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贴心用心 践行责任使命

2014-04-29高雪芹

新闻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下基层文风精心

高雪芹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走转改”,就是要回答好、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新闻工作的目的所在、动力所在,才能更深切地体会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才能自觉地肩负起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和使命。

今年,在我社事业发展的关键节点上,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提升报纸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我觉得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结合汉文报地方新闻部的“走转改”实践,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走基层,身到还要心到

从事地方新闻报道的这支队伍常年工作在基层,按理说写回来的稿子最接“地气”、最冒“热气”才对,可我的感觉则是这样的稿子少得可怜。

分析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记者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规划;二是理论素养差、分析能力差、文字表达差;三是对下基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一次看一个稿子,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给记者打电话,我问他下去了吗,稿子咋写成这样!那位记者挺委屈,说我下去了呀,我到现场了呀。我问他呆了几天,他说他上午去的,中午回来,下午赶紧写稿子。我说稿子又不急着要,你那么急干嘛?他说我们下基层都这样。我无语,后来明白:我俩理解下基层的概念有偏差,他认为下村里走一圈儿就是下基层了,我则认为到了地方仔细看、详细唠、深入想,這才是下基层。

这不是一个个例,而是目前走基层普遍存在的状态——身到心不到。表面看起来是走基层了,但实际上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写出来的稿子没有思想,没有厚度,没有高度,没有宽度。你真正地了解基层了吗?基层存在哪些问题?你深入地思考了吗?你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了吗?如果见不到走基层的实际效果,那我们走基层还有什么意义?

二、转作风,贴近还要贴心

党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那么,编辑记者的作风,就关系报业的发展,关系报纸的生死存亡。

审看地方新闻稿件多少年了,我总是为眼前这些稿子纠结:发吧,实在是意思不大、看点不多;毙吧,一半以上的稿子都是这样,难道说都退回去重写?实际上,稿子内容粗糙,轻浮浅薄,其主要原因还是采访作风不扎实。

一个是客观原因,各分社记者站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而分社记者站承担的报道任务很重,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另一个是主观原因,身子沉不下去,心思静不下来。有的根本不下去,打打电话,摘摘网上,办公室里找“灵气”;有的虽然下去了,看了、问了、记了,也写了,但是没有用心去体验,没有用脑去思考,写出来的东西还是隔着一层,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改文风,精心还要用心

回顾本报前两年的“走转改”实践,觉得有收获、有亮点,有出彩的稿件,但是特别撼动人心、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东西没有。分析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有策划,但是策划不到位。走之前也做了方案,分了任务,可是到了地方,进入采访写作阶段,还是觉得缺这少那、不顺畅,归根结底,还是事前对采访地点了解不足,对采访题目理解不透。

二是基层走了,但是没有带着思考走基层。走基层是要带着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只有手眼并用、心脑并用,蹲下来、沉进去,挖掘典型、调查研究,才能推动报道向纵深延伸,才能产生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的“走转改”作品。

三是稿子写了,但是没有改文风,依旧是大话、空话、套话,就是不说实话、新话、老百姓的话。改文风,精心、用心很重要。下基层采访时,要时时观察、处处留意,捕捉并活用采访对象特别是老百姓的语言。我有一个体会:采编人员,除了要加强政治学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还要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字的鉴赏能力和驾驭能力,对于我们精心用心改文风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转改”身到心不到、不贴近不贴心、不精心不用心的问题呢?我觉得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十分重要。

20多年前,我的一位老乡,大学毕业分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当时听他说新华社有一种制度,就是一个记者每年下基层蹲点累计不少于3个月。是真下村儿蹲,带着题目,要有蹲点日记、调研报告,年底要考核的,绝对不能应付差事。当时他觉得挺苦,但多少年之后,他觉得受益匪浅。人是有惰性的,如果没有长效制度作为保障,“走转改”很容易流于形式。

我以为可以先在年轻人身上尝试建立这样的制度,这对于年轻人作风的锤炼、习惯的养成、职业的成长都是有好处的。还有,进人要设高门槛,还要建立退出机制。

这里,还有一个“走转改”稿件的认定问题:你说我的稿子没达到“走转改”要求,我说就达到了,而且自己认为还挺好。这就是有的记者经常抱怨,他辛辛苦苦下了基层,连明赶昼写了稿子,可是主任或者夜班还给毙了,挺委屈。“走转改”不能光要求记者,真要人家“走转改”的精品稿件来了,你这里编辑不识货或者稿件发不好,还是挺影响记者积极性的。

关于“走转改”稿件的认定,我认为还有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必要。文无定法,萝卜咸菜各有所好。你说好,我就不喜欢,这很正常,关键是完善一套经得起推敲的采编评估系统,每个人都放下自己的喜好,与这套机制比对,看看到底够不够“走转改”的要求。

对稿件从选题、采访、写作、影响力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这是大的遵循。做到这一点比较容易,但是我们还可以再把选题的评估标准细分为:时间性、来源、质量;采访的评估标准细分为:困难度、专业性、采访源;写作的评估标准细分为:逻辑、文字、平衡性;影响力的评估标准细分为:转载率、美誉度、认同度。

在稿件评估人员,也就是评委们的意见权重上,是不是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一下,比如说,一篇稿件,社长、总编辑的肯定占比多少,副总编辑的肯定占比多少,专家的肯定占比多少,总值班的肯定占比多少,部主任的肯定占比多少。除此而外,还可以增设读者评委。最后相加各部分的权重比分,就是这篇稿件获评好稿的总得分。

还有,考评办法当中要成倍量地增加“走转改”稿件、精品稿件的分值,倍量大到足够产生激励效应、足够让人艳羡、收入上足够拉开差距才好。

当然,相应的处罚措施也要跟上。一年没有一篇达到标准的“走转改”稿件,给予取消评优资格或者什么样的处罚。实在还不行,考虑合理地退出。

责任编辑:赵萱瑞

猜你喜欢

下基层文风精心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精心、贴心、尽心” 赴一场一年一次的“约会”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精心选购 合理搭配
吾栖之肤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工会干部要——“站起来敢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会抓”
精心准备 科学实验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