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下嫁的境界意识与受众效果
2014-04-29方延明
方延明
近年来,我国主流媒体深入基层,践行“走转改”,创新办节目,成绩斐然。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年在节假日推出“你幸福吗”“爱国主义”“家风”等系列街访,收到明显效果。其实,就央视这3次新闻策划而言,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亦是越办越好,渐入佳境,值得其他媒体借鉴。
2012年,央视率先在“十一”长假策划了“你幸福吗”专题,在9天时间里,有8天是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据有关资料介绍,该节目共采访了3550人次。严格来讲,“你幸福吗”这个题目不是很接地气,有点高傲了。我们看到好多被采访者经常被问得很唐突,甚至无言以答,以致有一些所谓的“神回复”,答非所問,让你哭笑不得。其实,这不是被采访者的错,是我们的题目没策划好。好的新闻采访策划,首先是解决有共同的话题,有交流的可能,最大的忌讳是没话说。2013年,央视又在国庆节期间推出关于“爱国主义”的系列街访,很多人被问及“爱国让你想起了什么?”“什么样的行为让你觉得是不爱国?”等。应当说,关于爱国的话题比“你幸福吗”稍好一点,但就其效果来看,不无二致。其实,对祖国的爱,不是一个挂在嘴上的东西,更多的是践行,方志敏的《可爱的祖国》最说明问题。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又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较之前两次,我觉得这一次策划得非常好,让久违的“家风”在街坊邻里引起强烈反响。从被采访者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话说,甚至滔滔不绝。诚如张颐武说的,“家风是什么?”是最少争议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找到了中国人的最大共识、最大公约数。从这个最大公约数切入,让大家对社会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都有了一个新的提升。然后,再把家风问题向家教、家训、家书延伸,真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达到了真正地接地气。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传媒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最重要的传媒价值转向。而这种传媒价值转向是以“从主体本位向受众本位的公共性转向”为主要价值取向与实践归宿,集中体现在宣传与新闻、计划与市场、主体(传者)与客体(受众)3对关系不断博弈的发展方面,并以此形成了当代中国传媒波澜壮阔的发展态势。由此,受众本位、服务本位、公共平台、公共舆论和公共精神等关键词得以彰显。媒体受众已从过去的免费信息享用者,成为当下媒介信息的主动消费者;从过去的一个喉舌,到现在的七嘴八舌;从过去单一的你登我看、你播我听、要我看、要我听,到现在的可看可不看、可听可不听、爱听不听、爱看不看……,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特别是媒体受众已从过去的大众化消费,转变到今天的分众化消费、小众化消费,受众使用媒介的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受众的喜好已经成了决定媒体生存的核心要素,受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上帝。因此,尤其是主流媒体,绝不能高高在上,必须踏踏实实践行“三贴近”。
当下时代是一个策划的时代,没有策划就没有精品。好的新闻策划,一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不靠题目大,不靠调门高,“润物细无声”,待到“晓看红湿处”,自然就会获得“花重锦官城”的境界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