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4-04-29周建业房经贵
周建业 房经贵
摘要分析了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对策,为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葡萄;发展现状;对策;宣城市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09977-01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交通便利。宣城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 200~1 500 mm,无霜期长达8个月,有利于葡萄安全越冬,及时解除休眠。随着面积和产量的逐年增加,丰沛的降雨也给宣城市以露地栽培为主的葡萄产业发展带来诸多不便,病害多发,生长受影响,品质难以提升,不但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宣城市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为此,笔者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当前葡萄产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1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1.1栽培面积不大
宣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农户零星种植葡萄,经过30多年发展,随着我国葡萄产业的西移、南移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宣城市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到2014年6月,全市葡萄种植总面积1 053.33 hm2,产量2.25万t。其中露地栽培面积853.33 hm2,主要集中分布在宣州区双桥办事处、沈村镇,广德縣邱村镇,郎溪县部分乡镇;避雨栽培(以简易避雨棚为主)200 hm2,主要分布在广德县邱村镇。主栽品种有夏黑、京亚、巨峰、藤稔等,零星栽培品种有美人指、红提、醉金香、金手指等。
1.2果实品质明显提高
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葡萄实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宣城市葡萄果实品质,种植效益也相应提高,大大增强了果农对种植葡萄的信心。
1.3个体经营为主、销售渠道多样
生产经营以户为单位,合作社组织松散,专业企业较少。葡萄园多为小面积零星种植,以鲜果销售为主,销售渠道以送水果交易市场为主,部分为销售商直接到地头收购,部分为农户在公路两旁设摊零售,部分供游客采摘。
2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种植结构不合理,片面追求产量
宣城市葡萄栽培以早中熟品种较为适宜,可选择的品种较多,但农户往往盲目发展,近几年大量发展夏黑葡萄,面积占到栽培面积的30%左右,葡萄大量集中上市,导致销售压力大大增加,且大多数果农缺乏品牌意识,片面追求产量,到采收期时,着色不佳且慢,成熟期推迟,优质果率低,商品性差,影响上市和价格。
2.2过度依赖农药、化肥,不规范使用生长调节剂
露地栽培模式下,葡萄病虫害多发,为防治病虫害,果农大量使用农药抑制病虫害发生,尤其是多雨年份,用药次数大幅度增加,导致病虫产生耐药性和抗药性,果农被迫加大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致使葡萄果实农残超标,影响果品质量和安全性。
在产量超高情况下,有机肥很难满足葡萄生长的需要,为不影响果品品质,果农只能加大化肥使用量,导致化肥使用量超标,土壤环境恶化。过量使用化肥影响果实风味和品质,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部分果农盲目追求高产、大粒,不规范使用生长调节剂,造成葡萄质量、耐贮性、运输性降低、严重影响了葡萄产品的商品性。
2.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抗风险能力小
大部分葡萄园建园标准低,多采用露地栽培模式,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难以应对宣城市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集中的天气状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宣城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2.4产后环节薄弱,产业化程度较低
宣城市葡萄基本以鲜食为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业水果贮存冷库和葡萄加工厂家,缺乏有效的贮藏保鲜和冷链流通体系,成熟的葡萄都在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既影响了葡萄的贮运质量,又影响销售价格,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宣城市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强政府引导
各级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葡萄产业开发,引导农民果农将生产重心转移到提高品质上来,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积极推进生产基地认证和无公害、绿色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品牌,以品牌参与市场竞争[1]。
3.2优化品种结构
在品种结构调整中,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宣城市作为长三角地区后花园的优越地理位置,立足本地,面向市场,加强葡萄新优品种的引进,改变品种单一的格局,延长葡萄果品供应期,避免短时间内大量上市。现阶段在露地栽培面积较大形势下,应适量发展中熟品种,大力发展优质大粒无核早熟品种,提早上市,错开上市高峰期,提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