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2014-04-29杨维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29期

杨维东

摘要:我一向认为,教学方法,难拘一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执法各异,殊途同归。但是,有一条原则也许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教”的动机必和“学”的效果相统一,教法的善拙应以学生学习效果的优次为检验标准。因此,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应该体现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

关键词: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已在我县经过了四年多的实验和试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义务教育教材与原用统编教材的最大区别,是更适合学生自学,可以说是“自学的教材”,或者说既是“教材”,也是“学材”。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钻研和领会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如何把握义务教育教材的特点?怎样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怎样尽可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是必须认真思考和反复研究的问题。大凡一次教材的重大改革和变动,都伴随着一个教师如何逐步适应的过程。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大胆进行教学、教法改革,尝试新教材的适应过程,尽快地使义务教育走上正规教学轨道。

目前一些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感到这套教材是“学生好学,教师难教”。这正好说明,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由教师转向了学生,由“教”转向了“学”,因此,如何指导好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初中语文新教材教法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说,要适应新教材的变革,教师备课、上课的重心着力点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加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一、研究新课标,学习新教法,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标的变革,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必须适应新教材的教法。首先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新课标,从传统“应试教育”误区中走出来,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由过去的接受式、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发现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次教师应积极倡导互动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说,师生之间要建立互动式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中心,这种模式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能力,使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二、改变教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法

新课标的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创设新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法。首先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组织者,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掌握课文知识,教师的导学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次新教材教学更强调课堂互动,要求师生之间在平等的气氛中,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例如: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并用商 讨的语气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认真地倾听学生们的意见,当学生遇到疑点时,给予热心的关怀、鼓励、启发、引导、点拨。这样不但使学生倍感亲切,而且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主动参与意识,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三、重建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新课标的变革,要求教师必须重建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意识。首先语文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其次要创设新情景、新视角,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学生把握了孔乙己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学生课堂教学中互动时间,那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就将得以实现,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也将得以发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话,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变革精神及“教师教学生学”也将逐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郭秀英.浅谈教学生学[J]. 青海教育

[2]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现象学研究引论[J]. 教育科学论坛

[3] 杨小洋,申继亮.论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J]. 中国教育学刊

[4] 宋秀平.完善教师教学艺术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

[5] 王海军.“教师教,学生学”与“教師教学生学”[J]. 科教导刊(上旬刊)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教育局督导室 7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