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2014-04-29王建庭
王建庭
2013年初,在一次偶然的闲谈中,得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那吉镇金石社区一对姐妹分别照顾母亲和爷爷的感人事迹。事件真实与否?新闻记者的敏感性促使我马上前去社区采访。采访中,陈秀娥、陈秀芳姐妹俩在生活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无微不致地照顾两位瘫痪在床老人的感人故事震撼着我的灵魂,眼泪在我眼圈里打转,两姐妹的大爱使我深受感动。当一篇7000字的通讯《大爱撑起多舛之家》完成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用自己的笔传播社会责任与道德正义,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在当今这个事业进取与个人发展极具矛盾的社会中,在这个人情世故与人间正义徘徊彷徨的交往中,在这个公正公道与金钱至上难以决择取舍的复杂社会关系中,极其需要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们用那些高尚的人格魅力与价值取向去点燃人生道义与正确的价值观。
陈秀娥、陈秀芳两姐妹可能会有并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她们有着一种精神和力量,那就是道德。她们用自己最平凡的善举诠释着那些根植于民间的道德力量,而宣传和弘扬这种精神和力量,不正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吗?
采访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们的事迹是非常感人,但是更加需要新闻传播,更加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用真实的笔端去记录和宣扬她们这种执着的精神。
中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闻“三贴近”的要求,对全党提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何体现责任与担当是当前面临的很重要的一项课题。我们必须从从每一次采访做起,走进火热的基层,强化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净化和升华自己的思想与灵魂,用实际行动踐行好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有人说,记者应是一个杂家。其实,记者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完善并充实自己在各个领域的知识掌握和驾驭能力。因此,新闻记者应该把学习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一项永恒的课题努力做好,要全面掌握党的各项政策、法规、理论以及各类相关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知识的根基打牢了,新闻写作才能有支撑,好文风才会有基础。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扑下身子去向群众学习,学习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鲜活语言,汲取群众智慧,了解群众需要,新闻作品才能切合实际、贴近群众,受到群众的欢迎。
第二,要强化改进工作作风。文风连着作风,作风影响文风,改进文风必须改进作风。中央提出的新闻采编“三贴近”原则,要求新闻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如果不深入下去,而是从汇报材料中找线索,或靠道听途说的内容当作新闻线索,根本了解不到基层所需所盼,这样就不可能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文章。新华社著名记者张严平在采访马班邮路邮递员王顺友时,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与王顺友同行两天,她不仅走在了马班邮路上,更走进了王顺友的内心,所以才能写出如此生动、感人的优秀长篇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以朴实的新闻文风,深入村屯、社区、企业、车间,发现和挖掘那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在一线的更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为时代发展谱写出更多、更加精彩的新闻作品。
第三,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情实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笔下有情;只有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把群众放在心里,才能发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鲜活新闻。好的新闻作品贵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要做到言之有情,就要多写百姓关心的事,多写关系群众利益的文章。好的新闻都是发生在最基层的群众当中,作为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是采写好的新闻的必要条件。所以说,新闻工作者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交朋友,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求,多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多报道群众难以解决的问题,切实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真正体现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写照,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和鼓励。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起“道义”二字,用好我们手中的笔和镜头,真正为国家、为社会、为群众做出应有的担当。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