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2014-04-29刘菊莲刘雪琴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口语化朱自清

刘菊莲 刘雪琴

摘 要:朱自清先生是语言艺术家,他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但他的散文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口语化,其中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口语化的句法、口语语气词的大量运用以及适当地吸收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种表现方式,使这种口语化的艺术语言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口语化

作者简介:刘菊莲(1980.3-),女,甘肃武威人,武威职业学院讲师。刘雪琴(1979.8-),女,甘肃武威人,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营儿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1

与一般的作家不同,先生是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是他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一向倡导用“真正的口语”,“活的口语”来写作,他主张“用笔如舌”认为“文章要能到这样境界,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1]他还极力提倡文章的“谈话风”,说追求这种作风,作品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 [2]朱自清是按照自己的文学见解朝语言的口語化这个方向努力的。经过逐步地探索和一步步地努力,他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3]虽说任系知识分子的口语,却能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这正是他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正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我之所以认为口语化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征,不仅在于朱自清这种带有个性的独创,还有一层原因是将朱自清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放到整个新文学语言大变革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加以考察得出的结果。

朱自清口语化的艺术语言是以北京口语为基础的,以北京口语为基础,并不等于只用北京口语,朱自清有时还适当地夹进了其它方言词语。不论北京方言还是其它方言,生活中的口语与文学作品中的口语毕竟是有区别的。每位作家将口语融化入文时,都有一个对生活中的口语进行加工提炼的过程。但每个作家有各自独特的加工提炼方式和内容。朱自清在这一方面表现出的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朱自清散文口语化不同于其他作家散文口语化的显著区别。

首先,朱自清从口语中提炼出了大量活生生的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经过加工提炼的口语词汇的大量运用,使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获得了“谈话风”的口语的本色和韵味。如:《春》这篇散文中有“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还眨呀眨的。”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描写野花数量、品种之多,不用“甚多”、“非常多”,而说“遍地是”;不用“各式各样”,而说“杂样儿”;不用“分布”或“布满”在草丛里,而说“散”在草丛里。至于野花的生命形态的描绘,更是化俗为奇,两个极平常通俗的比喻和口语“眨呀眨的”的形容,便把野花儿写活了。

其次,朱自清从口语中提炼出了灵活、简练,富有生气的口语化的句法。口语化句法的灵活运用,使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获得了口语化语言的灵魂。如:在《子恺漫画·代序》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兄,真有你的,上海到底不曾太委屈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真有……的”,“到底不曾……”,“瞧你那……的劲儿”,完全是口语中一种俗成的句法结构。

显然,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口语句法,具有一般书面语言所无法替代的极强的表现力,它灵活,简练,读起来真是“虎虎有生气”。

作者还通过儿化词的选用来增强文章的口语色彩。北京话里儿化词很多,这些儿化词往往带有“小”、“喜爱”、“亲爱”等感情色彩。在朱自清《回来杂记》一文中,儿化词就有“小顽意儿”、“地摊儿”、“三轮儿”、“街口儿”、“马蹄儿烧饼”、“闲味儿”等。

最后,口语语气词的大量运用,也有助于加强语言的口语化色彩。在他的散文中,口语的语气词差不多应有尽有,但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了”、“呀”、“啊”、“吗”,“呢”等。

对北京口语及其它方言中诸种有效表现成分的提炼与运用,使朱自清口语化的艺术语言获得了浓郁的北京味和朴素自然,亲切有趣,鲜活上口的艺术表现力与美感力。

朱自清主张写“真正的口语”但并不绝对排斥文言成分和某些欧化因素;相反他主张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当地吸收与糅合富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文言成分和西欧语言的某种表现方式,使之成为己有,从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化了的口语。

朱自清对西欧语言的某些因素的学习与借鉴是很审慎的。他的散文即使引入了外来词,一般也只局限于一些专业名词。而对这些外来词,他一般采用两种方法来处理:或者是译文与外文并存;或者是尽可能用本民族口语里的相应的名词把他译过来,如《吃的》一文中的“甜烧饼( muffin)”“窝儿饼(crumpet)”等,若无相应的名词对译,则用音译。朱自清在口语提炼中对西欧语言某些因素的学习与借鉴,主要表现在对西欧语言两种表现方式的活用方面。

其一:在构词法上,揉和了西欧语言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的方法,偶尔将动词词尾“着”,“了”缀在其它词类的后面,以改变其词性,如:

红着脸的桃花,白着脸的绣球……好一个“香遍满,色遍满的花儿的都”呀!——《“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其二,在句法上,有时揉和了西欧语言的倒装句法。如:

谦,好好儿放心安睡吧,你。 ——《给亡妇》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春》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说话 [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2]朱自清.内地描写 [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叶圣陶.朱佩弦先生[J].安徽师大学报,1948,9(5):35-36

猜你喜欢

口语化朱自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论电视民生新闻的个性化发展
邢非的诗
浅析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