宿舍有一台电视,每天上晚自习前集体收看《蓝精灵》,接着再看《新闻联播》,也能看到NBA的比赛录像。这是人大新闻系对我们这一批广电专业学生的厚爱。电视有好多功能,比如考试前要早起,我们把电源插上,声音放到最大,所有人就全都起了。我们在校园里优越感特别强,摄影机、摄像机、录音笔一大套装备齐全,给了我们最初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当我们真正走上社会,才发现,学校给我们的既多也少,因为对这个职业的真正了解其实很少。我现在经常被人问:“你怎么还不走啊?难道没有网站来挖你吗?”我就奇怪,干嘛要走啊!其实,这正代表了电视在媒体多样性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大三下学期开始实习,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实习,一个老师听了我的期末作业音频,是有关北京亚运会的筹备报道,就建议我去体育部实习。1993年,在北京有线电视台工作两年后,我正式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体育部,是部门的第32个人,现在已经有800来人了。进入体育频道后,我做过编辑、记者、制片人、部门主任,还阴差阳错地当了主持人。要放现在来说,我是万难当一个主持人的。首先说我这个长相吧,就难;专业,也难;年龄,也难。像我、刘建宏、崔永元、白岩松年龄都接近,我们这样长相的人能出现在电视面前,说实在话是时代的造化。现在的难在于媒体的专业化精细程度,决定了你一般只能干一件事情;我们那代人正逢电视的大发展时期,什么都能干。

我是随着频道成长起来的。我当时提出,能不能做一档足球节目?得到了批准,就有了《足球之夜》,也没有人要考我普通话。节目每周四晚上从8点做到12点,第一批的四个主持人是我、孙正平、韩乔生、黄健翔。我经常能遇到热情的粉丝合影,总要说一句:“我爸爸特别喜欢你!”我的第一件西服也是为了节目买的,700多块钱。

我认为,以《东方时空》开播为重要标志,中国电视业走上了第一次现代化浪潮。这个浪潮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可以公平地实现做电视的梦想,向愿意做电视、有能力做电视的人打开了机会的大门。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我认为是三四年前,以大批兴起的娱乐化节目、现场报道为发端,吸引了社会力量,促成了很多的变革。我自己判断,我是第一次变革的重大受益者,也是第二次变革受到冲击的“守旧者”。

20年间,我几乎做了体育报道里能干的全部岗位,我在25岁时当上了制片人。2004年,中国的体育传播达到高潮,此后10年,除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整体收视率逐步下滑,最后到几乎是2004年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我们现在最苦恼的问题就是,最近收视不好、最近收视非常不好,艰难到我们已经两年没有完成任务。像中超,北京用户就不会看CCTV5,完全是四平八稳的解说套路,更喜欢BTV6那种激情解说。

虽然网络平台瓜分了很多收视率,但CCTV的品牌优势还在,那就是关于大赛的优势。像这次索契冬奥会,看直播的选择还是电视。我们在分销上很谨慎,没有分销给地方台和新媒体,只把一部分的点播权给了一些新媒体。但这个垄断的格局迟早是要打破的。我们以往的一切垄断行为,都会被技术打破。体育传播,大家还是喜欢大屏幕、高清晰、集体感,偷偷摸摸一个人看球太憋屈了。去哪儿看、和谁看,这才是世界杯的根本问题。对我们来讲,电视在未来体育传播上还是重要角色。我们现在最活跃的两个竞争对手是乐视网和腾讯网。乐视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它还保有大屏幕。

体育转播的重大趋势

冬奥会是冰和雪的世界,中国运动员有个特点,喜爱冰上项目,犯怵雪上项目。世上的冰雪强国不超过10个。像荷兰这样的速滑大国,在雪上不见踪影;挪威人、瑞典人在越野滑雪上拿十几块金牌,冰上看不见他们。全面参与的只有俄罗斯、美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大国。中国现在还缺一条腿呢!

在内行看来,我们这些评论员还是外行。比赛过程,我们呼喊、宣泄情绪,但是一些细节的微妙、技术的门道我们看不出来也说不出来。对于冬奥会我们有好多期待,最希望有一个好的收视和传播效果。我们一直在想怎么在对冬季项目兴趣不足的情况下提高收视。

世界上最大的奥运会转播商是NBC。北京奥运会,NBC贡献给国际奥委会的转播费将近9亿美金。加上NBC的母公司GE(通用电气公司)也是国际奥委会的赞助商,两者加起来每次都贡献超十亿美金。这足以证明美国市场能创造出巨大的奥林匹克商业价值。

花样滑冰大家都喜欢看。有个细节,所有运动员上场下场前要推开一个门,我们拍摄时那个镜头很正常,而NBC的报道就一定要用小摇臂,让运动员的入场多了节奏感。这虽然小,其实是一件很贵的事情,因为要让人进去拍、要有人操纵。我就问他们为什么坚持这样做。他们解释说运动员出入场是一个整体,他们要让美国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这就是他们对比赛的额外理解,而我们是没有单边(unilateral)机位的。所谓的单边,就是传播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在统一提供的OBS(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 即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信号系统上,再加上自己的制作信号结合起来。

OBS这次除了提供信号,还提供了一个新的频道ONC(Olympic News Channel)。从2008年开始,OBS陆续有新动作,推出一些视频的脚本(footage),直到形成频道,这代表着体育公用频道的媒体化趋势,提供比赛花絮、历史背景、传奇人物、当地人文风情。奥组委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开始制作比赛宣传片。这次CCTV播放的一些很炫的素材,不是我们做的,是奥组委的努力。电视的制作能力是未来的努力方向,不能只提供原材料,还要有成熟的媒体产品作为议价的空间。一个夏季奥运会的直播总量,3000小时实况,2000小时的ONC素材;冬奥会几乎是这个量的一半,但光提供这些都没用。体育传播中的重大趋势,就是媒体从源头上解决人工问题。今年南京8月份的青奥会,ONC也要加入,我挺期待。

(根据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座整理,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索契频道体育
索契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为什么大家都想住在索契
4K频道开播,你准备好了吗
寒假快乐频道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频道
2014年(第22届)索契冬奥会科技备战工作总结报告
“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