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2014-04-29冯艳峰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临床观察

冯艳峰

【摘 要】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收治的72例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经保守治疗痊愈50例,手术治疗痊愈22例,22例中包括4例坏死穿孔以及18例肠绞窄。导致死亡的病例数为0。结论: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以保守治疗为首,但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肠梗阻的性质,而对粘连性肠梗阻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炎、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治疗,能解除早期梗阻症状,并强调术后早期给予患者综合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恢复。

【关键词】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09-01

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72例患有粘连性肠梗阻病的患者,此次活动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做好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工作积累经验,预防并发症发生,帮助患者尽早地恢复健康。外科急腹症有很多,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表现,它的症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原因错综复杂,通常由于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等引起,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为最多【1】。特别是在患者术前伴有肠破裂、肠梗阻及穿孔的、术后出现腹胀、肠麻痹等时就更容易发生。部分患者需要再次手术,手术次数越多,粘连越严重。分析原因除与其疾病本身及手术方式有关,也与术后肠护理没有一个有效的护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针对上述情况,我院从肠生理和肠粘连的病因出发,制定了一套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综合性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后患者均采用该护理模式,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下降,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2例,男34例,女38例,消化道穿孔13例,阑尾炎术后20例,肝胆手术后19例,脾切除术后13例,妇产科疾病术后7例,72例全部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腹痛等症状。

1.2 方法:方法本组患者术后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禁食、补液、持续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应用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同时采用一整套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模式。

2 病情观察

目前大多学者认为粘连性肠梗阻首先应选择非手术保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在短时间内观察是否发生肠绞窄比较困难,由于术后出现肠麻痹、炎症水肿等诸多因素的干扰,非手术治疗过程中又存在肠绞窄的危险性,因此病情观察十分重要。

2.1 腹部手术后,一般1-2天为肠麻痹期;2-3天为不规则肠蠕动期;3-4天恢复正常肠蠕动。在肠蠕动恢复之前,有时会出现轻度腹胀,如术后4-5天仍不能自行肛门排气,腹痛腹胀仍明显,或手术后已经肛门排气,而后又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和腹胀,应警惕肠梗阻的发生。

2.2 重点观察腹部引流管引流量、颜色、性状等情况,肠鸣音恢复及肛门排气的时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胀、呕吐、腹肌紧张程度及发生时间、发展过程。

2.3 经有效胃肠减压、抗炎等一系列护理措施,保守治疗12-24小时后,病情仍无明显改善,且患者出现腹部持续性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脉率加快、血压有下降趋势,腹部穿刺抽出血性液体或直肠指诊有血迹,腹部X线检查见肠腔充气。肠袢增加、液平面增宽,应立即做好术前准备,积极手术治疗。由于肠梗阻病情变化复杂且迅速,几小时内可由粘连性肠梗阻演变为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或肠穿孔,加强术后病情观察,能及时发现肠梗阻的性质,为决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 护理

3.1 体位:术后体位 术后麻醉清醒后4-6小时,生命体征平稳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以促进肠管的复位和肠功能的恢复。

3.2 禁食、持续有效胃肠减压:保持胃管通畅和有效减压,定时抽吸胃肠道内积液积气,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恢复。通过减压管吸出胃肠道内积液、积气,减轻腹胀,降低胃肠内的压力和肠管膨胀程度,减轻管壁水肿及充血程度,而且可以同时观察胃液的量和性质,如发现血性液体,要警惕肠绞窄的发生。

3.3 加强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酸碱失衡,应用广谱有效的抗生素加强抗炎治疗,同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如体温持续超过38.5℃,伴有腹痛、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等应考虑肠绞窄或肠瘘的发生。

3.4 肠人工运动于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分阶段进行人工运动,疗程7d—10d。①呼吸运动:患者取半卧位,微闭双目,用鼻吸气,缩唇慢慢呼出,呼气时数数,待数到7时发一个“扑”声,呼吸运动与呼吸比为1:2或1:3,每4h1次,2遍/次。②上肢运动:指导患者做上肢屈、展、上举、握、拉运动,10~20遍/次,2~3次/d。③下肢运动: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屈、伸、蹬等动作,2~3次/d,5~10遍/次。另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翻身拍背,做各种床上适应性运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活动顺序为床上坐起—床边站立—扶床行走,15~20min/次,2~3次/d,以增加肠相对运动。具体为小型手术术后第1天便可下床活动,中大型手术术后第2~4天视病情允许下床活动。分早中晚3次,15~20min/次。对于体质较差不能下床活动者,可酌情增加床上活动时间。

3.5 腹部按摩 采用腹部按摩,一是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提高自护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二是通过腹部按摩,可增加肠管血液循环,预防肠管粘连的发生。具体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屈髋、屈膝,腹部按摩患者一手按壓切口,另一手按摩切口对侧或两侧腹部,由内向外,按顺时针方向按摩2~3min后,再逆时针方向按摩2~3min,于术后第3天进行,早晚各1次,20min/次,疗程7d。年老体弱、大型手术后患者,由责任护士执行开始,按摩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切忌粗暴。

3.6口服或胃管注入花生油患者术后2d进行口服花生油100ml~200ml,夹管4小时,每日2次,能直接作用于肠壁平滑肌产生强烈的肠管收缩和肠蠕动[3]。待其胃肠功能恢复后,口服石蜡油2次/d,早晚各1次,100ml~200ml/次,疗程5d。

3.7 术后第3天开塞露刺激肛门或插肛管,患者采取左侧卧位,顺其做排便动作且放松肛门括约肌,将备好的开塞露20ml插入肛门,挤入直肠后保留5—10min。

3.8 温水泡足 根据传统医学足部反射区的理论,温水泡足能使双足底的小肠、大肠反射区血液循环活跃,从而加强了这些器官的功能促进肠蠕动和肛门排气。

3.9 腸热敷 肠热敷手术后24h后采用肠热敷,即红外线理疗器行腹部照射,3次/d,照射30min/次,疗程7d—10d【2】。采用红外线腹部理疗,其原理是红外线有穿透性和致热性,可增加肠管的血液循环,减轻肠管的缺氧程度,促使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减少,可以减少肠粘连;

4 健康教育

4.1出院后应注意饮食规律、饮食卫生,不宜暴饮暴食,多吃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2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尤其是突然改变体位的活动。

4.3保保持心情愉悦,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

4.4有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时应及时就诊。

结果

本组保守治疗治愈50例,手术治疗痊愈15例,术后近期再粘连梗阻6例,肠绞窄12例,坏死穿孔3例。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时间一般是术后1周至数年,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手术治疗并发症多,因此对腹腔手术患者,手术中医师应有高度警惕性和责任感,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这一并发症的严重性,针对引起腹腔内粘连的病因,术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术后早期给予患者综合性的护理,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5—481

[2] 许正月.针刺、红外线及电脑中频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70例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7):66-67

猜你喜欢

粘连性肠梗阻腹部手术临床观察
右美托咪定预防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拟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咽喉疼痛的研究
泛影葡胺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
糖尿病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效果及其防治探讨
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探讨
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9例临床观察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粘连性肠梗阻行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效果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的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