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插管通气在极度消瘦患者麻醉诱导辅助通气时的临床应用观察
2014-04-29段从武
段从武
【摘 要】目的:观察鼻插管通气在极度消瘦患者辅助通气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极度消瘦患者全麻诱导辅助通气时,鼻插组采用鼻插管通气,面罩组采用面罩通气,观察两组通气效果和鼻插管对鼻粘膜的损伤情况。结果:鼻插管组通气效果明显优于面罩组 (P<0.05)。结论:在极度消瘦患者全麻诱导辅助通气时,采用鼻插管通气代替面罩通气可明显改善通气效果。
【关键词】极度消瘦患者;鼻插管通气;面罩通气;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525-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手术患者逐年增多,在基层医院部分患者极度消瘦,全麻诱导面罩通气时,面罩与口唇两侧易漏气,严重影响辅助通气效果,我院采用气管导管鼻插通气代替面罩通气,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全麻诱导辅助通气的极度消瘦患者346例,年龄39~87岁,体重34~62kg,均在麻醉前由专科医师检查气道、鼻道,无鼻中隔偏曲选择左侧鼻孔,有鼻中隔偏曲者选择较通畅的一侧鼻孔。
1.2 方法
患者随机分两组,面罩组麻醉诱导时托下颌扣面罩辅助通气,鼻插组于麻醉诱导前10分钟仰卧位,给予1%丁卡因和麻醉碱20mg/ml或去氧肾上腺素250ug/ml滴鼻一次0.5ml,用石蜡油棉签润滑拟插管侧鼻孔,选用ID 6.0﹟普通气管导管,接好麻醉机螺纹管后,从患者已滴入药物侧鼻孔轻轻插入,深度为14±1.5cm,根据患者颈部长短适当调整深度,麻醉诱导时通过鼻插管辅助通气,控制手法:操作者右手控制呼吸囊,左手拇指和食指稳住气管导管,其余三指稍用力闭合患者口腔和未插管侧鼻腔,以便挤压呼吸囊时鼻腔和口腔不漏气。
1.3观察指标
记录鼻插组滴鼻前,滴鼻后1min, 滴鼻后3min,鼻插时,鼻插后1min的MAP、HR、SPO2;两组麻醉诱导辅助通气时的MAP、HR、SPO2、气道压、胸廓起伏程度、PETCO2;采集鼻插管成功通气后口腔分泌物,观察有无出血,判断经鼻插管对鼻粘膜的损伤程度,记录术后鼻部并发症(疼痛、持续出血、鼻塞)。
2 结果
鼻插组滴鼻后1min, 滴鼻后3min,鼻插时,鼻插后1min的MAP、HR略高于面罩组;麻醉诱导辅助通气时后两组MAP、HR无明显区别,鼻插组气道压及PETCO2明显低于面罩组、胸廓起伏程度明显优于面罩组、患者始终保持满意平稳的SPO2,面罩组有不同程度的SPO2下降,部分患者需要加大朝气量、提升气道压甚至要两人配合才能获得满意的SPO2和胸廓起伏,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鼻插组有少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的鼻出血、鼻部疼痛和鼻塞,不需特殊处理。
3 讨论
面部极度消瘦患者面罩通气时,面罩与面部密闭不全容易漏气,严重影响通气效果,难以维持满意的氧饱和度。部分鼾症患者,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咽喉部口径及容积均小于正常,下颌肥厚、咽腔狭窄、舌体肥大、舌根后坠,下颌后缩,辅助通气时托颌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有时须双人配合才能完成诱导时面罩手控辅助通气,经鼻插管辅助通气勿须托下颌且单人即可完成,简单易行,轻松维持上呼吸道通畅,保证通气效果。为减轻鼻插管对鼻粘膜的损伤,鼻插管时动作轻柔,采用细导管,配合鼻插管前给予1%丁卡因和微剂量麻黄碱或去氧肾上腺素滴鼻,能有效收缩鼻粘膜血管,减少鼻插管时鼻部并发症,如鼻出血、鼻疼痛、鼻塞。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兴奋a受体,单次小剂量局部使用作用时间短、也不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极为轻微。鼻插管通气在极度消瘦患者麻醉诱导辅助通气时是一种良好的辅助通气手法。
参考文献:
[1] 张华兴.蒋红军等.去氧肾上腺素滴鼻在经鼻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中的临床观察 臨床麻醉学杂志2012. 28(9):92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