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风再拂杨柳枝

2014-04-29张泽雄

东风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写诗东风诗人

张泽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是一个奇葩。那种归来似的繁荣,几乎唤醒了每一个人的文学之心。东风更是一块孕育文学的沃土。《东风汽车报》(那时叫《二汽建设》),每周辟有“文学副刊”专栏,大型文学丛刊《风神》(之前叫《汽车城》),成了东风文学青年的精神圣地。那时,我只是初涉文学,还很浅薄。但我从这里获得了最早最直接的文学感知。屠正明、吴宝忠、杨育基……一大批老师的文字让我敬畏、神往。90年代之后的沉寂,让文学再次回归正途。东风的文学也步入低谷。文学本身就是小众,它只寻找属于它自己的读者。但我们没有必要担心,这种来自心灵与精神的产品,无论时代怎么演绎,文学不会消亡,也不会被任何东西替代。来到21世纪,东风的文学再次扬帆,我们又聚集在《东风文艺》写作、做梦。我们也在期待“东风再拂杨柳枝”,期待东风文学的再次繁荣。下面我漫谈式的说说我对文学的理解和我所认知的东风文学。

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文脉是文化,文学是这个脉搏里的血液。我们一说大唐盛世,肯定是李白,是杜甫,是白居易,是王维,是杜牧,是李商隐,是孟浩然。肯定不是GDP。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和吴宝忠老师在二汽工人俱乐部的橱窗看摄影展,那里有工厂热火朝天的场景,有拉练路上我们东风车的英姿,但我们总觉得缺点什么,宝忠老师说,缺文学。文学无疑是一切艺术的底色。

2、写作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要坚持。就算一粒沙子,一块砾石,潮水之后,你应该还在那里,而不是被带走。当然,也不能一味沉溺文学不抬头看路,同样也会迷失掉自己的。文学很容易过时,陌生化是诗歌的一个重要要素,你的句子,你的题材,如果似曾相识,不会有人再看,至少我讨厌看一句话就知道你在写什么的作品。

写作就是比耐心。诗人臧棣说“写诗是一种慢”,这个“慢”除了时间的累积,就是耐心。在中国,人老以后就不写了,或者写不出具有创造力的文本了,所谓写作死在了身体的前面。有时看到一些曾经写出过非常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的文友,现在对文学了然无趣。写作中的停滞很正常。写作有爆发期,也有枯水期。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要始终保持与文学那种若即若离似的亲近。诗人写下这首,根本不知道下一首在哪里,甚至写下这句,不知道下一句在何处。也许这正是其迷人之处。我也曾中断过十多年的写作,但这些年在你的生命中不都是空白,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停顿和等待。生活的磨砺、积累,认知能力的提升等等,都会让你成长。靠青春、靠身体写作,最终是靠不住的。尤其写诗。诗歌更需要思想、智性。我愿意和热爱文学的朋友们一起坚持,写到老。

3、文学没有经典。没有人模仿《红楼梦》能写出杰作的。刚刚去世的马尔克斯,我们80年代供奉的经典,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人民文学》《收获》等大刊,就开始批判,而且拒绝“马氏式”的文学作品,太多的人喜欢,太多的人模仿,说实话,现在“多年以后……”这种句式,仍盘踞在我的脑海里。他对中国人的版权意识深恶痛绝,临死也没在中国授予他的出版权。但,我去年在当当买的新版《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面居然很多白页,好好的书无异于一堆废纸。

说文学没有经典,不是说我们不用读书,而恰恰相反。是要多读有意思的书。中国的书和杂志我买,也订,但让我有兴趣的很少,一看就知道要写啥。外国的思想著作、人文著作,比中國的小说好读。90年读到艾略特的《荒原》《四个四重奏》——第一次读到现代的外国诗(歌德、普希金、泰戈尔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现代诗是从法国的兰波开始的。当然我不能忘记泰戈尔给我最早的文学启蒙)。虽然后来很多人在批判艾略特,但在彼时对我的影响是很重要的。现在又读到奥登、布罗茨基、保罗·策兰、卡明斯基,刚在读一个美国老头盖瑞·斯奈德的诗,这个被人误读为“垮掉派”的诗人,没有一首诗是“嚎叫”(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是美国后现代诗歌的扛鼎之作,艾伦·金斯堡是“垮掉派”的教父级人物),而是恰恰相反,他的诗歌日常、禅宗、轻。他仅仅是金斯堡的好友而已。

我在《风神》最后一期发过一组诗,是写汽车的。当时在《人民文学》读到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只知道这首诗好,很长,后来这首诗成为了欧阳江河的代表作和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据说是欧阳江河在病房,在烟盒纸上写成的)当时弥漫在诗中那种气味,挥之不去。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写成《汽车城市》,里面还有一首也叫《汽车工厂》,后来一首写总装线的,老谢推荐给《芳草》发了。我的意思是,经典也容易过时。我们更要在意当下,一个成熟的作家,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什么对自己有用。

4、文学不应该有功利。发表一下当然无可厚非,但你所拿出的文本,一再重复自己和别人,像个复印机,那有什么意思。读者不认得名气,只认文本。一个有良知、有作为的作家,会时刻保持警惕。

这里我要说说我所敬佩的一个人——谢大立。他是个军人出身的文学信徒,对小说的迷恋几近痴狂。我敢说,他离开了小说生命就会枯萎。因为小说,一步步把别人眼中的“美好前程”全部葬送掉,直到提前“下岗”,“安安心心做点自己喜欢的事”。80年代起一直坚持在场、心无旁骛的东风作家,他是第一个,或许是“唯一”。一些我喜欢的小说“文青”,比如翔友,其间也有迷失。他的视线没有一刻离开过文学,现在还心甘情愿地为我们做嫁衣,编辑《东风文艺》。我也是一个杂志的小编,虽然不曾拖延出刊,断然不能与老谢相比,他恪守文学期刊必须提前出刊的准则,早早把该期杂志编完印好送到读者手上。

老谢自2011年以来,发表了100多个短小说,被转载60多次,还得了多次全国大奖。他的作品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读到的,100多篇,没有一个类型(时下有写类型小说出名的,宫廷、职场、官场等等),也没有一个事写成若干篇的。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写好自己的“这一个”。老谢平时也这么和我交流:个性是一个作家的生命,小说不能只靠故事取胜,那种用眼睛闻出来的味道,那种“魅”,更包含了小说的要义。一个嘻嘻哈哈的人,居然把文字玩得那么文化,那么韵味十足,实在令人敬佩。很多以前熟悉老谢原来套路的文友,私下里说,“完全不是那个人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写作的人得到的最高赞赏。

发表了,得奖了,都是过去式,重要的是你还能写什么。期待读你作品的人,肯定是想读到更多的惊喜。

5、文学是在自己心里做梦。别人的梦与你没有半根毛的关系。如果我们还热衷于翻日历、看地球仪和新闻联播来写作,应该感到羞耻。地震了,灾难了,或许眼泪更有意义,你还可以去捐款。2004年我恢复写作后,自己的底线就是,抛弃所有廉价的颂词。我写母亲,写土地的卑微,写时间与生命的苍凉,我只写真——真理、真相、真情,绝不写虚假的东西。作家应该始终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悲悯与干净,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被“潮水”左右,更不能被冲走,不要被世俗污染,也不要怕被时代遮蔽。

6、下面说说写诗,说说东风的诗人、诗歌。写诗无非就两个途径。一种是一根筋的死磕,就是在自己已知和熟悉的领域与文本里,反复挖掘、推进,直到抵达诗歌理想中的深度与高度。另一种是反复地寻找、否定,主动地抛弃、丢掉,在不断的寻找与创造中捕捉诗歌的奥秘。

我们大多数人热衷于第一种。

王征珂是一个成熟的诗人,他一直都在场。可以说他一刻也不曾离开过诗歌。他开始在《东风汽车报》发诗的时候,我已搁笔。我2004年回來至今,他居然还在他那个“王氏”诗歌文本里挖掘。这个陷入诗歌深渊的人同样令我敬佩。一个诗人,他一生也只能创造几个有限的词根,谁也舍不得抛弃。这种模式化的东西,需要大量的阅读来破坏,改变与放弃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人或许就终老其中。这样执着写作也给他带来了诗歌的荣誉和满足。讲发表诗歌,十堰恐怕难找出第二个,我也甘拜下风。他从《诗歌月刊》开始,近年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大刊频频露脸,且时有大手笔,为十堰和东风的诗歌挣得了荣誉。他还在几个诗歌网站兼做主持和编辑,每月还小有收入,在我的视线中,他是一个把诗歌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人。我,艾琳,还有征珂本人,在一起谈他诗歌的风格:后民谣体、童话诗,好像都不是。

这种一根筋的写法坚持下来的大都可以成功,第二种写法有些冒险。但真正的诗者,更热衷于冒险。现代经典大师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不算长的写作生涯,居然用了72个“异名者”来诗歌里探险。诗人张执浩给诗人的定义是:诗人是一个靠败笔为生的家伙。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在反复寻找之中,他不怕面对最后的诗集只是一沓白纸。

再说说蔡峥嵘和她的诗。可以说,我见证了蓉儿(蔡峥嵘的网名、笔名)写诗的全过程。早几年我们在一起探讨诗歌的时候,也有迷茫。她也常跟我说,这样写行不行。因为那时发的少,老对自己怀疑。我对她的写作是肯定的,她的骨子里就是一个诗人,单纯、透明、热爱、不谙世事——一个充满世俗的人,应该远离诗歌。热爱就能坚持,心里干净的人,能写出透明、敞亮的诗。2013年,我在很多文学活动和饭桌上,都表示了对她由衷的赞赏。我说,2013年,是蓉儿的诗歌年。连续两次上《诗选刊》,虽然发的是原创。《诗选刊》与《小说选刊》一样的分量,只是小说选刊是中国作协办的,《诗选刊》是河北省作协办的。全国的诗人们也很重视这个刊物,我也荣幸被选过三四次,但时间跨度是5年。

我说过,蓉儿你诗歌研讨会我一定写篇稿。其实这个题目我都有了,就叫《一根羽毛的重量》。她的诗歌读起来很轻,轻不代表没有重量,它的意蕴、内涵,它的诗歌质地,都抵达了一个高度。但是,我也和她交流过,一种题材,一种写法很容易厌倦的。我们都需要从天上回到地面,让诗歌触及现实,特别是现实中的苦难、卑微。

说蓉儿时我想到刘丽君大姐,她们的诗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还有80年代写诗的刘艳芳,现在写的少了,也正在回归之中。她走的也是这个路子——生活、哲思、清逸、隽永。

我更想说说周中、王俊他们。他们虽然公务繁忙,当官了,我几次读到他们的作品,依然很给力。我一直敌意那些拿文学当敲门砖的人,他们不是。他们是骨子里的热爱。实际上,朱小军、周中、王俊还有黄承林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热爱反哺文学,滋养文学。因为他们的心一刻也没远离,他们仍沉在写作之中,没有成长为传递经验的“写作教授”。他们还在为东风的文学繁荣尽心尽力。

周中的诗展示了一个诗人的全部才华。激情、恣意、洒脱、睿智、才气……这些描述诗人的词放在他身上都不过分。从80年代至今,我的视线一次也没有忽略他,报纸、杂志,各种渠道,只要周中的诗我都要好好品读。研讨会上,当别人都在称呼我身边这个白面书生为“周书记”的时候,我压根没想到他是周中。这是我们神交多年后的首次谋面。文质彬彬,一脸斯文、虔诚。后来知道,他一直在手机上写诗,那些不想示人的心灵片段,足足有二、三百首。我豁然找到了我每次惊奇他的理由——他一刻也不曾离开,诗歌早已融入他的生命。寻找、突破,坚守……像一个想隐姓埋名的人,把“光鲜”的一面交给世俗,把卑微、孤傲的内心留给自己。周中写围棋的那些诗,写到了骨头里。他说他是愤怒时写下的,我老是看到李白在他诗里出没。诗歌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周中现在是。

王俊诗歌的现代性转型比较成功,仍然保持了诗人的敏锐和洞察力——那些应景的非诗除外。他对诗歌的理解早已超出了一般人的视野,抵达了一个较高的层面,这与他的读书写作及其文学素养分不开的。他的诗歌和我的有一点相似——都有足够的重量。虽然深刻不是诗歌的什么指标,我的确更喜欢能够看第二遍,甚至十遍的诗。我也想,即便这个自媒体时代,真正的文学作品,也不会让你一览无余。

7、文学更重要的是来自小说的力量。我是个写诗的,但作为文学的主打,不得不承认小说在现代文学中所占的比重。小说我不敢妄评,我可以说说我的感受。博文是一个,可惜现在不写了。老一点的人里面,很多都不写了。

老谢之外,翔友的小说是不错的,小说的味道正宗、浓。他写作很深入,他一只沉浸在原乡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翔友是在他的小说里“还乡”。我在练习小说的时候,也是拿老家来说事的。原乡意识是每一个作家诗人挥之不去的梦寐,同时也成就了很多作家和作品。承林的小说舒展、好读。陈宏的小说具有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还有小雅、晨曦、梅花这一批作者,在东风文艺这个大家庭里,成长的很快。

让《东风文艺》回到《风神》时代——很多人都在这样向往。但是,时代变了,文学环境变了,读纸时代过去了,现在是读屏时代,是微信、微博漫天飞的自媒体时代,是一个娱乐时代、消费时代,我们怎么能找回80年代那片纯净的文学绿洲?我倒是期待《东风文艺》真正打造成东风人精神文化艺术的高地。保持文学艺术的高贵,保持纯净和独立,拒绝媚俗,拒绝娱乐和消费——有些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释放,让人从《东风文艺》中读到东风人优雅、卓越的精神品质。

猜你喜欢

写诗东风诗人
东风Honda全新XR-V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学写诗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小鸟写诗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这个暑假,写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