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

2014-04-29李红新瞿群臻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8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可持续发展农业

李红新 瞿群臻

摘要

分析了当前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对比分析、举例等方法,论证农业人才培养政策及制度、“官产学研”相结合、实验室示范中心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应用等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提出加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10040-03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Mechanism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 Hongxin, QU Qun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xemplifying, the importance of some factors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demonstrated, such as personnel training policies and systems, laboratory build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ies.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Agricultu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决力量。新时期,农业既要满足迅速发展的社会农产品消费数量要求,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服务。然而,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淡水资源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加之耕地逐年减少,土地侵蚀、荒漠化日趋严重,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增地减的矛盾非常突出[1]。要养活未来16亿中国人口,我国农业必须融入科技创新,实现向现代化农业的快速转变。随着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以及各地政府部门加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仍然不高。大多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超过了90%,以色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达到96.7%[2]。截止2012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4.5%,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57%,江蘇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居全国第一,但仍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3]。

实现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2004年至2013年,中共中央连续十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提出以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农产品供给能力,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4]。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5]。实现科技带动农业发展、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究,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人才指知识渊博、善于学习新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大胆创新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5个基本特征:专业技术知识丰富、理论基础深厚;善于学习、及时更新知识能力强;具备开拓创新的意志品质;具有独创性、想象力和预见力;勇于为科学奉献、心理素质健康。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指具有较强的农业科技管理能力、农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农业专门技术能力,能够参与农业科技活动、促进农业科技发展、进行创造性劳动并能取得创新型成果的人才[6]。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分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和农业科技推广人才两大类,科技研究人才主要从事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这些人才一般就职于高等农业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农业推广人才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相关的工作。当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大批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灵活驾驭知识的社会适应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追求的胸怀,具有掌握现代交往工具,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的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7]。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也呈现复杂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结构

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认识应该打破传统认识的局限,从知识、能力、思维、个性4个角度进行多维化分析。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认清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不足,将决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结构包括知识、能力、思维、个性等诸多方面,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个性化缺乏、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单一、对非智力因素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普遍缺乏创造力。

2.1培养管理制度约束太多,培养教育机制缺乏灵活性

受计划经济时代传统束缚型管理方式的影响,当前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管理制度过于刻板,没有从“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的角度对人才进行引导,追求的是一种平稳地、圈定式地管理方式。这种传统的培养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的激励和引导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普遍缺乏主创性,处于一种被动工作的状态。另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机制计划性太强,缺乏农业科技工作者所必需的灵活性的科研创造环境。在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平等且双向的沟通明显不够,国家科技管理者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互动,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造思维的形成。

2.2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培养机制个性化不足

受农业院校扩招政策影响,我国农业院校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面临很多问题。例如,教学实验条件较差、实习场地不足等,无法满足更多的学生农业生产实践的需要,也无法使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结合[8]。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对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使用能力不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工作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思想观念上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这种继承性的学习观念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思路的形成,培养模式的僵化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自己的个性,进而影响科技工作的推陈出新。

2.3对非智力方面的因素重视程度不够

良好的道德修养、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以及顽强的意志力是一个科技创新人才所必需的,而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些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工作是一份奉献型的工作,如果拥有尖端科学技术的人才没有相应的道德水准,那么对整个农产业甚至整个国家来说都是灾难。农业既是我国民生之本,也是一项枯燥、艰苦的行业,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对农业研究环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尚没有养成,这些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我国有关科技工作部门在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中应逐步加强对科技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重视,改变当前教育培养方式上重视智力因素、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局面。

3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对策建议

3.1国家应坚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正是依靠科教兴农战略的有效实施,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甚至采取法律制度予以保障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教兴农战略是一个从政府到地方各部门、各基层组织协同工作的系统工程,具体表现在国家在大学教育中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相关的法律制度、逐年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最实际、最方便且可靠地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院校的经费投入,确保农业科技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及基础设施条件。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来看,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为农业人才培训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明确了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规定了參与各方的责任和义务[9]。我国也应该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机构扶持、经费筹措等相关措施和参与各方的义务和责任都应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能够又好又快发展[10]。

3.2实行“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官产学研”结合即政府、用人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力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进而形成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沟通平台。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支持、资金上扶持,需要科研院所及企业协同努力。为农业服务具有很强地公益性特点,只有在“官产学研”通力合作的模式下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高质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过程是一个“构思—操作—推理—总结—提炼”的过程,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因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需要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才能真正的转化为人才素质、能力的提高,政府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实验条件、企业定向培训技术专门人才这种协调配合的举措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另外,“官产学研”合作能够大大减少知识传播和知识转让的运动成本,同时规避了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专业知识难以转让和传播的先天缺陷。

3.3加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注重实践教学

我国农业技术正处于由经验型的常规技术向试验型高新技术转变的阶段,在这个关键的技术过渡阶段,需要许多具有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对农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的锻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湖南农业大学国家级植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例,该中心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运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培养思路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纵横的潜在联系,真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农业的特殊性要求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课堂转移到温室大棚中、种子市场里,这样才能让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技术提高和理论升华。

3.4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理论,完善农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启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以及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都表明,追求较高的物质收入水平是每一个科技创新人才最基本的需求,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合理的物质条件和金钱报酬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投身农业科技工作的归属感,进而能够更好地将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渴望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科技工作者应当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制定明确而适度的目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协同激励能够更有效地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潜能,要敢于重奖有重大科技成果的那些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同时给予他们精神鼓励,努力营造一个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另外,我国的科技管理者应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外专业人才以及滞留国外的留学人员,这一批人才大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吸引这样一批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工作将大大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4结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经济的长久发展离不开农业持续、稳定的支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专业性强、富有冒险精神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我国在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上离发达国家尚有明显差距,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道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思路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整个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树海,焦惠生.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 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J].农业科技管理,1999(10):39-41.

[2] 薛金锋,李国杰,王丹丹,等.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3(12):117-120.

[3] 陆彩兰,吉万年.江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困境的透视[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3,17(2):5-9.

[4] 原宁.培养和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人才[N].人民日报,2012-03-21(7).

[5] 刘大伟,张俊华.关于提升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02-104.

[6] 刘洪银.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约束与破解[J].浙江农业学报,2013,25(2):399-403.

[7] 李阿利,赵佳荣,陈冬林.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66-69.

[8] 田兴国.官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45-346.

[9] 张文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农业科技人才问题探索——以河南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10] BUBBLE W,JOHNSON P,NICHOLS C,et al.MBTI Personality Types and SII Personal Style Scales[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2000(2):131-145.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可持续发展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