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设计
2014-04-29冀彩云
冀彩云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开始,结合德国跨专业教学法学习理念,针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设计的宗旨、设计思路、设计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应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跨专业教学法 教学法设计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9-02
序言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高职教育事业,越来越多的学生就读于高职院校,就2012年高考学生统计数据来看,高职高专招收的学生占到高考总人数的43%以上。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堪忧。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感叹着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下降,课堂教学困难,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现象等屡见不鲜;另一方面,也针对新情况,考虑能否从教学方法上去改变,突破常规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即: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方法,寻找一种学生喜欢的、适合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在新华访谈中提到,德国的秘密武器就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了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多次组织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德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方法和理念。笔者有幸作为国家教育部德国跨专业教学法/方法论(GIZ)国培项目的第一批学员进行了为期49天的德国“跨专业教学法”的学习,很有感触,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设计设计理念、宗旨、原则三个方面阐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法应用。
一、教学法设计宗旨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现代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比如多媒体演示法、电脑模拟演示法、网络教学法等。在德国学到的教学法约有十多种,如上图所示:维恩图法、引导文教学法、位置图法、A-B方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联想法等等,但老师在应用过程中具體用到哪种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即教无定法。教师应依据教授对象、时间、教学场所、教学内容等的不同而灵活机动的进行教学法的设计。但是,不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建议遵循以下的宗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法设计。
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所蕴涵的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观等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知识观
教材的知识仅仅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学习者对同样的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是基于学习者自身的经验背景而产生的不同的建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意义的获得,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3.建构主义教师观
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这也就是当前高职教育中,重视学习领域中学习情境创设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法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1.教学法设计原则与目的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应按照独立建构、共同建构、交流分享的原则来进行(见图一),最终达到“共同协作学习”、提高所有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2.为什么要按照这样一个原则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呢
据美国权威专家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一般情况可以记住他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内容的20%,所看内容的30%;边听边看可以记住内容的50%,自己讲述内容的70%,自己动手操作可以记住90%。这一结论充分证明人脑对于自己主动加工处理过的知识(自己讲述内容的70%,自己动手操90%作)留在记忆中的时间较长。
3.组织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对班级同学随机划分小组
很多人以为国外每个班人很少,可以用划分小组的方法来组织教学,但是国内班容量大,不适用这一方法。实际上,我在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在划分小组,按照思考、交流、介绍分享的原则来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50人的班级,随机前后两排就是一组(6—8人),100人的班级,组数多一些,将汇报小组随机抽取3—4个进行汇报就可以,效果很好。
(2)合理设计问题或任务
这种理念建立起来以后,针对力学课程、高数、英语、预算等很多课程都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问题或任务,来按照构建、共同构建、介绍分享来组织教学。
比如力学课程受力问题:请大家绘制衣架受力图(区分挂衣服情况和不挂衣服情况),以此引入静力学平衡受力分析的教学内容。
(3)课堂布置任务要有技巧,这是组织课堂教学、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
老师不应该这样分配任务:“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任务”。如果这样布置任务,小组内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自动认为这个任务是由学习较好的同学去做,和他没有多大关系,并没调动起他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该是这样分配任务:“首先,请小组每位同学独立完成这个任务,时间5分钟;”布置完即开始计时,时间一到,开始共同构建阶段:“请大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结果从年龄小的开始,小组讨论得出一个统一的讨论结果,时间10分钟;”时间一到,开始第三个阶段:“通过掷骰子的方法决定谁来汇报讨论结果,时间10分钟。”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注意时间设计。通常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下,没有同学睡觉或看手机,每个同学都有责任去完成这个任务,都有机会代表小组汇报。
老师不应该这样分配任务:“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这个文本然后將学习要点整理出来。应该这样来布置:请你们用30秒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并做好笔记;请大家跟自己的同桌交流,较年轻的先开始发言;小组个子最高同学作为小组代表汇报讨论内容。
在课堂回顾复习阶段,老师不应该这样问:“谁能告诉我,上一节课学了些什么?”或者“你们还有问题吗?”应该是:“请大家独立思考1分钟,按照座位一条龙的先后顺序,每位同学说出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一个关键词,说过的关键词不可以重复。”这种情况下,每位同学一方面需回忆上节课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还必须仔细听取其他同学的回答,以防重复。当然,可以随机设计一些活跃课堂气氛的因素,如:如果同学关键词重复,则可以罚唱一首歌至少三句以上等等。这些示例仅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
结束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工作方针中进一步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切实提倡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著,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