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住房摇号缘何引发质疑
2014-04-29
北京首次自住房摇号结果公示后,有网友发现中签人名单中出现了一些较为奇特的名字,如:律师、要明天、黑东东等,一些网友因此质疑摇号不公正。北京市住建委、自住房开发商证实,这些奇特的名字均为身份证和户口簿上的真实姓名。
查阅相关资料,在中国的姓氏中,“律”、“要”、“黑”等姓均有据可查。尽管是“小姓”,“律师”“要明天”“黑东东”等中签完全有可能,但是为何网友还是“固执”地质疑摇号的公正性呢?这实际上折射出了民众的一个心理,即普遍存在一種习惯性怀疑心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尤其是涉及看似不正常或关乎公务之事,先持怀疑态度。买彩票中大奖者被怀疑是内部人员,官员做好事被质疑作秀、做坏事则认为其有后台或存在更大的问题……
诚然,这种习惯性怀疑倾向容易导致人的思想陷入情绪化乃至极端,但另一方面,这种倾向的形成又有其深厚的土壤。例如2012年11月,北京市举行的购车摇号活动中,有细心的市民发现一个叫“刘雪梅”的人连续7个月中签。虽然说“刘雪梅”连续7个月中签不是没可能,但是对摇号腐败深恶痛绝的人,总是会非常焦虑,自觉地将之解读为“有猫腻”。
在“刘雪梅”事件之前,武汉曾发生经适房6连号事件。后经查明,这是一起集体舞弊、涉嫌经济犯罪的案件。由此可见,看似机会均等的摇号确实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人们的习惯性质疑是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形成的。
说到底,人们质疑“律师”等人中签的背后,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即民众与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之间存在信任壕沟。而重塑社会信任,一方面,固然要提醒广大网友不必对任何事物都抱着不信任态度,而应当保持理性客观;另一方面,更须尽快健全转型期的社会信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诚信、官员诚信,只有当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和部门的公信力抵达一个制高点,才能彻底消弭官民虚拟空间的对立态势。摘自《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