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兹华斯笔下的爱和女人

2014-04-29葛静

青年文学家 2014年26期
关键词:华兹华斯女性主义

摘 要: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他被马修阿诺德誉为继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后的英国文学第三个高峰。他的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同时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并且充满哲理。本文拟通过对于华兹华斯著名的“露西组诗”分析华兹华斯的爱的观念,以及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华兹华斯;露西组诗;女性主义

作者简介:葛静(1981-), 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1、引言

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湖畔派”的主要代表。他于1770年出生于英国中部的科克茅斯,幼时就在风景秀丽的“湖区”就读。1787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期间他受到“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的影响,曾两次前往法国,亲身体验那里的革命热潮。但是,由于革命残酷,且英法两国爆发了战争,英国国内的民主思潮受到了挫折,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这些现实使得华兹华斯对他早年抱有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反思,他开始转向自然,写出了大量情景交融的富含民主意识和深刻哲理的优秀诗篇。

尽管今天华兹华斯在英国诗坛的地位可以说是稳居一线,可是他的诗对于当年的诗坛来讲是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诗歌应该写普通人的生活;诗歌的语言应该朴实无华而又生动真实,诗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谈话,这些思想一反18世纪新古典主义刻板的诗歌风格,开创出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派别。

华兹华斯强调,“好诗必须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露西组诗》是难得的精品,在这组诗句中,华兹华斯把他的感情寄托给了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露西究竟是谁,至今评论家们依然对这个问题津津乐道,有人说是华兹华斯的妹妹多萝西,有人认为是一位在大革命期间与他相恋的姑娘阿内特·瓦隆,也有人认为是他写给仅见过一面的私生女卡罗琳的。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华兹华斯塑造的露西形象的审美价值比较起来,完全是无伤大雅的小问题。

本文就试着从露西组诗入手,来分析华兹华斯在诗中体现出来的爱意,以及他所塑造露西形象。

2、爱与露西

这一组五首以露西为主题的诗句,可以说是一组悼亡诗,因为诗里体现出来的爱意与死亡意识融为一体。诗中勾勒出的露西形象,作者将她比喻为玫瑰,星星,小鹿,紫罗兰等一系列意象,而这一系列意象又天衣无缝地与大自然的美景相辅相成,寄蕴了作者对于露西无限的思念和爱。

第一首诗“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她住在Dove河源头近旁人烟稀少的地方,用了过去式,接下来就点名了露西卑微的身份,“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nd every few to love”,这姑娘,没有谁把她赞赏,也没有几个人爱她。这里,作者心目中完美的露西形象,完全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佳人,她完全不涉及名利,也远离尘嚣之中的一切欲求。第二段“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这里既可以理解为是露西如同一朵紫罗兰隐约半现,又可以理解为,这是露西坟墓的景象:在长满青苔的岩石边上还有一株隐约半现的紫罗兰。紫罗兰的意象值得我们深思,在基督教中文化中,紫羅兰象征着谦卑,同时也象征着悲痛,传说这花原来是白色的,由于圣母见到耶稣受难过度悲痛,所以紫罗兰一夜之间变成了紫色。这朵若隐若现的紫罗兰的意象,意味着作者对露西的爱在整个世俗社会的运转中或许是无足轻重的,但是这份爱和悲伤就在那里,在诗句中凝结。后一句是对露西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的一个暗喻,与前文形成对比,“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is shining in the sky”,露西如同唯一的一颗星星,照耀着诗人心里的夜空。最后两句点出了露西已故的事实,“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the difference to me”,露西已经在她的坟墓里了,而对于我来说,世界就此不一样了——这里仅仅用了“不一样”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词,但是诗人的悲痛跃然纸上。在前文的铺陈中,我们看到露西的形象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对于世界无足轻重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对于作者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是他眼中的星空里唯一闪烁的一颗星星,而她的死亡,就令整个世界对于作者来说都完全不同了。

第二首“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翻译为“我曾经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但是这样的翻译完全不能够表达原句中的意味,原句是在说,我曾经预见过露西的死亡,在这首诗中,起先刻画的作者形象是心情轻松地,骑马去探望露西的,路途都是他所熟悉的,并且心情是甜蜜的,但是之后作者看到了月亮西沉的景象,忽然心中也随之一沉,想着,要是露西死去可怎么办啊?!这样一种回溯的手法来写对于露西的感情非常奇特,有种类似于一语成谶的命运的诡异的气息。

第三首“I traveld among unknown men in lands beyond the sea”,我在海外大陆的陌生人中间漫游,在这首诗中,露西的形象与英格兰的形象又幻化成一体,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思念露西的感情密不可分。“Nor, England! Did I know till then what love I bore to thee!”英格兰,直到此时我才知道我对你多么热爱。第二段犹如游子的承诺,“Tis past, that melancholy dream, Nor will I quit thy shore a second time; for still I seem to love thee more and more”终于过去了,那忧伤的梦境,我再也不会离开你的岸边,因为我好像越来越爱你了。接下来两段是正面描写,在英格兰的山岳中,我才获得了称心如意的安恬,我心爱的人儿摇着纺车,坐在英国的炉边。这一段依然是过去式,最后一段又明显地点出露西已经故去的真相,“And thine too is the last green field that Lucys eyes surveyd”露西最后一眼望见的是你那青碧的草原。

第四首是露西组诗中最为生动也最长的一首,以大自然为叙述者,陈述了对于露西的人生的安排,要让她“像小鹿一样欢腾嬉戏”,要让“流云给她轻柔的姿态”,要让“午夜的星辰与她热络”,所有的美的形容都与最后的结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造化如此安排,我的露西的人生却如此的短暂,她离去了,一切的风景和记忆都留给了我,却永远地胜景难再。

第五首是露西组诗中最为抽象的一首,第一节用过去式写她生前我对世间一切没有忧伤恐惧,她也似乎不受岁月影响,第二节用现在式,如今她看不到也听不到,天天与岩石、树木一起,随着地球旋转运行。

3、结语

可以说,作为浪漫主义大师的华兹华斯,自小感受着湖区的美景,他把对于大自然的爱与对于露西的爱融为一体,转化为创作的灵感——《露西》组诗作为抒情诗中的精品,达到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吕雪:《探究华兹华斯〈露西〉组诗中露西的真实身份》,载于《科教文汇》2009年第9期。

[2]许书利:《试论华兹华斯〈露西组诗〉中的意象》,载于《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7月。

[3]杨德豫:《华兹华斯诗歌精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华英:《从露西组诗中流露的死亡意识看华兹华斯的生命观》,载于《海外英语》,2012年6月。

[5]章燕、屠岸:《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

猜你喜欢

华兹华斯女性主义
植物批评视域下的华兹华斯诗歌研究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华兹华斯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华兹华斯田园诗歌的圈地叙事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分析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The Study of “The Daffodil”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