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
2014-04-29李楠楠
李楠楠
一、创设能够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复杂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而欲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经常运用学具让学生动手,并且全体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
1.动手要有新颖的内容,才能利于学生手脑并用
如:我设计“15按平均分有几种分法?”老师先摆出15个小棒摆成一排,然后分成3份,学生自己动手分。这时教师问:“还能做到平均分吗?”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一共有几种分法。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感知表象基础上引出“平均分”这一概念,进而又让学生思考:怎样分才能是平均分?设计新颖合理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斷能力。
2.动手必须有明确目的
目的明确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在操作前教师通过谈话交代本次动手操作的目的和意义,最终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本次动手操作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如:还是“平均分”,动手操作目的就是使学生明确“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这样教师目的明确了,再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平均分几份”的方法,再通过讲解引导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意义了。
二、积极动脑,巩固知识
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学生动手,是一种外部的物质化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本质在于动手活动中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和内隐的动脑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学生借助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动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学生动脑内化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把8只铅笔人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只?”教师先要求学生动手分一分,这时学生的动脑仅仅停留在平均分的过程,并不知道如何理解除法的含义。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同时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中去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学生明确了8是要分的总数,4是平均分成4份,2是每份分得的结果。在整个过程中的教师及时的“扶一扶”使学生做到了由动手到动脑的结合,增进智慧。
总之,在教学中动手、动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动手感知—形象表象—抽象概括运用规律”这一规律。通过实践我们感到:动手、动脑的同时更离不开表述概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表述、概括才能实现数学学习中的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化,使学生抓住并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作者单位 通榆县双岗镇中心小学)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