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代中外杂技的交流
2014-04-29戚秀丽
摘 要:近代的杂技与外国的交流,正是因为采取了民间的、自发的、分散的方式进行的,无论是节目形式、经营模式、人才培养、道具创新等方面都为我国传统杂技、马戏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清代的中晚期;海外交流;欧美;杂技;马戏;魔术
作者简介:戚秀丽,女,齐齐哈尔马戏团,国家二级演员。
[中图分类号]: J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3--01
中外杂技的相互流动,在汉代就开始了,但大规模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应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近100年的海禁大开时期。这次的交流据以往不同,明代之前的交流地域,大多是西域、东亚和南亚地区。到了清代,杂技被沦为江湖把戏,不再有宫廷之间的相互交流机会。所以;这种民间为主的中外杂技交流,比历代更频繁更深入,涉及的地区更加广泛,不仅局限于东西亚、南亚的艺人和中国艺人常来常往,西欧、北美地区也留下了中国杂技艺人的足迹。
在清代的中晚期是我国民间艺人出访的高峰期,据史料记载,同治年间的戏法家朱连奎就在美国的马戏团表演中国戏法,惊动了美国的魔术界,使美国观众第一次发现了东方幻术的巧妙,并兴起了一时的中国戏法热。美国著名的魔术师赫尔曼多次向朱连奎登门求教,还取了一个中国艺名“陈灵苏”。他学会了中国古典戏法的精粹“空中钓鱼”等技艺。
陈灵苏在演出时模仿中国艺人,身穿长袍马褂,脑后垂着一条假辫子,在美国名声更加响亮。
朱连奎在美国站住脚后,将家乡的同行推荐到美国,其中的很多人都在美国的演艺界获得了成功。朱连奎晚年回到了祖国,并将一批国外的马戏节目带了回来,也成为我国近代兴办民族马戏的先驱者之一。
还有一位较有影响的人物是唐山人韩秉廉,他是京城首屈一指的幻术家,由于技艺超群,常出入宫廷,被授予四品顶戴花翎。1899年因经济拮据率团赴欧美进行巡回演出,历经英国、法国、奥地利、意大利、德国、比利时、美国等国家。
他一面表演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幻术,一面与西方杂技、魔术的同行交流,回国后又将比较专业的西方魔术展示给中国观众。在演出实践中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人才,如魔术师张敬福、韩敬文,滑稽艺术家赵敬熙等。韩秉廉的此举无疑对中国近代魔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近代我国杂技、马戏海外交流影响较大的还有孙富友、陈玉宝、潘德林等人,他們都来自于杂技之乡河北吴桥,自幼学艺家境贫寒,流浪海外,在艰苦中学习高空、驯兽等技艺。
特别是孙富友,1902年只身流浪俄国,先在“伊扎克”杂技团跑龙套,由于他有扎实的基本功,友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了该团的骨干演员。
1920年孙富有回国组建了“孙家班”,后来在“广东精武会”的支持下改名为“中华国术马戏团”。当时拥有演员120多名,大象6头,狮子4只,老虎6头,熊10头,豹子8头,马30多匹和一个能容纳3000多人的马戏大蓬。演出的节目有“马术”、“气功”、“魔术”、“驯兽”、“武术”、“飞人”、“飞箭”、“杂耍”等众多节目品种。
清朝末年;欧美民间马戏、杂技团体的来华演出也大大促进了我国杂技马戏的发展。
在《西戏重来》、《点石斋画报》、《淞南梦影录》里都有相关的记载。光绪30年秋,俄罗斯马戏团的马戏大蓬来到北京,表演的节目有“驯猴”、“驯象”、“踏球”、“空中飞人”等。同治13年,英国人瓦纳在上海租界举办了魔术专场。演出的节目有“手巾互补”、“帽中献彩”、“空中悬人”、“盒中猜点”等等。
另有记载;自1882年起,日本松旭斋魔术团曾6次来华演出,他善于将东西方幻术揉为一体,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颖节目。例如至今应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炮打真人”,“天一曳大炮来,以妙龄处女装填代丸,朗吟一诗,炮门向月点火,砰然一响,众惊仰首,则处女半身没入月中。即骑鹤背翱翔天空,于是观客叫绝”。
综上所述;近代的杂技与外国的交流,正是因为采取了民间的、自发的、分散的方式进行的,无论是节目形式、经营模式、人才培养、道具创新等方面都为我国传统杂技、马戏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史》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