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危机公关探微
2014-04-29仇小静
仇小静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危机的处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甚至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加强对教学危机公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微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危机;危机公关;教学细节
危机公关一词在百度全科里面原意是指“当事情遇到严重危机的时候,为了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指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危机公关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解决套路,但却是能否控制事态、减少损失,让相关事件朝着良好轨道持续发展,并最终成功脱困,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也会存在着很多容易被忽视的教学细节或者教学突发事件,假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那么这些细小的事件往往就会引发严重的教学后果,也就是出现了教学危机,而教学危机公关由于它本身造成损失的不可预判性,在近来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 在出现教学危机的时候,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积极反应、快速疏通,成功地利用危机公关的策略将教学危机化险为夷,也许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发展会有更为广阔的意义.
案例1:某教师在讲授平方根一节课的时候,先对平方的概念进行了复习:32,(-4)2,02的结果分别是多少?学生回答得很整齐,教师一看效果不错,马上接着提问:平方等于9的数是几?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3. 教师这个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于是提高了声音再问是几?学生都以为教师是嫌回答的声音不够响亮,于是乎也提高了声音回答:3. 教师这个时候感觉到有问题,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只得再次加大声音提问:到底是不是3?学生也顺着教师的口吻继续响亮回答:是3!到这个时候,教师也没有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这样回答,只得作罢,说:其实大家都答错了,平方等于9的数有两个,是±3.
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学生也能记住最后的结果,但是与新课程的探索型课堂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对教学细节的预判、课堂教学的掌控、课堂语言的婉转,因此就造成了被动的局面.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特征,在开始引入的时候,虽然教师注意到了要设计正负数的平方问题提问,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一学生的正向性思维占据了整个思维体系的大部分,而逆向思维在学生的思考体系中仍很不成熟. 正因为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教学的设计与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析:一个正数的平方是一个正数,一个负数的平方还是一个正数,那么如果一个数的平方是一个正数,这个数可能有几种情况?这样讲解之后,学生的概念理解自然而然就清晰了. 又或者在提问的时候,教师可以修改例题为:32、(-3)2、02的结果分别是多少?让学生在形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再去解题,可能教学的效果会大不相同. 再或者当学生已经回答出一个答案是3的时候,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继续提问,“大家认为除了3,有没有其他的结果了”,既肯定了3的正确性,又提示了学生还有其他的结果,为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就提供了舞台.
教学细节往往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反映了教师掌控教学的能力. 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容易忽略的问题也很多,同样教学危机也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考虑教学危机,多思考教学危机公关,来达到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的效果,抓住细节去突破,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创造精彩的课堂.
案例2:某公开课上,内容是《去括号》,上课教师自信满满,踌躇满志. 上课开始,第一个教师设计的环节是一个情景导入:
我是魔术师,将手中的扑克牌平均分成左、中、右三堆,再按下列要求操作:
1. 从中间的一堆中移3张到左堆;
2. 从右堆中移1张到中堆;
3. 请你数一数此时中间的一堆有多少张?再从左堆中移走与中堆相同的张数到右堆,你知道现在左堆中还有几张?
这个导入游戏教师准备了很久,在几次试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发生任何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避嫌,当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操作之后,自己就走到了教室的一角,远离了操作的学生.当学生操作结束,为了制造气氛,教师先让学生起来回答,结果学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门,这个时候,教师故作神秘地伸出了手说:“我在游戏之前就有预感,已经把答案写在了我的手心”,学生注意到教师的手中写的数字是5,但是这个时候操作的学生却说了:“老师,我这里只有4张牌!”学生们都开始疑惑起来,教师也被这一变化愣住了,本来心里面设计好的诸多言语此时都不能派上用场,整个课堂的气氛就此凝固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教师才转过神来,对着学生尴尬地说:可能在操作的过程中,这位同学出现了错误,因此出现了两个数据不一致,好了,我们重新来看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准备的很多导入语由于突发事件的关系,都失去了用武之地,整堂课就在一个乱哄哄的氛围下继续下去,很多学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教师的结果和实际操作的结果不一致,而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就失去了应有的关注.
其实这种事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并不少见,往往教师准备的没有发生,而意想不到地却发生了,说到底还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不到位,没有充分地考虑各种外在或者内在的因素,譬如:进行游戏操作的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操作过程中会不会失误、教师准备的教具有没有在无意中被破坏等等.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想到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教学细节和突发事件是没有办法想象得到的.
在上准备课的时候,教师往往是自己熟悉的班级、熟悉的学生,进行操作的往往属于自己信得过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往往很容易达到教学效果,而在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并不会很了解,进行操作的学生也是随机产生,能否配合教师完成相应任务就变成了一个疑问!在这个问题的危机公关上,可以这样来解决:教师在找学生的时候,可以再给操作员配备一个助手,这个助手一定要能力出色,能预判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前在班中了解一下情况,哪些是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等等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面对不同难度的问题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 多重保护之下,风险就会大大减少,教学辅助活动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又或者当问题已经产生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有的时候,教学事故是防不住的,当出现两个不同的数据之后,教师可以故作神秘的说:现在出现了两种结果,到底是老师的结果正确呢?还是这个同学的结果正确?当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去括号的相关知识之后,答案就会自然分晓.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今天的知识世界!同样的意思,不一样的表达,最终的结果可能完全是不一样的. 学生对问题的困惑之心会一直影响着他,让他产生去接受并掌握本节课内容,从而可以更快地解开心中疑问的想法. 当各种不同教学危机产生时,教师应当多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把“危机”转化为“机会”,正确因势利导. 成功的教学危机公关,反而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产生,学习兴趣更加投入,并形成对课堂知识学习的深入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它虽然不能预判下一步即将发生什么而充满了未知性与神秘性,但是只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前奏曲上下工夫、做文章;在教学危机处理与公关上多探讨、研究,多预设可能发生的情景;多预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思考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在教学闲暇之时多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与业务素养,适时对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经验、教学手段进行再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会更加的出色!
滴滴小水珠,颗颗小沙粒,都会形成浩瀚的海洋与宜人的土地. 数学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正如这一滴滴小水珠或是一粒粒小沙粒一样,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整个阶段学生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否,每一次的教学危机都有可能会影响着后续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捕捉每一个教学的细节,预判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教学危机,成功地运用危机公关的理念去转化危机,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学生灵感、展示学生风采、肯定学生行为的一块主阵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充满探索欲望与无穷动力,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就焕发了新的活力,我们的教育也会眼前一亮,充满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