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校“维稳”任务艰巨

2014-04-29

凤凰资讯报 2014年29期
关键词:维稳集体主义研究者

中国拥有2000多座高校校园和2000多万高校学生,香港大学学者阎小骏日前在《中国季刊》上发表文章,详解了中国高校维稳机制的运作。

新中国成立后,执政党对高校的监督深入到教室中。学生被半军事化地编入班级和年级,学术权威的地位降低,课程开始强调意识形态上的服从。教育本身也发生倾斜,由培养纯粹的知识分子,转变到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发展培养人才。

“文革”结束后,极左分子和运动领袖淡出高校的舞台,而校园管理也进入了“制度化”模式。由普通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党支部、共青团和学生工作系统紧密配合,时刻观察着学生的思想动态,最接近学生的管理机制是政治辅导员。根据教育部的资料,辅导员扮演着教师和政治干部的双重角色。其首要任务是监督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意识形态。教育部规定,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要控制在1比200。

自上世纪80年代末,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颇受中央领导重视。文科学生要完成315课时的政治教育,对理科生的要求则是210小时。中组部与教育部曾联合宣布,将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基本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定为政治教育的核心。在正式的课程之外,学生还要面对日常的班会、团会、读书会等活动。

然而,研究者发现,一份2003年的调查显示,有76%的受访者对政治课强调的集体主义不甚感冒,这说明多数学生对于政治教育抱着走过场的态度。另外,2009年完成的一份调查显示,不少学生入党申请者追求的是物质生活而非纯粹的信仰。

不过,学生思想的“去政治化”也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中国早已不再施行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政策,而高校的任务是为市场培养大量劳动力。多数学生不是关心政治的思想精英,而是充满不安和焦虑的求職者。或许正因如此,针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党员资格的审批。对部分学生而言,成为党员有着特殊的诱惑力,因为部分党政机关和国企在招聘时偏爱党员。此外,党员学生在申请“保研”时也占据优势地位。

研究者认为,稳定是任何希望健康发展的社会梦寐以求的。在机制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督导下,拥有超过2000万学生的中国高校不可谓不稳定。然而,稳定依赖的根本不是学生对现行意识形态发自内心的认同,而是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研究者由此认为,高校的状态或许是中国社会中诸多机构的缩影。摘自《青年参考》

猜你喜欢

维稳集体主义研究者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县区级广播电视台民生栏目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