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城市体系构想

2014-04-29杨邦浈

中国市场 2014年29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

杨邦浈

[摘要]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立足产业结构转变趋势,为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力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规模效益,本文以城市体系专业化分工为突破口,对未来城市体系进行了初步构想。

[关键词]市场经济;专业化分工;未来城市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46-03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是展示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杆;伴随经济发展,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作用下,现代文明在一步步升华,展示现代文明的城市也随之发生改变。城市体系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规律作用下,符合现代文明发展要求的城市体系可以助推经济发展。用现代文明发展的眼光探察城市体系的演进,寻找城市体系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设想一种未来城市体系,在以尊重产权、支持要素自由流动和鼓励科技创新运用于生产等为代表的现代文明要素基础上,通过城市体系合理分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切实提高我国市场经济对外竞争力。

1研究综述

克里斯泰勒(1933)揭示了城市正六边形发展形态和城市体系布局规律,设计了在市场、交通、行政等不同因素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城市体系模型。[1]勒施(1940),以市场需求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定义了市场区和节点区,他认为在消费者和供给者影响下,达到均衡的最终城市体系形态是由紧密相接的正六边形城市组成。[2]佩鲁(1955)提出增长在地区间是不平衡的,区域内各种要素会自发向增长极流动,位于不同区域的增长极也会发生互动联系。[3]戈特曼(1961)提出城市体系应该由地理接近、要素流通顺畅的各级城市构成,城市的基础设施足以承担生产、生活所需。[4]陆大道(1986)提出点轴模式,以交通线连接的中心城市,形成点轴模式的城市体系,有利于促进城市体系内和城市体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5]魏后凯(1995)指出区域发展遵循从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网络开发模式的发展规律,发达区域采用网络开发模式会形成联系紧密的城市体系。[6]

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同时,许多国内专家学者对我国城市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杜国庆(2006)建立了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模拟模型,利用实证样本数据,把我国城市体系划分为了3个城市体系和12个子城市体系,子城市体系又细化为低发展型、中心城市发展型、综合发展型3类。[7]陈良文(2007)等通过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市场、自然禀赋和城市既有规模是决定城市发展速度的关键因素,虽然目前我国城市体系呈扁平化发展特征,但未来大城市的聚集功能将发挥更大作用,我国城市体系终将朝集中方向发展。[8]薛俊菲(2008)依据航线数目与城市体系规模成正相关的规律,将我国128个通航城市划分为3个全国性中心城市、7个区域性中心城市、31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和87个地方性中心城市,揭示了我国城市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分布格局。[9]王茂军(2010)等通过定量分析人口规模与城市之间交通距离的关系,验证了我国城市服从“最近距离城市连接法”的规律。[10]杨永春(2011)等指出世界城市网络分析方法在城市体系研究与运用中的优势所在,论述了世界城市网络方法在城市体系的系统开放性、区域层级性、功能互补性等方面的运用价值。[11]

前人的研究有的侧重城市体系形态,有的侧重城市体系功能,有的侧重如何划分城市体系,有的侧重研究需要哪些条件才能承载起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本文侧重从专业化分工角度,顺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吸取前人研究经验,展望未来城市体系的结构和功能。

2当前城市体系发展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那个时代形成的城市体系,更加注重政治权衡。随着我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政府职能渐渐发生着由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不再试图通过对公有企业下达计划指令来发展经济,转而通过宏观调控,利用市场机制,让公私企业竞相发展。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体系结构,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规律的作用下,不适应性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官员晋升博弈带来的低效。从城市体系内部来看,由于目前我国政府对官员的绩效考核仍然以GDP为主要依据,导致城市体系内部各层级城市竞相发展短期迅速拉动GDP增长的产业,甚至默许和鼓励重复建设,一方面形成了在城市体系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格局,不能有效发挥各城市的独特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从城市体系之间来看,在政治晋升博弈中,城市體系之间设置行政壁垒是主政官员的理性选择,而这不是社会的最优选择。

第二,过多的行政层级带来的低效。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推行“市领导县”制,主要是为了强化城乡经济联系,力图通过经济较为发达的“市”带动周围“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12]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市的市区在行政势能的作用下,充分的调动全市域的各种要素,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许许多多以市区为单位的增长极。“市领导县”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为我国经济起步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这一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增长极的虹吸效应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没有达到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且行政冗员过多、行政审批过多、不同层级政府权力交叉过多等问题日益凸显,束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带来的低效。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政区划,没有考虑到城市之间的经济要素关联性。目前,我国有些省级行政区面积过大,有些面积过小。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省区面积小、人口多、经济实力强。西北部边疆省区面积大、人口少、经济实力弱。面积最大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是上海市面积的262倍。从所辖县市的数量来看,最多的省区超过146个,最少的尚不足20个。[13]省区面积过大,省级政府无法面面俱到的支持各地发展特色经济,造成省区内部城市之间经济差距显著。省区面积过小,又不能建立起足够支撑特色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为了让地方政府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经济联系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已是当务之急。

3未来城市体系构想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未来中央政府统筹行使稳定宏观经济、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两项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围绕保障市场正常运行和维护公众利益两个目的,主要行使提高经济效率、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市场规则和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四项职能,中央和地方共同行使改善收入分配职能。中央政府通过科学合理的行政区划,将全国划分为经济各具特色的城市体系,各城市体系由中心城市和专业城市构成,中心城市主要发展服务型产业,专业城市分为生产型卫星城市和旅游休闲城市两类。地方政府由两级行政机构组成,一级地方政府服务整个城市体系,行政机构位于服务型中心城市;二级地方政府服务各专业城市,行政机构坐落于各相应专业城市。二级地方政府服从一级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但两者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并且一级地方政府原则上不干预二级地方政府提供的市场辅助职能。城市体系内各城市,一方面通过合理分工,尽可能承担域内居民生产、生活、生态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使得该特色经济在国内城市体系间和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在经济发展的高阶段,服务业容纳的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容纳的就业人口中占比最高,工业次之,农业最低。于是,在未来城市体系中,发展多种服务业的中心城市,其聚集的人口数量就会远大于发展工业、农业、旅游休闲业的专业城市。中心城市发展的服务业包括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两类,前者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特征,后者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中心城市是城市体系内部外向型企业的总部基地、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会展中心、行业协会基地,也是城市体系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等。文化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政府要利用各种渠道,在中心城市培育主动向上、讲效率、重创新、善合作、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中心城市聚集了较高比例的人才,人才往往对生活空间的舒适度有较高追求。一级地方政府要通过合理规划,在中心城市培育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如果说各城市体系的中心城市更多地表现出共性,那么各城市体系内的专业城市间,则更多地表现出个性。专业城市的分工是由二级地方政府引导下市场决定的,二级地方政府按下图的逻辑确定专业城市定位:

二级地方政府对所在城市的专业分工定位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为基础,即一个地区应该出口相对富足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二级地方政府通过引导市场,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在资源充足、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将利用该城市优势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发展为支柱产业,使得城市差异转化为城市特色优势。一级地方政府对出口型专业城市,在公共服务上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专业城市所在的二级地方政府合力保障要素的顺畅流动性。在专业城市支柱产业发展过程中,二级地方政府一方面要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要重视遏制垄断,在企业间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未来城市体系由经济联系紧密的相邻城市构成,包含一个中心城市和多个专业化城市,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形成网络状要素流动。由于一级地方政府控制的二级城市越多,其行政成本越高,公共服务提供效率越低,对二级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效率越低,所以城市体系是有边界的。城市体系的边界确定借用科斯对企业边界的界定,一种类型的交易是并入企业还是由市场完成,主要取决于企业增加的管理成本(X)与企业因此降低的交易成本(Y)相较哪个更大,如果X>Y,则企业不应该并入这类交易;如果X

设X=Y(A;B;C;D;-E;-F;-G;-H),其中A=a1-a2;…,H=h1-h2。

这些自变量选取的理由,主要考虑了在某一城市并入一城市体系后对城市体系内企业、居民、政府带来的重要和易获得数据的收益和成本。a,b,c,d,e,f,g,h分别代表将一个城市并入该城市带来的企业投入产出增加值,居民消费增加值,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值,企业研发投入增加值,企业交易费用增加值,政府生态治理成本增加值,政府行政管理成本增加值,政府基础设施维护成本增加值。X表示将一个城市并入1号城市体系相较并入2号城市体系获得的相对总效益。前4项(A;B;C;D)为该城市并入后为城市体系带来相对正效应,后4项(E,F,G,H)为该城市并入后为城市体系带来相对负效益。

则,当Y1A+Y1B+Y1C+Y1D>Y1E+Y1F+Y1G+Y1H时,表示该城市并入1号城市体系带来的城市体系效率提升相较并入2号城市体系更多,即该城市应该并入1号城市体系;当前项小于后项时,结论相反;当前后项相等时,该城市并入1号或2号城市体系是无差异的。

城市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笔者相信,只要沿着改革开放这一正确道路勇往直前,本文构想的未来城市体系对实现美丽中国梦将具有参考意義。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泰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

[2]勒施.经济空间秩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2).

[3]佩鲁.略论增长极概念[J].应用经济学,1955(1).

[4]戈特曼.大都市带:或东北部沿海的都市化[J].经济地理学,1957(3).

[5]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2).

[6]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1).

[7]杜国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中国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2006(5).

[8]陈良文,杨开忠,吴姣.中国城市体系演化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1).

[9]薛俊菲.基础航空网络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08(1).

[10]王茂军,曹广忠,赵群毅,等.基于距离与规模的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J].地理研究,2010(7).

[11]杨永春,冷炳荣,谭一洺,等.世界城市网络理论与方法及其对城市体系研究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1(6).

[12]谢庆奎,杨宏山.对我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思考[J].红旗文稿,2004(2).

[13]李传永.试论我国的行政区划[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4).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
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浅议财政税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摭谈
积极引导支持民营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市场经济视域下民商法承载的伦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