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从“心”开始
2014-04-29马晓华
马晓华
摘 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实际,对区域活动作了重新的认识,着重强调教师的科学用心:以一颗巧妙的“心”,拓展、利用有限空间;以一颗科学的“心”,发挥材料蕴含的价值;以一颗宽容的“心”,创造自主、宽松的活动氛围;以一颗敏锐的“心”,洞察幼儿的需要。通过这些用心来有的放矢地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区域活动;用“心”创设;有限空间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根据《纲要》精神,我们认为开展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最适宜手段,
但由于硬件设施的限制和班额太满等诸多原因,幼儿园教师常常以此为由把区域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形式。我园本着“既然我们无法改造世界,只有改变我们自己”的宗旨,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对区域活动作了重新的认识,着重强调以教师的科学用心巧妙创设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
一、以一颗巧妙的“心”,拓展、利用有限空间
区域活动不仅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更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学习活动场所。怎样利用好空间环境让幼儿更好地发展,教师要有一颗巧妙且充满智慧的“心”。一个良好的区域必定有一个舒适的活动空间。我们幼儿园因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室的空间范围比较小,因此,在设计区域时就要巧妙地利用地面、间隔物和空中的环境。
1.地面
教师在创设区域时往往会忽略地面的利用。其实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地面上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我们小三班的计算区《转一转,摆一摆》就很好地利用了地面的空间,我用即时贴在地面上贴了一个大正方形,然后用即时贴分出6格,在每格中贴一个小动物的头像并贴一个数字宝宝,再用正方体的盒子做了一个大筛子,幼儿就可以在地面上操作,这样就不会妨碍到其他区角。在地面上创设区角,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而且增大了活动的空间。
2.间隔物
因环境因素,我们每个教室的区角与区角之间都有一个间隔物来作为区域的划分,这样更能清楚直观地分辨出每个区角。例如:中二班,幼儿的人数较多,区角也就划分得较密,老师用不同颜色的回形针一个一个巧妙地串聯起来,串上许多条,再从顶端垂下来,这样不仅达到了间隔的效果还美化了活动室,而且可以在垂下的帘子上操作,真是一举三得。而有些班级利用钢琴作为间隔物,既可以达到间隔效果也可以把钢琴背面作为“操作墙”。
3.空中
每一个区角的空间环境创设,都是老师有心的构想。我们不会因活动室小而减少区角的数量,相反,以一颗巧妙的“心”,我们可以把活动室的四周都能作为孩子们游戏的乐园。例如:大班其中一个科学角,让幼儿练习平衡。教师巧妙地利用空中环境,在顶上悬挂了几个像伞一样的饭罩,再在饭罩下挂几个物体,让幼儿通过悬挂物体的数量来练习平衡。这样的创设更是老师“有心+用心”的结果。
4.当然,在区角的划分上,我们也注重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空间特点设置最合适的区域,比如:我们把美工区放在窗口,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将自己做好的作品放在窗台上展示;又例如,娃娃家,我们设置在午睡室相对安静一点的空间内,这样让幼儿更有家的感觉。
二、以一颗科学的“心”,发挥材料蕴含的价值
材料是幼儿隐形的老师,是幼儿认识的中介和桥梁。教师在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都事先考虑到教育目标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让材料有效地体现教育价值。
1.从幼儿身边选取材料,并将收集材料的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收集区域活动所需的材料。幼儿可以通过看、听、闻去获得有关材料的信息来了解才料的特性,然后把材料加以分类,并引导幼儿通过交流讨论哪个材料适用于哪个区角,该怎么用。把这些问题抛给幼儿,让孩子们自行讨论、解决。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获取信息能力、分辨能力、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认识了材料的特性及相应的关系,获得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2.投放的材料应物化教育目标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应变能力和发展水平不同,当然达到的目标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所投放的材料对幼儿思维的挑战、动作技能的发展、知识经验的积累都应起到不同的作用效果。例如:中班益智区《猫捉老鼠》,生活中幼儿很喜欢拿吸管来吹、吸,根据材料投放,老师就制定了不同的层次目标,第一用吸管吹动老鼠;第二用吸管吹入指定的目标。第三用吸管吸动老鼠。这样,通过眼、口肺等感官来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
3.因人而异,在同一区域提供层次性活动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根据幼儿的认知能力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
三、以一颗宽容的“心”,创造自主、宽松的活动氛围
每个幼儿的兴趣喜好都是不一样的。创造一个宽松、自主、愉悦的活动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活动开始时,让幼儿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角,教师不应过多的干扰。例如: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所喜欢的区角,不少文静的孩子喜欢进入娃娃家玩;有些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喜欢手工区;而不少孩子喜欢进入建构区,拼搭一些他们喜欢的建筑物体。教师这时所做的只是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
2.自设进区卡和活动规则
为了让幼儿有序地进入区角活动,每个区角都会设立进区卡和活动规则。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也可以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和实行者。例如:区角生成后,我们让幼儿自己商讨、制定区角活动规则并自己设计进区卡。先让幼儿自行讨论,然后师幼共同归纳总结。进区卡是让幼儿自己绘制简易图,然后再由教师整改并加以文字说明。这样,幼儿不仅能有规则的活动,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他们自主的能力。
3.教师应该始终是活动的观察者和支持者
幼儿在活动中不小心出错了,这时,不要急着提醒幼儿,更不能去责怪。先安静地做个旁观者看看孩子有没有能力改正,等到他尝试了几次后仍没找到原因时再耐心引导也不迟。其实,这也是培养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的一种方法。允许孩子们出错,说不定还会给我们惊喜的一面。我们认为幼儿是在不断出错、试误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积累经验的。
四、以一颗敏锐的“心”,洞察幼儿的需要
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利与可能。我们认识到活动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在处理问题时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一幼儿在活动时遇到有难度且操作不了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辅助性材料或者启发性语言使幼儿获得成功。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做个实践的有心人。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总会发生意见分歧的情况,教师需要先观察再指导,并让幼儿知道只有不断尝试才会得出科学的依据。每个幼儿对操作的材料都有新鲜感,幼儿对相同的一些材料的操作会产生不长久性,因此,教师要不定期地增加或补充材料,使活动更富有挑战性。
在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教师应处处做个有心人,用心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幼儿园)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