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报道何以吸引读者?

2014-04-29宿宏

新闻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新闻报道经历

宿宏

人物報道在新闻报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如我们所见到的,人物报道在各种媒体上,尤其是平面媒体上占有特殊的位置。对于那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生动记录,如同这个时代的一面面镜子,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而且凸显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

哪些人物能成为新闻?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人物可以成为我们撰写人物报道的对象。说到底,人物报道不外乎3种类型: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新闻人物就不用说了,名人、伟人都可以列为新闻人物,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可以成为新闻。公众人物因为其在社会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力,而成为人物报道的对象。艺术家、学者、明星都可以作为公众人物来进行人物报道。人物报道中最多的是民间人物,民间人物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正因为在他们有着不普通甚至不平凡的故事,或者经历过不同于常人的命运,才更有报道的价值,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不能写成流水账

采访前,记者要做很多功课,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并根据报道的方向或角度列出一个采访提纲,做到有的放矢。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在面对一个采访对象时,听采访对象用了很长时间来诉说自己的经历,记者根据时间顺序将采访对象的叙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篇人物报道。结果是,记者成为采访对象的传声筒,人物报道平铺直叙,没有重点突出,缺乏典型性,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撰写人物报道还要弄清楚一件事,是要写人物的一段人生经历还是全部的生命历程。要知道,这两者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一段人生经历,记者就需要从中找出其耀眼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以达到以点带面、凸显人物个性的目的;如果是要表现人物的生命历程,则需要在众多的材料中抽丝剥茧,找到可以表现人物性格命运的几件事来重点描述,切记不可写成流水账。

用细节打动读者

细节决定成败。在新闻报道中是如此,对于人物报道更是如此。撰写人物报道,一定要抓住生动而感人的细节,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2013年11月21的《北方新报》刊发了记者郝少英的一篇报道《檀树磊千里寻亲:我只想看妈妈一眼》,其中有一个表现母亲的细节:“她只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盯着儿子看,并不说话。”让读过这篇报道的每一个人都印象深刻。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有时甚至不需要用语言,只是将人物的一个动作记录下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细心记录,记者总能发现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的让人温暖的细节。

避免非黑即白

在撰写人物报道时,切忌走入非黑即白的误区。有的记者在写英雄人物的时候,总是追求高大全,让人物偏离了现实生活,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实,英雄人物或者是成功人士有一点小瑕疵反而会让人觉得真实、鲜活、接地气。有的记者在写犯了错误的人时,先入为主,掺入了个人因素,怀着愤怒的心情把人物写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成了十恶不赦的恶魔。如此走极端,其实是很不负责的。要知道,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要真实、客观,背离了这个标准的新闻报道都是不成功的。还有的记者在撰写人物报道时,加入了个人倾向,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影响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如此有失偏颇的报道会使整篇报道的公信力下降。

关注人物的社会背景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从而都会或多或少地被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看问题、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因此,在撰写人物报道时,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经商者关注的是利益,从政者关注的是仕途,每个人的职业经历都会与其行为方式、思维情感挂起钩来。人物的社会背景会影射出人物的人生轨迹,从而在展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与传奇人生经历的同时,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日本报人森本哲郎说过:“报纸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所有的新闻都是人创造的。”的确,人物报道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人物自身的故事,更是因为人物所传递出的信息对于人们的认知会产生影响。通过成功的人物报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光大时代精神,每一个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白洁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新闻报道经历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