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芬芳书香 享共读书乐

2014-04-29刘海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师生读书

刘海燕

还记得当初的我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沉迷于炫目的先秦繁星,陶醉于皎洁的汉宫明月。而今,在这三尺讲台上,挥洒的除了满腔的激情外,还应秉持自身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理念,将文学的芬芳化作涓涓细流,流入孩子那方纯净的天空。

“蹲下身子看孩子”的声音不绝于耳,本人认为这里的“蹲下”,不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蹲下,而是内心姿态的放低。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过:“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每个人也都会长大。我们每个大人每天都以各自努力的方式活在这世界上,每个小孩每天却以他们各自不可思议的方式活在这世界上。如果,我们让自己的内心每天再做一次小孩,生命的不可思议每天将会在我们身上再流动一次。”师生同读一本书,关注儿童视野,不失为一种阅读指导的有效方式。

为此,我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了“师生共读一本书”的系列读书活动。现将班级系列读书活动所做的点滴体会和认识介绍如下:

一、读好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师生共渡书海,老师是领航人,有责任为学生精选阅读书目。儿童文学作品可称得上是汗牛充栋,本人选择了方卫平老师的《童年的盒子》,这本书记录儿童文学百年精华,开辟经典作品解读视角。初读后,心中即涌起与生共读的冲动,这冲动源自于该书的题材贴近儿童生活,把儿童最纯真的生活都放进这“盒子”里,完全能引起孩子与作者的共鸣。例如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猪八戒新传》板块,把个猪八戒的囧态展露无遗,再如《聪明的和不聪明的》板块,一些啼笑皆非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文字里品读书之乐。这冲动还源自于经典的“分享阅读”板块,这些赏析文字不仅是作者个人阅读体验的交流,同时也引领孩子们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对文字有了新的解读和思考方向。这冲动还源自于形式多样的体裁,有小说节选、儿童诗歌,还有童话故事等。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让这本书如童年的梦般多彩迷人,不得不读,不能不读!师生同读《童年的盒子》,静心于书香之中,漫步在书山之间,遨游在书海之内,童年的画卷就在品读中徐徐拉开。

二、好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

1.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有效,我首先制订了师生共读阅读计划。要求师生互相监督提醒,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

2.分类阅读 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不动笔墨不读书

⑴“读、标、圈、注”。阅读习惯的养成是读好书的前提,本人始终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原则,左手一本书,右手一支笔,以“读、标、圈、注”的模式开始阅读。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本人在开学伊始作了细致的阅读指导,带着学生一起阅读《大自然的启示》板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外阅读要求不同于课内阅读,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标”——标出自己最喜欢的情节段落,这是阅读的初步感悟;“圈”——圈出好词好句,这是课外阅读积累的过程;“注”——阅读过程中随机地批注,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和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是引领孩子们阅读提升的过程。

批注的内容和形式不拘泥,可以是读中生疑,如阅读《一个小孩子似的老头子写给一个老头子似的小孩子》时,孩子批注“这老头为什么要学小孩子的样子呢?笑,为什么不可以像小孩子一样大笑呢?”批注可以是由感而发,例如“超级喜欢!”“棒!”这类随性的感情挥洒显露的是孩子们最真实的阅读感受。批注还可以是與文本的对话,如诗歌《绿蚂蚁》阅读后,孩子们批注“黄蚂蚁,黑蚂蚁,冤加宜解不宜结,你们别气哼哼了,快打声招呼吧!”一颗童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⑵七彩阅读。课外阅读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怎样积累呢?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指导学生在摘抄佳词妙句后反复揣摩,吟诵、领悟,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课外阅读不能陷入课内阅读的泥沼,在他们身上加注太多任务,他们渐次失去阅读的兴趣,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了。于是,我提倡七彩阅读,用彩笔在书中作记号,读完一篇文章后,你的心情如何?选择一种能代表你心情的色彩涂抹在文章题目上。书中的插图都是与文字配套的,在看完后你可以帮插图填色或者你对这配图不满意,可以自行创作一幅。色彩的加入,让灰色的铅字有了鲜活的生命,也让孩子们的阅读有了新意,有了自己创作的空间,本人认为不失为低中段阅读教学一种很好的方式。

三、读书好——腹有读书气自华

1.在交流中成长 教师要让孩子懂得,课外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的探讨。孩子在阅读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便要让他们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交流方式也是多样的:小组汇报,演讲比赛,班级网络空间交流……这样,学生便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作更为深入的思考。

那天阅读课上,我发现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在读诗歌《明天要远足》,这首诗描写的是台湾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写她小时候睡不着时的心情,1957年出生的方素珍,现在的孩子都叫她花婆婆,这样一位老人家的作品为什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带着疑问我也读起了这首诗歌,读着读着,我眼前浮现的是我孩童时代,因兴奋而睡不着的情景。于是我和孩子们交流起这首诗歌来。

“你们什么时候会睡不着呢?”“高兴得睡不着觉。”“明天要考试了,我晚上想老师会出什么题目呢?我睡不着。”

“你是紧张得睡不着。”

“明天要去旅行了,睡不着,不知道那里好不好玩。”

“你跟方奶奶小时候一样哦。”

……

突然一个孩子反问我:“老师,你小时候有没有睡不着的时候呀?”“当然有呀,跟你们一样,考试前,出门前都会兴奋得睡不着的。”孩子们很多睁大了眼睛,老师原来和我们一样呀!那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忆起了童年生活,原来童年是不分时代的,因为童心是相同的。最后,我告诉孩子们 “每个人都有睡不着的时候,有的是高兴、兴奋的,有的是紧张的,有的是害怕的,有的是担心的,不过漫漫黑夜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这堂课,我和孩子们共同交流了“童心”。

2.在汇报中收获 我们的汇报课打头炮的通常是身为老师的我,通过我的交流给孩子们一个范例,也给他们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以下是我读完《一个小孩子似的老头子写给一个老头子似的小孩子》后的一段读书心得:不想长大,镜前自顾,恍然如梦,镜中的我已俨然是成人了。在成人的世界里,不能自言自语,不能手舞足蹈,不能“趴在地上跷起双脚”,不能穿我喜欢的红蓝白相间的短衫……只因为我长大了!孩子们,你们可以去跳——活蹦乱跳,去叫——大喊大叫,去笑——哈哈哈哈,只因為你们是孩子。听着我的读后感,孩子们的思路打开了,不再缠绕在老头子和孩子这绕口的逻辑语言上了,把话题引申到童年的美好与遐想,甚至是思考。“慢点,再慢点,时间过得再慢点,可以让我好好地玩玩,可以让我好好地笑笑,不会被作业抢走玩的时间,不会被老师和父母的叮嘱压皱了眉……”“如果可以时空穿梭,我要看看成年的我是否快乐,如果可以长大,我要一转眼就成人,看看小大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我惊讶于孩子的思维空间原来是可以无限拓展的。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读书感悟向全班同学交流,让其他同学分享自己读书的快乐和收获,自己也获得满足感。可以说,这是一件很美的事情!

3.在表演中快乐 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看过的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商量着怎样改编,再分配角色,利用课间进行排练,然后在班上演一演。这样的语阅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同学们活灵活现的表演让人身临其境,好象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感受到了童话故事的美妙。

书是阳光,照耀我们心灵的死角,书也是食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味道”。读书宛如与先贤晤面,和智者倾谈,走入一片心灵的净土。读书可以使人变得高尚, 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无以伦比的快乐。师生共读书,伴芬芳书香 享共读书乐,让读书成为我们和孩子们永远的习惯。

附录:

1.学生读后感。

2.共读作品,学生读书笔记照片。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311800)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师生读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我们一起读书吧
麻辣师生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