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旅桂交游考
2014-04-29饶玉群
摘 要:袁枚作为性灵派的领军人物和“乾隆三大家”中最具影响力的诗人,是后世学界有关清代文人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的袁枚研究,学者们的视角专注于其诗文以及性灵学说之上,后来对于袁枚生平系年的年谱研究又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则把视域集中于探讨袁枚在成名前后与粤西文化的联系,尤其是在与粤西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所结交的文人以及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和诗文切磋上,从中发现地区文化对文人学者的熏陶促成,反过来文人学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地区文化带来变化和影响。
关键词:袁枚;粤西;交游;《随园诗话》
作者简介:饶玉群,性别:女,籍贯:广西来宾,出生日期:1989 年6 月7日,研究方向:明清文学,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专业:文学硕士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02
袁枚自幼家贫,尽管刻苦求知,却无奈于家中清贫,如其言:“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切。 ……曾作诗曰:‘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他能够在后来享誉文坛,首先不得不归功于首次旅桂得贵人之助。
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春,袁枚得友人柴耕南兄柴东升资助,去广西探视叔父袁鸿。其《随园诗话》有:“丙辰春,余欲西行,苦无路资。适耕南之兄东升就馆高安,挈余同至署中,赠金一笏,裁得裹粮至粤。”此次出行,是他旅桂生涯交游唱和的开始。
柴东升,袁枚好友柴耕南之兄,乾隆元年就馆高安县(今江西省高安)。与袁枚西行探寻叔父同时,两人一同西下,途中留下了唱和,袁枚《诗话》记:“柴首唱云:‘大树兵火余,枯根尚委地。余续云:‘曾抱纪信忠,一死代汉帝。 ……又何由得从粤西至都下哉?”可见,当时若非柴氏兄弟解囊相助,袁枚西行投靠叔父的意愿将有可能落空。
金鉷(1678-1740),如果说袁枚旅桂结识的友人对其人生阅历和生平创作都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这些人中,真正改写了袁枚人生轨迹的首推金鉷。时袁枚的叔父袁鸿在金鉷幕下,受叔父引见给金鉷,是日有人向抚军金鉷进铜鼓,金公命袁枚以鼓为题作文,袁枚挥毫“立就,甚瑰丽”①袁枚所作即为有名的《铜鼓赋》。《诗话》载:“乾隆丙辰,余二十一岁,起居叔父于广西。抚军金震方先生一见,有国士之目,特疏荐博学宏词:首叙年齿,再夸文学,并云:‘臣朝夕观其为人,性情恬淡,举止安详。国家应运生才,必为大成之器。”至垂暮之年,袁枚依然为之感动,称金鉷为“六十年来,生平第一知己”②。袁枚在《神道碑》中还叙述了受金鉷推荐参加当时的博学鸿词考试,“当是时天子招举博学鸿词之士,四方举者每疏累数人,多老师宿儒,公独专为一奏”③。后袁枚报罢,曾于乞假归娶时去拜访居于安肃的金鉷,“公问其至也,喜曵杖出走,及门迎且笑曰,果然翰林耶”④,对于金公的提点,袁枚一直铭记于心。《神道碑》中写道:“五年,枚再入都……惟贞石之未书,翰林其铭先君耶?”⑤后来,袁枚为悼念金公作了《广西巡抚金公神道碑》,收入《小仓山房集》。
袁树(1731—1810),乾隆元年,袁枚到桂林省视叔父袁鸿,那时袁树才五岁,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孩。《诗话》云:“叔父健磐公,游西粤三十余年。卒时,香亭弟年才十岁,以故诗多散失。……何时一尊酒,相对话沧桑?。”又有“香亭弟随叔父健磐公……余早知其能诗也。”袁鸿亡故时,袁香亭尚年幼,没有能力搜集整理父亲遗集,后来由袁枚迎归故里,十五岁能自行吟作。袁枚时常教其吟诗作句,“孤甥陆建,号豫庭,字湄君,幼为余所抚养,与香亭同岁。己巳春,余辞官,挈两人读书随园,时相唱和。后予官秦中,二人过随园见忆……”由此得知,袁枚的文才也对自己的晚辈产生了影响,他辞官之后,寓居随园,能够在诗学之上给袁树和外甥陆建以启迪,经常与他们唱和随园之中,这在潜移默化之中无疑是对他们才华的提升,起到熏陶的作用。
袁棠(1732—1770),袁枚堂妹,袁树之胞妹,袁鸿在广西作幕时所生,是随园女弟子中天分颇高的诗人,也是清代颇有名气的女诗人,著有《绣余吟稿》。袁枚合辑《袁家三妹合稿》,收入了袁棠和袁枚两个亲妹妹袁柕与袁机的诗稿。袁棠在刺绣之余也努力吟作,每得佳作,辄示与袁枚,还得到袁枚赠以金、钗的鼓励。这在袁枚所作的《盈书阁遗稿序》中有记,其云:“居亡何,读《中秋》、《七夕》等作,爱其清绝,色然而骇,亟饷一钗,以劼毙之,妹窃喜,自负益奋,从此以诗名噪于时。”⑥《盈书阁遗稿序》是袁枚在悼亡袁棠时为其所作之序,序中回忆当年袁棠绣余作诗时趣味横生的景况,却也正是因为袁棠的诗才过人,有当年兄长与姊妹们吟诗作对的妙趣无穷,袁棠的过早离世才让袁枚更加痛心。
袁枚有“余自幼,诗文不喜平熟。丙辰,诸征士集京师,独心折于山阴胡天游稚威。尝言:‘吾于稚威,则师之矣;吾于元木、循初,则友之矣;其他某某,则事我者也。”“稚威骈体文,直掩徐、庾,散行耻言宋代,一以唐人为归。”⑦这里的稚威则是胡天游,胡天游(1696-1758)清代骈文家、诗人。袁枚的骈文与诗歌一样能执耳清代文坛,胡天游的功劳是不容忽略的。周、万于乾隆壬申岁袁枚起病长安时赠诗“忆昔相见长安邸,志气如虹挂千里。狂飞大句风雨来,头没酒杯笑不已”⑧这是袁枚从粤西北上京师复考过程中遇到的良师益友。
首次旅桂不仅开启了袁枚的仕途之路,也让他在旅途之中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了他的创作领域。他的诗文中,以旅桂作为题材的创作虽然只占少数部分,但笔端却饱醮着激情,写出的诗句中渗透着一股炙热的情感。如:《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诸山》、《从端江到桂林》九首、《兴安》、《登独秀峰》、《游栖霞七星洞》等等。这次出行,袁枚“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袁枚第二次旅桂,首先接待他的是海丰吴垣。吴垣(?—1786),袁枚《诗话》有:“余丙辰到广西,蒙金抚军荐入都,今五十年矣。……重得披览,恍若前生。”时袁枚再旅桂已年六十有九,對于自己二十一岁游历桂林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和当时巡抚金鉷的交往使自己难以忘怀。乾隆间,桂林诗会频繁,参与诗会成了袁枚的一种精神享受,其间他也结识了很多诗文声噪的友人,如李松圃、马嵘山、浦柳愚、朱心池和朱兰雪等。袁枚第二次来桂林,“得与文酒之会,同访名山古刹。临行时,五人买舟相送,依依不舍,见赠篇什……”⑨
要论旅桂期间与袁枚往来最为密切的人,首推“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李氏兄弟,而兄弟三人中,又以李宪乔与袁枚的关系最为特殊。李宪乔(1746-1799)著有有《少鹤诗钞》、《鹤再南飞集》、《龙城集》、《宾山续集》等。清乾嘉间“高密诗派”的代表人物。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生,四十一年(1776)召试举人,官至广西归顺府知州。少鹤与兄憲噩、宪暠号称“三李”。“三李”中,宪乔最少,但论才华却在两兄之上。《诗话》中,袁枚记录了很多与李宪乔书信往来的事迹,试举两例:“李少鹤有句云:‘湖上天仍暮,门前草自春句”、 “李少鹤《哭人》云:‘世缘犹有子,死日始无诗,亦本于唐。”李宪噩(1738—1793)著有《定性斋集》,《清史列传》传世。“三李”对清乾嘉时期的诗坛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以“高密诗派”的身份活跃在当时的文坛上。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收录三篇题辞,其中两篇是和袁枚一同被称为“乾隆三大家”的蒋世铨和赵翼之作,另外就是李宪乔之作。关于两人的书信往来,袁枚在致李宪乔信中云:“闻太夫人又有去世之信……望补江浙两省,则老人或有相见之期。”并且,在新近发现的《袁枚答李宪乔书》中有:“子乔执事:……路远年衰,如有德音,尚频频寄我为望。”⑩袁枚与李宪乔深厚的友谊在这些诗文书札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诗话》卷六:“余在粤,自东而西,……二人诗有风格,学有根柢,皆风尘中之麟鳯也。”旅行西粤途中,除了与李宪乔的结识值得向人称道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折遇兰。折遇兰,字佩湘,号霄山,阳曲人。折遇兰曾赠袁枚诗五首,其中有:“经年废吟咏,……,用以宰天下?”从折遇兰见赠袁枚的诗中看出,他在诗歌唱和上和袁枚也有往来,并且对于袁枚的诗才,自己是服膺的。
《诗话补遗》卷三:“辛亥端阳后二日,广西刘明府大观袖诗来见。……皆至好也。”旅桂交游的文人中,袁枚与李松圃、李宪乔交往甚深,与桂籍刘大观也早有交情,却不知刘大观与其他二人也是至好。刘大观(1753-1834),《诗话补遗》卷三有收有刘大观《率郡人种花》:“锄芸植嘉卉……横琴坐远风。”《甘棠渡》云: “渡头溪水系渔船……牧童犹枕老牛眠。”
袁枚两次旅桂,所交甚广,另有曾同为旅桂之客却于之后来往中席间所谈而得知者,如扬州唐绥祖(莪村),袁枚在博学鸿词报罢之后曾袖诗走谒,时唐为太常侍卿。有一定接触而记载痕迹稀见者,如曾任广西的姚云岫。《诗话》卷十袁枚记载了“桂林向有诗会”,这与清朝时期广西文化交流的开放性不无关系,当时从各地到粤西或任职为官或走亲访友亦或观赏游玩的外地文人数量繁多,文人齐聚,唱和交流必成文化主题,关于西粤行、西粤述的文集也成了清代文人笔下常写之事,如瞿昌文撰《粤行纪事》三卷、闵叙撰粤述》,其中关于西粤山川地貌、风情民俗的记载巨细不一。而袁枚作为清代文坛的文人代表,对于桂地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则是一个典型。
参考文献:
[1]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 北京中国书店,1991.8,《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第102页
[2]袁枚著《袁枚文选》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5,第17页
[3][4][5]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 第2集 小仓山房文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9,第43页
[6]袁枚《随园诗话 下》补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5,第15页
[7]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 第1集 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一,《新正十一日还山》(六首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第731页
[8]姚鼐《惜抱轩全集·文集》卷十三, 北京中国书店,1991.8,《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第102页
[9]《高密“三李”友朋书札七则》,《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1辑,第398页
[10]《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