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2014-04-29曹映华
曹映华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各65例,实验组在小儿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结果:实验组,一次性完成输液的患者为60例 ,所占比例为92.31%,能够情愿配合护士输液患为63例,所占比例为96.92%;对照组,一次性完成输液患者为46例,所占比例为70.77%,能够情愿配合护士输液的患为42例,所占比例为64.61%。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较明显,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患者在静脉输液时,适当的给予护理干预,能够很好的提高输液成功率,从而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因输液给小儿带来的恐惧及伤害,此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上值得运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静脉输液;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87-01
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其中一项就是为患进行静脉输液,往往因为患者年龄偏小,在心智方面不够成熟,导致不能很好的配合护士输液,就影响到了护士一次性输液成功的机率,从而从患造成了心理恐惧恶性循环,同时也让家属非常不满,此情况的出现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护士的工效率。就此情况,我院做了一个研究对比,详情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兒各65例,实验组在小儿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实验组患儿,男患儿30例,女患儿35例,平均年龄为7.90.5;对照组患儿,男患儿34例,女患儿31例,平均年龄为8.10.4。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均有家属陪伴,且所有患儿智商及智力均正常。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输液时,对实验组的患儿进行相关心理护理及心理干预;对照组患儿,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对比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的配合度及一次性完成输液情况进行记录及对比。
1.2.1 情感干预措施
在输液前后,护士用温柔亲切的言语进行安抚、鼓励,适当的对患儿进行拥抱、抚摸,让患儿从心理上放松,给患儿留下好的印象,减少其心理恐惧。此过程中护士们应该细心、认真、全面的观察患儿的反应,在他们最为信赖自己的时候进行静脉输液,可以大大提高输液成功的比率[1]。
1.2.2行为干预措施
我们在进行行为干预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行为干预。
从性格上分,患儿可能分为:性格倔强型、内向型、勇敢型。对于不同的患儿采取的干预方式是不一样的。内向型患儿,在给这类患儿输液时,定不能急于操作,要注意观察,多与患儿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态度及语气方面要和蔼可亲,输液时动作轻柔,同时多鼓励患儿,对他表示肯定;性格倔强型,他往往对护士有一定的敌意,我们要主动与他做朋友,消除他的敌意。对于一些实不配合的患儿,我们可以强制操作,但需要家属的配合,要求尽量一次刺针成功,如若出现未一次刺针成功的情况,及时向家属道歉并更换更为老练的护士进行操作。;对于勇敢型患儿,我们可以用语言来鼓励表扬他,肯定他是其他患儿的榜样[2]。
从年龄上来分,3岁以下患儿,不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最不易配合的一群,他们往往非常依赖家属,我们可以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来分散其注意力;3岁以上,7岁以内的患儿,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我们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用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他们去想象,从而分散其注意力;对于8岁以上的患儿,他们已经懂得一定的道理,我们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释为何要治疗,为何要静脉注射,正确的引导他们。
根据不同患儿,采用不同的行为干预措施,从而让输液成功率达到最佳的比例。
1.2.3 对输液的认知干预
家属及患儿,对静脉输液都会有一定的担心,怕打不上针,怕打针的过程出现什么意外及患儿对打针本身就有莫名的恐惧等,所以护士在输液前,应该从心理上争取患儿及家属的配合,讲解输液常识,让其了解输液,消除心理障碍。输液过程中定时进行巡视,仔细观察每位输液患儿的情况,如若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处理解决,家属有任何疑问,都应该耐心的解答。对于一些好动的患儿,应该提醒家属让其注意刺针处,以防针头脱落。让患儿及家属在输液的整个过程感到放心。
2 结果
通过研究记录其结果显示:实验组,一次性完成输液的患者为60例 ,所占比例为92.31%,能够情愿配合护士输液患为63例,所占比例为96.92%;对照组,一次性完成输液患者为46例,所占比例为70.77%,能够情愿配合护士输液的患为42例,所占比例为64.61%。具体如下表:
对比两组结果,数据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小儿患者在静脉输液的过程较易产生恐惧心理,由于他们年龄偏小,心理不够成熟,当他们来到输液室时,会感到陌生害怕,特别一些性格内向的小儿患者,我们更应该多的进行护理干预,消除其恐惧心理。所以护士对小儿患者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在输液前后对小儿患者进行安抚、抚摸、拥抱等行为显得尤其重要。如若护理干预没有做好,往往小儿患者不配合注射,大哭大闹,导致刺针不顺或者输液过程针头脱落等现象[3-4]。一旦出现刺针首次不成功,就会引起患儿的强烈反抗心理及家属的不满,万一出现此情况,护士应该向家属道歉,及及时的更换护士。输液过程不管家属提出任何疑问,我们都要耐心的向其解释[5]。所有患儿在输液的过程中,都应该有家属陪伴,并向家属说明要陪伴的理由,并争取家属积极配合护士。
由于不同性格不同年龄的患儿,都会对输液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我们通过观察来判定其患儿的心理,采用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安抚,最后达到最佳的一个刺针效果及最佳的输液完成的情况[6]。研究表明,当给患儿进行输液前后,加入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其配合护士输液的比例大大提高,及一次完成输液的情况也大大提高,说明护理干预在儿科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较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东红. 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3,03:257-258.
[2] 郭乐. 观察护理干预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的作用[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1:541-542.
[3] 伏瑜. 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04:68-69.
[4] 陈秀捞,蔡荣英,翁琼英,余妙冲.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应用效果观察[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03:284-285.
[5] 王晓芬,巫雨芽,邓小丽. 小儿静脉输液中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外医疗,2013,28:169-170.
[6] 刘卫明,高运来. 护理干预在儿科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27:232-233.