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初高中地理衔接角度探讨“气候”的教学

2014-04-29刘青松

考试周刊 2014年91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评价学习方法

刘青松

摘 要: 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不规范与不重视,导致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明显脱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产生极大困难,尤其是遇到类似“气候”相对复杂的知识点时。教师在准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初高中的衔接,注重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注重评价的衔接,等等。

关键词: 衔接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教学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感到因为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欠缺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下去,而解决这类问题常常十分棘手。尤其是涉及区域地理原理知识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应用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无从下手,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分布与影响、自然带的学习;人文地理中城市、工、农业、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地理中以区域作为载体研究区域间的环境与发展差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相关地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缺乏;2.地球基础知识和原理、规律掌握薄弱;3.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以形象记忆为主;4.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没有兼顾与初中地理的很好的融合与衔接。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紧密,且高中地理对于知识与能力要求明显提高,相较其他学科,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断层更加突出,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极大阻力,所以做好初高中地理的各项衔接对于学好地理至关重要。

初中倾向于“是什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高中更倾向于“为什么”,着重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与初中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高,角度多维。往往学生在学习关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很难获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師往往仅仅选择将初中相关气候知识再回顾一遍,这种教学行为打破正常教学程序,产生低效教学效益。面对师生都很纠结的知识点,教师更需要全方位地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对初高中相关气候的知识进行重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气候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课程标准比较两学段要求的不同点。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气候名称、分布,气候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规律性知识点,是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掌握气候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判读,会分析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初中与高中相关气候知识叠加与罗列。教学前应该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情适时将初中内容穿插进去,并进行一定的拓宽延伸,从而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课后对学生在课堂中或者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暴露出的问题作记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做到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率性。从学生反馈情况看,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至少注重两方面的融合与衔接:(1)关于气候特征,需要学生把握从水、热两个方面分析描述,同时系统复习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这样就为如何分析气候成因、特点及影响铺平了道路。(2)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都需要以区域作为载体去理解、阐明,这些原理、规律性知识需要以区域地理案例印证。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理解气候的出发点和归宿,区域地理知识作为学习气候部分内容的必需的储备,而后将高中自然地理原理知识融合其中加以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教师应精心对世界区域、中国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回顾,结合世界区域图,主要从海陆大势、大洲大洋、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掌握。例如学生知道东亚海陆位置:位于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之间,方可展开分析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夏季形成不同特点季风,从而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再如,让学生明白欧洲西部所处的纬度位置为40°N—60°N,且位于大陆西岸,方可理解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而且该位置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终年温和湿润,甚至可以分析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极圈内都有分布的原因。若无初中的区域知识作为具体形象的载体,则学习这部分内容类似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相关知识精炼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有机融合。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学科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初中教学内容通常形象直观,学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高中地理要求更重于“为什么,怎么办”,要求能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习得原理性、规律性知识,而后以此解决更多地理问题,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单纯形象直观甚至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做大幅度调整,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自主性,课堂充满浓郁的探究氛围,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方法的指导,促进其能力的提高。教师应结合并充分分析学生已有的初中地理知识、生活经验、学习体验,通常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推理归纳法、问题解决式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精心搜集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关材料,学生归纳总结出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以师生共同探究形式分析该种气候的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流下沉,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降水较多;更深层次地探讨对农业与环境的影响;师生共建解决此类问题的体系、模式,学生再以这种模式更加独立研究其他气候类型。这样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以问题呈现形式,教师进行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真正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这与初中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区别,因此高中教学方式需要及时转变,并与初中教学方式进行融合。

三、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衔接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中地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深度、广度显著增加,一些学生因为初中不重视,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养欠缺,更严重的是一些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以至于在分科选科时,选择地理的学生非常少。高一教师在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第一,学习任何知识点,都要心中有图,更要会用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第二,必须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概念、法则、原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初中时要求识记。第三,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个体向一般规律总结归纳。第四,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甚至有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性思维。第五,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运用所学的原理性知识。

四、注重评价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存在明显差别,在评价机制上应该深度研究和调整。初中阶段地理课堂对于学生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呈现的结果,而对于呈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通常不会太关心,更不用说评价。高中阶段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过程中,评价应该是发展的,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地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2002.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评价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