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贷配给、市场失灵与政府角色定位

2014-04-29王飞

中国市场 2014年29期
关键词:市场失灵

王飞

[摘要]信贷配给作为一种常见经济现象很早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和根治方法,经济学界也一直存有争议。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同样存在着类似西方国家的信贷配给现象,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国家中政府在化解信贷配给难题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

[关键词]信贷配给;市场失灵;适度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5-6432(2014)29-0060-03

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早在18世纪斯密等西方学者就开始关注信贷配给,此后的新凯恩斯主义者更是借助这一现象提出了比较完善的信贷配给理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市场非出清观点提供了新的论证。我国学者也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关系型信贷观点。本文将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进而为新一轮经济改革进程中政府在破解信贷配给难题时如何进行适度的干预,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信贷配给现象产生的原因

1.1信息不对称

该理论以斯蒂格利茨和维斯1981年提出的S-W模型为基础,后经威廉姆森等学者的不断补充,是目前为止解释信贷配给问题最为完善的学说。其主要观点包括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率的双重效应。

1.1.1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一般的商品交易中消费者直接获得商品的所有权,而信贷交易是以签订合同契约的方式确定的,由借款人在一定期限内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使用银行提供的资金,作为对贷方的补偿,借款人需支付利息,合同到期后还需归还本金。尽管银行在放贷前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潜在借款人的资产状况、信誉,以及贷款用途进行调查,但是借款人总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为借款人在申请贷款时,已经清楚贷款用途以及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而银行面临众多借款人时无法确定哪些借款人会违约,而且在借款人收到贷款后不能有效去控制贷款的使用情况。

1.1.2利率的双重效应与信贷配给的产生

(1)逆向选择效应

在信贷交易发生前,由于银行无法充分识别借款人的信息,为了弥补风险当银行提高利率时,低风险的借款人往往会放弃借款;最后资金提供给了高风险的借款人。于是发生了与“劣币驱除良币”类似的现象,这便是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

(2)激励效应

因为存在高昂的监督成本,银行无法完全掌控借款人的资金流向。因此在利率上升后,一些低风险的借款人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投资行为,转而去追逐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一旦成功,借款人不仅可以弥补利率上升带来的损失还可以获得高额的收益;而失败时却可以把一部分投资风险转移出去。这种激励效应也可以称为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由于利率的变化会带来以上两种效应,贷款利率的上升反而会降低银行的预期收益。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通常会选择低于市场出清时的利率,即便借款者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也不增加信贷,因而产生了信贷配给现象。

1.2关系型信贷配给

考虑到特殊国情,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放贷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往往是银企之间的关系亲疏,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原则。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贷给熟悉的或者有特殊关系的客户,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信贷关系网。比如每年我国商业的贷款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企业、中央企业,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则面临严峻的融资难问题。

1.3其他解释

1.3.1制度和法律因素

一些学者尝试将信用信息共享制度、法律因素等引入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并运用博弈论方法来探讨合约执行和信贷配给之间的关系。例如夏普曾在1991年从委托—代理人的角度来解释信贷配给。

1.3.2银行业市场结构

Peterson、Guzman等人认为一个国家的银行业集中度越高,该国信贷市场出现信贷配给现象的可能性越大。

1.3.3成本因素

银行业的监督成本和破产成本会导致信贷配给的产生。威廉姆森(2001)认为只要信息不对称,即使不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监督成本也会导致产生信贷配给。Hung-Jen Wang(2000)认为只要破产有成本,就会存在信贷配给问题。

2信贷配给与市场失灵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的信贷市场上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均衡信贷配给和关系型信贷配给将会同时存在。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得以解决,将会对经济运行带来如下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2.1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在我国信贷市场上,由于双重信贷配给的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异常突出,致使资金配置的效率十分低下。比如近年来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一旦房价走势低迷,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一些行业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也与信贷问题密切相关。而另一方面,信贷资金被集中分配给了大企业或者大项目,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极为困难。一些地下钱庄、非法集资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2货币政策效应受限

当资本市场出现信贷配给时,货币政策的效力不仅取决于传统的利率机制,还将深受信贷政策的影响。从西方信贷配给理论中可以看出利率本身可以通过筛选潜在的借款人和影响借款人的行为来影响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但是,利率的提高在增加银行利息收入的同时也将诱发逆向选择效应,促使企业投资于高风险项目,于是银行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行为,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失效。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有限,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2.3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信贷配给乘数效应理论,一个非常小的冲击和信贷配给的相互作用,便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例如当宏观经济走向衰退阶段时,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化,企业破产概率提高,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坏账增长,预期利润下降。因此商业银行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行为选择,后果便是产生严重的信贷配给,使得企业的信贷额度下降,进而引起投资减少,更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相反,宏观经济走向繁荣时,伴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商业银行放贷规模增加,信贷配给减弱,进而引起投资增加。在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的推动下,宏观经济将更加繁荣,甚至会引发经济过热。

学者穆争社(2005)认为我国信贷市场上存在的关系型信贷配给具有自发抑制宏观经济进一步衰退的作用,这一观点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成功阻止了经济下滑的压力,其中关系型信贷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关系型信贷可以自发抑制经济进一步衰退,但是当宏观经济繁荣时,其自发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有限,反而会和均衡信贷配给一起加剧经济的繁荣程度。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陷入了越调越热的怪圈。而且随着改革的继续推进,政府角色的转变,我国信贷市场的关系型信贷将逐步减少,信贷配给乘数效应在中国也将越来越凸显。

3政府进行适度干预的政策建议

3.1保持对利率的必要控制

根据金融深化理论,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政府應当放松对金融的管制,尤其是利率。只有当利率能充分反映资金的供求,投资者才会考虑筹资成本和收益,从而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但这一理论基于完全信息市场的假设,由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利率往往不等于市场出清的利率,因此出现信贷配给现象。比如当商业银行根据借款人出价高低来配置资金时,将会使得大量的信贷资金用于高风险的项目,此时违约的风险加大,从而损害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利率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利率自由化,任何一个经济体对其利率都有不同程度的管制和干预。比如美联储时常通过贴现率来操纵市场利率的变化,以此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因此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以及实现市场化以后,应始终保持对利率的必要控制,最大限度消除信贷配给带来的不利影响。

3.2加快构建基础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西方国家信贷配给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而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以美国为例,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基础和16部专门法律所构成的信息管理法律体系。此外美国还拥有为银行、证券公司以及上市企业提供信用评级的穆迪和标准普尔等世界著名的评级机构,以及覆盖全美所有企业数据的邓白氏公司。

相反我国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才刚刚起步,基本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相关部门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为信用信息的使用和共享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另外,通过财政补贴建立一个非营利性的专门政府机构来负责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也十分必要。我国学者李应清(2009)、安瑞萍(2011)等曾提出政府应鼓励和培育市场化征信公司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大量的信用信息集中在中央银行、工商局、税务局、统计局和法院等政府部门,此外我国一些行业还存在着大型的国企和央企,因此笔者认为市场化的征信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保证信息的公正性和完整性,而由政府组建专门的征信机构则可以很好弥补这一缺陷。

3.3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体系

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且对于政策信息等往往拥有垄断优势,因而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客观公正地审查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从而甄别优质企业。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实行贷后管理,有很强的信息溢出效应,商业性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其释放出来的信息去筛选客户,从而有利于降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介入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通过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利率优惠、政策性资金等,弥补整个金融市场信用缺口,以减少信贷配给造成的市场失灵。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对现有的政策性金融体系进行完善,明确各自的定位,拓宽筹资渠道,从而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快组建新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例,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各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存在劣势,但发达国家在自己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中都有专门扶持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比如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法国的中小企业设备信贷银行、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以及韩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此外发达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还涉及住宅、科技和环保等领域。反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仅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在弥补信贷配给所导致的市场失灵面前更显得捉襟见肘。

参考文献:

[1]程卫红.评述信贷配给论[J].金融研究,2003(11).

[2]张静琦,古文威,朱疆.现代信贷配给理论评述及启示[J].财经科学,2000(4).

[3]穆争社.论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5(1).

[4]尹志华.我国的信贷配给:现象、原因及影响[J].经济师,2007(11).

[5]安瑞萍.美国征信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征信,2011(1).

[6]牟卿.中小企业信贷配给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2(12).

[7]Stiglitz,J.,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81,71(3),393-410.

猜你喜欢

市场失灵
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
食品企业责任构建中的第三方监管机制研究
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
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动因
从市场失灵理论谈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失灵的政府治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失灵现象浅谈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及其应对
浅析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问题及其出路
大数据技术对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影响
湖北省农村部分地区校车服务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