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控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4-04-29刘莉
刘莉
摘 要 班级是学校常规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对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对班级进行管理,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模糊控制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当然是指“根据教育目标和学校教育计划对班级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建立和发展班集体,创造最优化的育人环境调动一切教育因素,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服务”。它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
这些年,人们常把控制论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借用到教育教学中,比如模糊逻辑、模糊系统论等,我认为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不妨也尝试使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在笔者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就摸索运用模糊控制进行班级管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对班级模糊管理的认知
我们知道“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挥者。”“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并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作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活鲜鲜的现代人,他们对知识的授受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不是来者不拒的“广口容器”,因而需要管理者用品德去引导、用学识去撞击、用情感去沟通、用心灵去交融。凡事都由班主任巨细全抓、躬亲操持办包代替,未必就能真正迎得学生喜爱,充其量只是短暂的敬畏。
模糊管理理论,就是套用模糊数学的原理,从具体刻划“非此即彼”的明晰性到描述“亦此亦彼”的模糊事物及现象,将一些没有必要或不可能精确的内容加以模糊及逻辑变通达到管理的目的。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模糊管理理论就是班主任在控制全班的大方向和学生的主要发展的同时,对于一些细微的,不是原则性的,不能够影响大局的问题或过失,不是斤斤计较,纠缠不休,劳师动众反复探究,而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行调控自我完善。
二、班主任怎样运用模糊控制进行班级管理
由上所述,是否模糊管理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呢?当然不是,实行班级模糊管理必须有一个确定的基础。
(一)模糊管理中班级的目标不模糊,只是模糊达到目标的某些方法。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是: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人;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时间、效益、竞争、开放、创新、民主、法制、能面对挫折等观念的现代人;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堂堂正正中国心的人;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温良恭俭让精神的人。
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我尽量使用却是模糊管理的方法,就比如评价一个“好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硬性地规定什么是好?哪一种不好?甚至规定某一句话必须怎样说才算好?!
(二)培训发挥班干部的管理能力,模糊班主任的“权力”。
一个坚强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批品學兼优、关心集体、团结同学、遵章守纪且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积极分子,班主任应当精心挑选班干部,定期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他们怎样管理班上的事务,怎样处理同学之间的问题,怎样应对某些突发事件?怎样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改进?放手让他们去管理,每周组织干部同学总结工作,积累经验教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低调处理班主任的权力,树立干部同学的威信,他们一方面代表班主任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反映同学们的意愿。深得多数同学信任的干部同学,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比班主任老师亲自出马好得多。
(三)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管理能力,模糊班主任所拥有的“能力”。
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主性,经过反复训练和矫正,使每个学生不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能把持自己,而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多思考、多权衡、少冲动,少犯错,有自知之明。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完全不必大惊小怪,动辄从自身能力出发去权衡学生,以“能力权威”的面孔去指责学生,要保持冷静,不盲目下结论,随意请家长、更不能挖苦嘲讽,要把学生的错看作自己的错,要把思考回旋的余地让给学生,班主任多些宽容,多给暗示,往往能让学生学会自悟自警,更好地朝着制订的目标发展。
(四)搞好师生关系,模糊班主任“管理者”的形象。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班主任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当对学生的疾苦和烦恼了如指掌,真心关怀学生;既要“因材施教”,又当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心底无私;班主任一定要摈弃“管理者”形象,经常与学生一起交谈讨论,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给学生一些小小的“恩惠”。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就愿意与老师坦诚相处,担露心扉,学生也会因顾及老师的“情面”而少犯错误,即使偶尔有差失,也很少与老师的批评发生抵触,而乐意承认、乐于去改正。
班主任对班级实行模糊管理,能够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素质教育整合发展的今天,必然最终达到班级管理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层次目标管理及评价[M].204.
[2]刘福国.教育实习概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3.3
[3]杜时忠著.探索教育的人文意义[J].教研必读,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