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
2014-04-29沈建国
沈建国
一、研究背景
在中小学的教育界掀起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的课堂改革的浪潮中,怎样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首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建设”,这无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六年级开展了“生本教育”体系下的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使每一个教师明白“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二)通过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有效地践行“以生为本”教育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的生命如鲜花般绽放。
三、研究过程
福娃,是2008年奥运会的吉祥物,我们自从四年级开始就以“福娃”为所有六年级学生的代名词,开展了“福娃赛车——作业质量评比”的系列活动,在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生本教育”理念进驻我校后,我们试图通过“家”的形式,把学生的心凝聚在一起,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自己当家作主,人人是这个家的主人,自然“福娃当家”的想法就应运而生了。
四、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是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操作者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相互配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3.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常常看到: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一声不响,,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如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3.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五、如何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四)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